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827,122贴子:12,638,394

关于老孙、老袁为什么有亡明之责的说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小冰河期谁也躲不过,但是渡过这个灾变的方式却有不同。
历史上明朝采纳了老袁的策略,修宁远、修锦州,筑坚城买大炮,每年耗费几百万银子去修宁锦防线,喂一干永远不能出战,还多出在纸上的兵。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灾变持续,财政拮据,支出陡增,国库掏空,四方流民,到处溃兵,神仙也难扳回局面(当然,这里还要加上后来老袁议和、斩帅、纵敌,最终关宁腐化、东江哗变的作用)。
本来运道就不好(小冰河期),再加上老孙、老袁一番折腾,明朝便很难走出灾变带来的死弯,这一切可不能怪崇祯,要怪也要怪孙大爷和袁英雄。因为,若不是老孙、老袁,明朝完全可以按照另一种法子,从而顺利地渡过灾变。
这就是把每年耗费在宁锦防线上的银子用来赈济,那明朝的日子可就好过多了,至少流民和溃兵不至于连片成灾。
明朝从1622年起,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投入到辽东,算到1644年一共22年,耗费了上亿两白银,如果全部节约下来搞赈济,且没有了辽饷、练饷、剿饷,请问还会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那样揭竿而起的闹腾吗?
有了这些的前提,要求崇祯再多撑几年应该不成问题,而1650年灾变就逐步结束,之后财政、民生自然的就全面恢复了(史称康乾盛世),到那时后金就等着被灭族了。
当然,要想获得这样结果,必须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此前后金不来捣乱。关于这个问题,几乎不用讨论,因为努尔哈赤就是这么想的:
“我父汗曰……汉人诸申,各立为国,以安生业。遂未入山海关而还,自以为明或前来议和,侯之四载(老孙守的那四年)。然明乘修葺宁远,不肯罢兵(老孙偷袭耀州),遂往征宁远。”
老袁提出修宁远,老孙大兴土木,一路“恢复”到了右屯不说,还偷袭三岔河以东的耀州,掏空国库还惹是生非,最后一败涂地(柳河惨败),又招敌进攻(遂往征宁远),实属祸国乱邦的庸臣。
然而,即便有老孙、老袁惹事,可皇太极即位却依然没有兴趣攻打明朝,他提出的地盘要求只是三岔河以东:
“若真诚和好,则以大凌河为尔界,三岔河为我界,此两处之间,留为空地,逃人盗贼易察,不致滋生事端,和好之道得以长久。”
如果后金在广宁之战后不攻打山海关(自以为明或前来议和,侯之四载),在宁远之战后只要求三岔河以东的地盘(大凌河为尔界,三岔河为我界),那明朝完全可以不修宁锦防线(都在大凌河以西,后金声明不要的地方),更不用养一帮辽人为主的关宁军,只要守好山海关,那每年节省几百万两银子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那怎么才能守好山海关呢?当然是修八里铺了,山海关号称雄关天险,可是许多城墙在高岭之下,敌人来了,跑到高岭之上,射箭、放炮、窥伺都可以,那怎么能守得住?因此只有修八里铺重城,收这些高岭于内才能让山海关成为军事上的雄关天险。
“欢喜岭蜿蜒绵邈,紧抱关门,岭高于城,张弧决拾,矢达城楼,登岭下瞷,一城尽在目中。若架大炮,楼堞何能遮蔽。”
“高岭有乘墉之势,斗城如锅底之形。昔武侯云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奴有战地,而我无守地。”
而在山海关依然存在隐患(八里铺重城没有修)的情况下,明朝断然不敢在山海关与关外的敌手决战,因此宁锦大战的时候,老袁才说出了——“彼时罄天下之力与之争于关前,何如及今与之决于宁锦”这样的话,后来洪承畴也被迫去宁远和锦州之间的松山一带决战,也多是出于关前实在不敢战的缘故。
这可真是一步错步步错啊,之前不修八里铺,最终白白断送八总兵十三万人马。可见,错批一个王在晋,错修一个宁远,错废一个八里铺,给明朝带的灾难是深重的。
最后,不得不再多一两句嘴,老孙、老袁修宁远,并以辽人守辽土,是相当消极的策略,而不是许多人以为的积极进取型策略。
因为辽人为兵,必然是“主兵”,主兵只利于久守,而不能用于进攻,因此一旦“以辽人守辽土”就意味着消极,同时也必然意味着永远解决不了辽东的问题(不出征怎么解决),而由于解决不了问题,因此朝廷在辽东就只能无谓地增加消耗。



