呼气与吸气
吸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吸气时,气要吸得深、吸得松、吸得舒服、吸得均匀而平稳,自然而轻松。要防止吸得过紧或过浅。
2、 吸气时,要特别注意吸气的适度,要结合歌曲的情绪需要及乐句的长短、音调的高低及强弱吸得适量,不能过多或过少,多则容易造成全身紧张僵硬,使声音失去弹性;少则造成膈肌无力,使声音失去支持力。
3、 吸气时,最好使用口、鼻同时吸气的方法,应该感到深吸气和打开喉咙是一个动作。并尽量做到吸气时无明显动作,无吸气声音。
如果吸气的动作做不好,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来体会:
1、 用“闻花”体会一下吸气的感觉,我们闻花时,气息往往吸得自然、柔和而且深入,这跟歌唱的呼吸非常相似。
2、 当我们跑步、爬山时,呼吸急促而深入,可以从这样的呼吸中体会到歌唱吸气时的位置。
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吸气,吸气是唱歌的准备,吸得好,准备充分才能唱的好。
二、呼气
呼气也就是吐气。当气体从肺部呼出时,胸廓和两肋仍要保持张开而无塌陷的感觉,小腹收缩并与下肋保持扩张的力量形成对抗,横膈膜也渐渐上升还原。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为支点,使气息有控制的呼出,从腹腔经过胸腔直到振动声带发出声音形成一个“气柱”或叫做“音柱”。总之在下肋、横膈膜和小腹联合操控、互相配合下,共同完成呼气的环节。
呼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呼气时,气要呼得匀,呼得稳,呼得彻底,呼得柔和而连贯、集中而有弹性,要防止憋气和漏气。
2、 呼气时,应特别注意对气息控制的适度。没有控制的气息就犹如青烟,很快就散去,就会产生漏气和气不足的现象,使声音失去支持;过分的控制气息就会是气息僵、紧,缺乏流动性,产生憋气和气息不流畅的现象,是声音干涩而僵硬。
3、 呼气时,仍需保持吸气时的状态,要用吸气的感觉去呼气,仿佛气息在体内往返循环,生生不息,从而保持和储备气息,形成对抗的支持点。
总之,是否善于控制歌唱时的呼气,与歌唱发声的好坏,有着直接的联系。每个歌唱者都必须学会呼气。
三 关于胸腹式联合吸气法中的“支点”
歌唱发声时,如果已经能运用胸腹式联合吸气法,那就会产生呼吸支点的感觉,所谓的呼吸支点,其一是指气息的保持部分,利用胸腔肋间肌,腹部肌肉和横膈膜控制气息的呼出,使气息在呼出时均匀而有节制。其二指声带的支点,就是声门闭合,根据发声的高、低、强、弱,调整呼气的压力和声带的长度、厚度和张力。使有节制的呼气和声带正常的振动密切配合。
如果呼吸用得对,有了支点的感觉,那当我们歌唱发声时,便会感到所发的每一个音都有气息的支持,发音响亮、悦耳,并且具有伸缩性以及丰富的色彩变化,而颈部肌肉,下腭,舌根等并不感到紧张。
不论唱高、低、强、弱的声音,都要有呼吸支点,这就是说,所有的声音,都必须用气息支持,应当注意的是,当我们发高、低、强、弱不同的音时,呼吸控制的力量和声带的松、紧和张力的大小有变化,但歌者必须体会这些变化,使之不失去呼吸支点的感觉。
呼气和声带在发高音、低音时的变化:
1. 唱低音时,呼气平顺,压力最小;声带伸长、松弛、变厚,声门边缘闭合,但不靠拢,所以耗气量比中音大。
2. 唱中音时,呼气压力比唱低音时大,声带缩短、较薄,两声带紧靠声门阻气作用增加,所以耗气量最小。
3. 唱高音时,呼气压力增大,声带缩短,边缘变薄,张力增加,所以耗气量比中音大。
由此可见,在唱高音、低音、中音时,呼吸的控制可感觉都不一样,要做到三者都有气息支持,就需要在实践中细心体会,才能获得在呼吸支点的基础上,控制高、中、低音的呼吸变化的能力。
