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气概念
大气为包围地球的气体,是空气、水蒸气和粉尘的混合物。空气主要成分是氧气、氮气及含量约0.04%的二氧化碳等气体,
其中二氧化碳主要分布在地表空间。
大气层为地球外面包围的气体层。按物理性质的不同,通常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层等,也叫大气圈。其中,最下面一层为对流层,高度为8-18km复杂的天气变化发生在对流层。在对流层中,平均每上升1km,温度降低6℃。第二层叫平流层,高度在对流层以上50-55km,是臭氧层集中的一层距地面20-30km,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它能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伤害。在平流层以上至85km左右叫中层,这一层的温度自下而上迅速降低。在中层以上800km左右叫热层,温度自下而上迅速增加。其中在300km的高度上温度高达1000℃以上,这一层的大气分子处在电离状态,又叫电离层。800km以上高度叫散逸层,空气十分稀薄。
2、地表热量来源
地表热量来源主要有:太阳光照热量、太阳光照储藏热量、地球内部经地壳传导热量、人为制造热量、自然燃烧和火山喷发热量。其中太阳光照储藏热量-为太阳光照后地面的岩石、土壤、沙漠、建筑物、空气和水等物体所储藏的热量。
地表热量经大气散热,使大气海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这样就在地表空间形成所谓的温室。难道大气这种散热功能就叫着温室效应吗?要是这样说的话海洋也有温室效应。但是海水不存在二氧化碳,这又怎么解释呢?
3、大气与地壳和海水散热的比较
我们大家都知道大陆地壳厚度约33km,海洋地壳厚度约6km,为什么大陆地壳厚度与海洋地壳厚度相差悬殊呢?这主要原因是大陆地壳表面为大气,海洋地壳表面为海水。可以说,大气比海水散热快,或者说:海水比大气保温性能好。按照流行的大气温室效应的理论,海水中也含有二氧化碳吗?请大家参考我的《破解地磁移极成因暨调整地磁极位置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并彻底肃清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理论。因此,所谓大气温室效应实际是大气散热的过程或称热量分散的过程,因此,我们讲大气温室效应或温室气体排放无实际意义。节能减排是合适的名称。减排是减少有毒有害气体排放。
大气为包围地球的气体,是空气、水蒸气和粉尘的混合物。空气主要成分是氧气、氮气及含量约0.04%的二氧化碳等气体,
其中二氧化碳主要分布在地表空间。
大气层为地球外面包围的气体层。按物理性质的不同,通常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层等,也叫大气圈。其中,最下面一层为对流层,高度为8-18km复杂的天气变化发生在对流层。在对流层中,平均每上升1km,温度降低6℃。第二层叫平流层,高度在对流层以上50-55km,是臭氧层集中的一层距地面20-30km,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它能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伤害。在平流层以上至85km左右叫中层,这一层的温度自下而上迅速降低。在中层以上800km左右叫热层,温度自下而上迅速增加。其中在300km的高度上温度高达1000℃以上,这一层的大气分子处在电离状态,又叫电离层。800km以上高度叫散逸层,空气十分稀薄。
2、地表热量来源
地表热量来源主要有:太阳光照热量、太阳光照储藏热量、地球内部经地壳传导热量、人为制造热量、自然燃烧和火山喷发热量。其中太阳光照储藏热量-为太阳光照后地面的岩石、土壤、沙漠、建筑物、空气和水等物体所储藏的热量。
地表热量经大气散热,使大气海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这样就在地表空间形成所谓的温室。难道大气这种散热功能就叫着温室效应吗?要是这样说的话海洋也有温室效应。但是海水不存在二氧化碳,这又怎么解释呢?
3、大气与地壳和海水散热的比较
我们大家都知道大陆地壳厚度约33km,海洋地壳厚度约6km,为什么大陆地壳厚度与海洋地壳厚度相差悬殊呢?这主要原因是大陆地壳表面为大气,海洋地壳表面为海水。可以说,大气比海水散热快,或者说:海水比大气保温性能好。按照流行的大气温室效应的理论,海水中也含有二氧化碳吗?请大家参考我的《破解地磁移极成因暨调整地磁极位置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并彻底肃清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理论。因此,所谓大气温室效应实际是大气散热的过程或称热量分散的过程,因此,我们讲大气温室效应或温室气体排放无实际意义。节能减排是合适的名称。减排是减少有毒有害气体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