1楼2011-07-24 20:10回复

    “凡客兵利速战,主兵利久守……盖以速战之备为久守之谋,欲进则不足,(客兵)久守则必变,故议兵必在土著(主兵)”——孙承宗(1624年)
    孙阁老在定下了主兵屯田的策略之后,除了增加消耗外,辽东镇也基本上自废武功了,因为大兴土木之后的四十七城堡一分,兵力必然分散,最后非但规模出击不可能,就连相互应援都问题,因此才出现了宁锦大战时,锦州一被围,老袁要申请后方另外几大边镇联合支援的怪事。
    以老孙,老袁这样的策略,当然是无论投多少钱进去,都别指望辽东镇能扫平后金了,它的最大作用就是白费银子。
    而这样结果,早就被人预见到了,这个人就是王在晋:
    “在晋又题……臣尝谓必有复全辽之力量,而后可复广宁,必有灭奴之力量,而后可复全辽。不然启无巳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不可不虑。”——王在晋(1622年)
    王在晋的意思是,如果别人来打,你能胜之,那问题就好办了,只要能在战场上打赢后金,那你就可以恢复了广宁,因为后金打不赢你,就肯定不敢来惹你,所以不用修一大票城池台堡,广宁自然就可以恢复了;而如果你能在战场上胜之,又有了足够的实力搞合围,那彻底消灭后金的时机就到了,如此便可以恢复全辽,否则无论你怎么折腾,都只会搞成拉锯战,而朝廷是绝对消耗不起的!
    当然,王在晋不仅仅有这个预见,还有其他的。
    比如,他看到了财政危机才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王在晋题:国家财力东西支应,万分无措,典兵者不恤司农之苦,司农不得已必不恤百姓之苦,向来用二、用三,今且加编、加役,邦本日瘁,国势难支,职滋惧焉。”
    “经略王在晋奏……年来辽左军兴供亿繁浩,甚以川酋造孽……臣亦当量力而进,不至束手无措,庶免尾大不掉之患矣。”(1622年)
    又比如,他早就知道后金必然退守三岔河,而退守之后辽东的事情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国家就此可以获得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王在晋请接济海外疏云……奴将弃广宁,而画河以守(三岔河)”
    “我即不能长有广宁,而西虏得之,犹胜奴之踞之也。如此则边境安,而国家安矣。”
    他的意思是让蒙古部落占据广宁,即后金认为的缓冲区(以大凌河为尔界,三岔河为我界,此两处之间,留为空地),这样一来,在辽东,就呈现出后金和蒙古长期打架斗殴的局面,而明朝则不用花一分钱去辽东,并且能节约大笔的花销用于内政,因此“则边境安而国家安矣”。
    这些高瞻远瞩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而《明史》对老王的评价却是这样的:
    《明史 袁崇焕传》——“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及在晋议筑重城八里铺,崇焕以为非策。争不得,奏记首辅叶向高。”
    呵呵,到底是谁没有远略,到底应该谁来承担亡明之责,应该是一目了然的。
    


