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花换青酿吧 关注:100贴子:2,270
  • 5回复贴,共1

【满族】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汤河川满族民间传说
满族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和风俗习俗。《满族说部》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全国满族口头文学的集成,近百万字。记述满族神话时代的“天女浴宫碑” 的神话故事在全国各满族聚集地均有流传,在汤河川也有广泛的流传,这是表明满族人民在文化上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特征的突出表现。“喇叭沟门‘一善岩’”的故事已纳入《满族说部》“八旗子弟传闻录”篇中,是满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中华民族口头文化的组成部分。
2.满族谚语
口头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组成部分,除神话和民间故事外,还包括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歇后语等。汤河川满族人民谚语很多,如“不因有虱子,就烧了皮袍子” 。“风筝飞得再高,也是被线牵着”。“化愁为筹,遇困皆休”。“无理要认错,有理要让人”。“在家不会教子,在外不会做人”等……均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3.满族歇后语
歇后语是北京各族人民有地方特色的语言珍品,汤河川的满族歇后语也很有特色。如:一枪打不死的黑瞎子——没跑”。“一枪没打着——白送子”。“见了兔子才放鹰——有利才出征”。“老鹰抓兔子——稳拿”。“长白山老山参——难得”。“老套子裹珍珠——内里有货”。“马褂上穿背心——格(隔)外一套”。“三伏天穿棉袄——不是时候”。“黄鼠狼子带缨帽——硬装当官的”(缨帽,指满洲官吏帽顶的缨络)。“三九天不戴帽子——动(冻)脑筋”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二小穿马褂——应当应分”。“秃子撞葫芦——说不清谁碰谁”(满语‘秃子’和‘葫芦’发音一样,是一个词)等……
4.满族剪纸
满族剪纸历史非常悠久,起源于萨满祭祀活动的需要。经过长期发展,剪纸已成为汤河川满族人民生活中艺术创作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使用在节日室内装饰和日常衣饰装饰花样之中,汤河川剪纸有深厚群众基础,不但有群众性艺术创作群体,而且涌现了获得“京郊巧娘”称号的崔国芝等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
5.大班小班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等生产生活活动演化而来。满族舞蹈有自己的特色,如莽式舞、扬烈舞、单鼓舞、铜镜舞、腰玲舞、巴拉莽式舞和五魁舞等。历史上凡宴会,主人家男女变更迭起舞。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舞蹈语言非常丰富,光莽式一个舞蹈就有九折十八式。“大班小班”是汤河川满族特有舞蹈,特色是又扭秧歌又耍鞭,分大人班、小孩班,两套人马演出,而且还有唱词。这个满族民间歌舞,已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6.二贵摔跤
喇叭沟门帽已村的二贵摔跤是民间花会不可少的表演行当,现已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贵摔跤兴盛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这是满族的花会行当,也是一种体育活动。表演者为一人,但他穿戴上巧妙制成的双人头道具,脚穿靴子,两手也穿上靴子,分别作为两人的双脚,然后在锣鼓声中扮演两个扎小辫的顽皮儿童样子扭打摔跤。一人扮两人摔跤,把互轮、叫劲、扫堂腿、下绊子、撅腰、就地十八滚等动作程式模仿得维妙维肖,一时难辨真假,显得滑稽、幽默。
7.桦树皮器具制作技艺
古代满族是以渔猎生产为生的民族,汤河川满族也有这个传统。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器皿是满族传统手工技艺。桦树皮文化在中国北方狩猎民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桦树皮不但可以制作家具,如“养活孩子吊起来”的摇床,在古代就是用桦树皮制成的,还可以制作工艺品,在黑龙江省白金宝原始遗址中,出土了一件仿桦树皮陶罐,据C14测定距今有3千年的历史,桦树皮器皿在我国器皿造型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在桦树皮制品在黑龙江等省发展成各种装饰画和花样繁多的手工艺旅游产品。汤河川不但有许多桦树皮制品物质遗存,而且还有许多老人通晓这门技艺,保存着民族历史的记忆。