吸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吸气时,气要吸得深、吸得松、吸得舒服、吸得均匀而平稳,自然而轻松。要防止吸得过紧或过浅。
2、 吸气时,要特别注意吸气的适度,要结合歌曲的情绪需要及乐句的长短、音调的高低及强弱吸得适量,不能过多或过少,多则容易造成全身紧张僵硬,使声音失去弹性;少则造成膈肌无力,使声音失去支持力。
3、 吸气时,最好使用口、鼻同时吸气的方法,应该感到深吸气和打开喉咙是一个动作。并尽量做到吸气时无明显动作,无吸气声音。
如果吸气的动作做不好,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来体会:
1、 用“闻花”体会一下吸气的感觉,我们闻花时,气息往往吸得自然、柔和而且深入,这跟歌唱的呼吸非常相似。
2、 当我们跑步、爬山时,呼吸急促而深入,可以从这样的呼吸中体会到歌唱吸气时的位置。
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吸气,吸气是唱歌的准备,吸得好,准备充分才能唱的好。
二、呼气
呼气也就是吐气。当气体从肺部呼出时,胸廓和两肋仍要保持张开而无塌陷的感觉,小腹收缩并与下肋保持扩张的力量形成对抗,横膈膜也渐渐上升还原。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为支点,使气息有控制的呼出,从腹腔经过胸腔直到振动声带发出声音形成一个“气柱”或叫做“音柱”。总之在下肋、横膈膜和小腹联合操控、互相配合下,共同完成呼气的环节。
呼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呼气时,气要呼得匀,呼得稳,呼得彻底,呼得柔和而连贯、集中而有弹性,要防止憋气和漏气。
2、 呼气时,应特别注意对气息控制的适度。没有控制的气息就犹如青烟,很快就散去,就会产生漏气和气不足的现象,使声音失去支持;过分的控制气息就会是气息僵、紧,缺乏流动性,产生憋气和气息不流畅的现象,是声音干涩而僵硬。
3、 呼气时,仍需保持吸气时的状态,要用吸气的感觉去呼气,仿佛气息在体内往返循环,生生不息,从而保持和储备气息,形成对抗的支持点。
总之,是否善于控制歌唱时的呼气,与歌唱发声的好坏,有着直接的联系。每个歌唱者都必须学会呼气。
三 关于胸腹式联合吸气法中的“支点”
歌唱发声时,如果已经能运用胸腹式联合吸气法,那就会产生呼吸支点的感觉,所谓的呼吸支点,其一是指气息的保持部分,利用胸腔肋间肌,腹部肌肉和横膈膜控制气息的呼出,使气息在呼出时均匀而有节制。其二指声带的支点,就是声门闭合,根据发声的高、低、强、弱,调整呼气的压力和声带的长度、厚度和张力。使有节制的呼气和声带正常的振动密切配合。
如果呼吸用得对,有了支点的感觉,那当我们歌唱发声时,便会感到所发的每一个音都有气息的支持,发音响亮、悦耳,并且具有伸缩性以及丰富的色彩变化,而颈部肌肉,下腭,舌根等并不感到紧张。
不论唱高、低、强、弱的声音,都要有呼吸支点,这就是说,所有的声音,都必须用气息支持,应当注意的是,当我们发高、低、强、弱不同的音时,呼吸控制的力量和声带的松、紧和张力的大小有变化,但歌者必须体会这些变化,使之不失去呼吸支点的感觉。
呼气和声带在发高音、低音时的变化:
1. 唱低音时,呼气平顺,压力最小;声带伸长、松弛、变厚,声门边缘闭合,但不靠拢,所以耗气量比中音大。
2. 唱中音时,呼气压力比唱低音时大,声带缩短、较薄,两声带紧靠声门阻气作用增加,所以耗气量最小。
3. 唱高音时,呼气压力增大,声带缩短,边缘变薄,张力增加,所以耗气量比中音大。
由此可见,在唱高音、低音、中音时,呼吸的控制可感觉都不一样,要做到三者都有气息支持,就需要在实践中细心体会,才能获得在呼吸支点的基础上,控制高、中、低音的呼吸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