    2楼2011-07-24 20:10
    回复
      2025-07-27 23:43: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哇!~~是什么力量让楼主亲自降临明朝吧?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1-07-24 20:14
      回复
        凡是相信敌人抱着“我占…就够了,没有更多需求”的人都是傻子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1-07-24 20:21
        回复
          宁锦大战之后,后金曾占领锦州,但只是破坏,却没有久留,这充分说明了后金对大凌河以西的地盘儿都不感兴趣。
          “五月 闻明兵弃锦州,遁往宁远。命贝勒阿巴泰、岳托、硕托及八固山额真等,率兵三千人,往略明地,并堕锦州城。”


          6楼2011-07-24 20:26
          回复
            小心啊,圆嘟嘟 的后代 会封掉你的。他们可不愿做秦桧 后人。


            7楼2011-07-24 20:30
            回复
              汪精卫也是这么认为的


              8楼2011-07-24 20:44
              回复
                LZ这种人很路边的混混打击架,被修理几顿就懂得这些道理了


                9楼2011-07-24 20:49
                回复
                  2025-07-27 23:37: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楼主真了不起。
                  宁锦防线是天启时期修好的,陕西、河南的大旱是崇祯时期爆发的。孙承宗要是能像楼主一样未卜先知,不修宁锦防线,节省下银子准备十几年后灾荒爆发时用来救灾,说不定真能挽狂澜于既倒。
                  我准备按楼主的思路来写一个“关于万历为什么有亡明之责的说明”万历居然未能预料到努尔哈赤会造反,未在他青年时代就下严令命李成梁去剿灭他,罪无可恕!


                  10楼2011-07-24 23:24
                  回复
                    国家财政在天启时候就出问题了,到了崇祯年间就更不堪了。
                    王在晋于1622年就发现这个问题,他立志当了辽东经略一定要避免辽东成为掏空财政的尾大不掉之患,结果孙承宗赶走了王在晋。
                    “经略王在晋奏……年来辽左军兴供亿繁浩,甚以川酋造孽……臣亦当量力而进,不至束手无措,庶免尾大不掉之患矣。”(1622年)
                    


                    11楼2011-07-25 00:29
                    回复
                      1.和谈可能么,就算酋长肯和,他手下那一票土匪耐得住性子么,话说当时贱夷还闹过几次灾荒,这就更不可能了,毕竟一切协议都是一张纸嘛,拳头才是硬道理。
                      2.放弃关外,没有军队的牵制。贱夷将更加无忌地翻越长城袭扰内地。而迫近山海关的贱夷也将导致明廷修筑新的防线,而且地近京畿,所费必定更多。同时对于整个国家的权威也是巨大的打击。
                      3.明朝财政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商业税无法有效征收,税率三十税一或者更低,在经济发展,广大士大夫阶级都热衷下海的明朝,一切商业税的征收都是妄想,而2000w左右的赋税基本上都是一年二次的田税。同时在田税的征收中,官僚们想方设法将税负转给农民。。。对于当时明朝来说贱夷的防御费用是不能避免的,没有宁锦,就一定会有其他防线予以替代,所以御敌于京畿之外的孙袁有何可苛责的?他们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IP属地:福建12楼2011-07-25 09:49
                      回复
                        但是的情况只能收缩战略但是关键的地方不能放弃


                        13楼2011-07-25 12:06
                        回复
                          因为毛文龙在,所以建奴不敢越长城一步,和辽西那群关宁军废物没有关系。崇祯年间,建奴一次又一次越过长城屠戮中原,那个时候你所谓的“军队的牵制”又在哪里呢?事实证明了关宁军的存在除了耗尽膏血,加速明朝灭亡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14楼2011-07-25 12:13
                          回复
                            lz太不厚道了 居然有闲心到明吧来虐菜


                            IP属地:北京15楼2011-07-25 21:01
                            回复
                              2025-07-27 23:31: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财政问题 只是被老张的结余“400万两”掩盖了 事实上晚明财政问题是硬伤
                              砌砖头 的确费钱 而且 新式火器也极为费钱 朝廷木有钱啊
                              熊廷弼 也许是对的
                              和谈 别说建奴了 朝廷中的正人君子就不同意


                              17楼2011-07-27 08: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