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期谁也躲不过,但是渡过这个灾变的方式却有不同。
历史上明朝采纳了老袁的策略,修宁远、修锦州,筑坚城买大炮,每年耗费几百万银子去修宁锦防线,喂一干永远不能出战,还多出在纸上的兵。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灾变持续,财政拮据,支出陡增,国库掏空,四方流民,到处溃兵,神仙也难扳回局面(当然,这里还要加上后来老袁议和、斩帅、纵敌,最终关宁腐化、东江哗变的作用)。
本来运道就不好(小冰河期),再加上老孙、老袁一番折腾,明朝便很难走出灾变带来的死弯,这一切可不能怪崇祯,要怪也要怪孙大爷和袁英雄。因为,若不是老孙、老袁,明朝完全可以按照另一种法子,从而顺利地渡过灾变。
这就是把每年耗费在宁锦防线上的银子用来赈济,那明朝的日子可就好过多了,至少流民和溃兵不至于连片成灾。
明朝从1622年起,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投入到辽东,算到1644年一共22年,耗费了上亿两白银,如果全部节约下来搞赈济,且没有了辽饷、练饷、剿饷,请问还会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那样揭竿而起的闹腾吗?
有了这些的前提,要求崇祯再多撑几年应该不成问题,而1650年灾变就逐步结束,之后财政、民生自然的就全面恢复了(史称康乾盛世),到那时后金就等着被灭族了。
当然,要想获得这样结果,必须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此前后金不来捣乱。关于这个问题,几乎不用讨论,因为努尔哈赤就是这么想的:
“我父汗曰……汉人诸申,各立为国,以安生业。遂未入山海关而还,自以为明或前来议和,侯之四载(老孙守的那四年)。然明乘修葺宁远,不肯罢兵(老孙偷袭耀州),遂往征宁远。”
老袁提出修宁远,老孙大兴土木,一路“恢复”到了右屯不说,还偷袭三岔河以东的耀州,掏空国库还惹是生非,最后一败涂地(柳河惨败),又招敌进攻(遂往征宁远),实属祸国乱邦的庸臣。
然而,即便有老孙、老袁惹事,可皇太极即位却依然没有兴趣攻打明朝,他提出的地盘要求只是三岔河以东:
“若真诚和好,则以大凌河为尔界,三岔河为我界,此两处之间,留为空地,逃人盗贼易察,不致滋生事端,和好之道得以长久。”
如果后金在广宁之战后不攻打山海关(自以为明或前来议和,侯之四载),在宁远之战后只要求三岔河以东的地盘(大凌河为尔界,三岔河为我界),那明朝完全可以不修宁锦防线(都在大凌河以西,后金声明不要的地方),更不用养一帮辽人为主的关宁军,只要守好山海关,那每年节省几百万两银子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那怎么才能守好山海关呢?当然是修八里铺了,山海关号称雄关天险,可是许多城墙在高岭之下,敌人来了,跑到高岭之上,射箭、放炮、窥伺都可以,那怎么能守得住?因此只有修八里铺重城,收这些高岭于内才能让山海关成为军事上的雄关天险。
“欢喜岭蜿蜒绵邈,紧抱关门,岭高于城,张弧决拾,矢达城楼,登岭下瞷,一城尽在目中。若架大炮,楼堞何能遮蔽。”
“高岭有乘墉之势,斗城如锅底之形。昔武侯云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奴有战地,而我无守地。”
而在山海关依然存在隐患(八里铺重城没有修)的情况下,明朝断然不敢在山海关与关外的敌手决战,因此宁锦大战的时候,老袁才说出了——“彼时罄天下之力与之争于关前,何如及今与之决于宁锦”这样的话,后来洪承畴也被迫去宁远和锦州之间的松山一带决战,也多是出于关前实在不敢战的缘故。
这可真是一步错步步错啊,之前不修八里铺,最终白白断送八总兵十三万人马。可见,错批一个王在晋,错修一个宁远,错废一个八里铺,给明朝带的灾难是深重的。
最后,不得不再多一两句嘴,老孙、老袁修宁远,并以辽人守辽土,是相当消极的策略,而不是许多人以为的积极进取型策略。
因为辽人为兵,必然是“主兵”,主兵只利于久守,而不能用于进攻,因此一旦“以辽人守辽土”就意味着消极,同时也必然意味着永远解决不了辽东的问题(不出征怎么解决),而由于解决不了问题,因此朝廷在辽东就只能无谓地增加消耗。
历史上明朝采纳了老袁的策略,修宁远、修锦州,筑坚城买大炮,每年耗费几百万银子去修宁锦防线,喂一干永远不能出战,还多出在纸上的兵。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灾变持续,财政拮据,支出陡增,国库掏空,四方流民,到处溃兵,神仙也难扳回局面(当然,这里还要加上后来老袁议和、斩帅、纵敌,最终关宁腐化、东江哗变的作用)。
本来运道就不好(小冰河期),再加上老孙、老袁一番折腾,明朝便很难走出灾变带来的死弯,这一切可不能怪崇祯,要怪也要怪孙大爷和袁英雄。因为,若不是老孙、老袁,明朝完全可以按照另一种法子,从而顺利地渡过灾变。
这就是把每年耗费在宁锦防线上的银子用来赈济,那明朝的日子可就好过多了,至少流民和溃兵不至于连片成灾。
明朝从1622年起,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投入到辽东,算到1644年一共22年,耗费了上亿两白银,如果全部节约下来搞赈济,且没有了辽饷、练饷、剿饷,请问还会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那样揭竿而起的闹腾吗?
有了这些的前提,要求崇祯再多撑几年应该不成问题,而1650年灾变就逐步结束,之后财政、民生自然的就全面恢复了(史称康乾盛世),到那时后金就等着被灭族了。
当然,要想获得这样结果,必须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此前后金不来捣乱。关于这个问题,几乎不用讨论,因为努尔哈赤就是这么想的:
“我父汗曰……汉人诸申,各立为国,以安生业。遂未入山海关而还,自以为明或前来议和,侯之四载(老孙守的那四年)。然明乘修葺宁远,不肯罢兵(老孙偷袭耀州),遂往征宁远。”
老袁提出修宁远,老孙大兴土木,一路“恢复”到了右屯不说,还偷袭三岔河以东的耀州,掏空国库还惹是生非,最后一败涂地(柳河惨败),又招敌进攻(遂往征宁远),实属祸国乱邦的庸臣。
然而,即便有老孙、老袁惹事,可皇太极即位却依然没有兴趣攻打明朝,他提出的地盘要求只是三岔河以东:
“若真诚和好,则以大凌河为尔界,三岔河为我界,此两处之间,留为空地,逃人盗贼易察,不致滋生事端,和好之道得以长久。”
如果后金在广宁之战后不攻打山海关(自以为明或前来议和,侯之四载),在宁远之战后只要求三岔河以东的地盘(大凌河为尔界,三岔河为我界),那明朝完全可以不修宁锦防线(都在大凌河以西,后金声明不要的地方),更不用养一帮辽人为主的关宁军,只要守好山海关,那每年节省几百万两银子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那怎么才能守好山海关呢?当然是修八里铺了,山海关号称雄关天险,可是许多城墙在高岭之下,敌人来了,跑到高岭之上,射箭、放炮、窥伺都可以,那怎么能守得住?因此只有修八里铺重城,收这些高岭于内才能让山海关成为军事上的雄关天险。
“欢喜岭蜿蜒绵邈,紧抱关门,岭高于城,张弧决拾,矢达城楼,登岭下瞷,一城尽在目中。若架大炮,楼堞何能遮蔽。”
“高岭有乘墉之势,斗城如锅底之形。昔武侯云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奴有战地,而我无守地。”
而在山海关依然存在隐患(八里铺重城没有修)的情况下,明朝断然不敢在山海关与关外的敌手决战,因此宁锦大战的时候,老袁才说出了——“彼时罄天下之力与之争于关前,何如及今与之决于宁锦”这样的话,后来洪承畴也被迫去宁远和锦州之间的松山一带决战,也多是出于关前实在不敢战的缘故。
这可真是一步错步步错啊,之前不修八里铺,最终白白断送八总兵十三万人马。可见,错批一个王在晋,错修一个宁远,错废一个八里铺,给明朝带的灾难是深重的。
最后,不得不再多一两句嘴,老孙、老袁修宁远,并以辽人守辽土,是相当消极的策略,而不是许多人以为的积极进取型策略。
因为辽人为兵,必然是“主兵”,主兵只利于久守,而不能用于进攻,因此一旦“以辽人守辽土”就意味着消极,同时也必然意味着永远解决不了辽东的问题(不出征怎么解决),而由于解决不了问题,因此朝廷在辽东就只能无谓地增加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