1楼2011-07-23 20:35回复

    8.满族饽饽制作技术
    波罗叶饽饽:农历四五月间采集嫩而又大的栎树叶(满语为波罗)叶子洗净备用。然后把糯米或黄米磨成面,擀成薄饼煮熟,再将小豆煮烂捣成泥包进薄饼之中,把波罗叶洗净涂油,包裹在薄饼之外,蒸熟就叫波罗叶饽饽。吃时博取叶子,极为清香。波罗叶饽饽是满族有代表性的满族食品。此食品制作技术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满族的先祖们由狩猎时代变为农耕时代的初期,人们由吃野兽肉改吃五谷杂粮后肚子总是感到不适。特别是到了夏天,总是腹泻。一拉肚子,便浑身无力,不要说上山打猎,就是下地种田也干不得。这样一来,地也荒芜了,人也憔悴了,眼看着满部落的人都要完了,愁得人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正在万分焦急、走投无路的时候,一天晚上,大家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个相同的梦: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自称是王母娘娘的七仙女中的老三,反复向他们说着一句话,“别忘了旧波罗”。谁也记不住她说了多少遍。等仙女上天了,大家也都醒了。第二天,大家说出昨夜的梦,都感到奇怪。“旧波罗”是指什么呢?谁都解释不了。这样的梦一连做了三天。大家虽然知道这是仙女在向他们指点什么,但又苦于不解其意,感到十分苦恼。第四天,全部落的人聚在一起,研究这个梦预示着什么。大家七言八语,说什么的都有,但总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最后一个白胡子老者干咳了一声,慢条斯理地说:我琢磨着,这是仙女在拯救我们。现在我们把谷米叫做“波罗”,但我们的祖先是把橡子树叫做“波罗木”,把橡子叫做“波罗”的。仙女告诉我们不要忘了“旧波罗”,是不是告诉我们要治好大家的拉肚子病,要用橡子树。但橡子果实不好吃,我们试试用“波罗叶子”包饽饽吃,看看灵不灵。大家觉得老人说的有理,就派人采了些波罗叶子,包在饽饽的外面,蒸熟吃。吃了几天,大家的腹泻病慢慢地好了。从此以后,波罗叶饽饽成了满族人非常喜欢的食品。为感谢仙女的指点,他们还做成各种各样的波罗叶子饽饽祭奠她。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栎树叶里含有单宁或单宁酸。用波罗叶包饽饽,人们可以吸收微量的单宁酸,这对预防和医治夏日易得的腹泻,是有一定作用的。当然,满族人食用波罗叶饽饽不会是仙女的指点,还应该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了波罗叶的保健作用,并用之于食品,使之成为满族人的习俗之一。
    9.弓箭和弹弓制作技术(汤河口)
    狩猎是满族先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活动,骑射是满族的主要习俗。早在三四千年以前,舜禹时代满族祖先肃慎就向中原王朝“朝贡弓矢”,说明满族先民肃慎制造使用弓矢,至少已有四五千年历史。有清一代,满族均把“国语骑射”当作保持民族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向下传承。制造弓箭是满族传统技艺,北京聚元号弓箭的制作技艺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清代汤河川是提供弓箭原料基地,紫杉是制弓的理想材料,其他的柳树、橡树、山核桃树、雪松、铁树、百榆、桧树、桦木和铁山木均可制弓。近代制弓箭的机会少了,汤河川还有用弹弓打猎的传统,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后,弹弓已成为儿童玩具,现仍有制作弹弓的习俗。
    10.饸饹床子制作技术
    古称“河漏”,是满族传统面食工具。饸饹床由底部带孔的饸饹腔和下部带砣的饸饹盖两部分组成。要饸饹吃面时,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或白面放入饸饹腔内,把饸饹盖对准腔体向下压,俗话叫“锅开压,锅开打,” 用饸饹砣把面从腔底挤压成圆柱状面条,从底漏中落入锅中煮熟。饸饹面吃起来筋道有弹性,口感极佳,别有风味。
    11.戴兜肚习俗
    满族人中流传这样几句戏言“猪肉炖粉条,荞面黏米糕,马褂穿在外,兜兜人人爱”。概括了人们饮食、服饰生活的特点。“兜肚。贴胸小衣,俗称“抹胸”或“兜兜”。新生儿满月、周岁时,亲朋好友都有探望,少不了送件虎头鞋、虎头帽、杜兜兜等适宜婴儿所用之物。做母亲的都有一颗母爱之心,她们在孩子身上所付出的心血,乃至对其所包期望只要透过孩子的衣装打扮就可明白。兜兜一般是手工缝制。制造方法是把一方尺布,去其一角,或裁为方圆,上彩绣花卉纹饰。顶端以丝绳系于脖颈,中间系于腰际束住腰腹,富有者,以银链系兜肚。紧贴前胸,防风寒于内腹。满族男女老少皆用,夏季幼儿喜赤背带兜肚护肚脐,大人穿汗溻可以度暑。此俗沿至今日。
    


    2楼2011-07-23 20:35
    回复
      2025-05-19 23:26:26
      广告
      37.满族灯节
      正月十三至十五。满族人崇拜“三官”,认为正月十五是天官的生日,叫上元节;七月十五是地官的生日,叫中元节;十月十五是水官的生日,叫下元节。上元节是灯节要庆祝五天。正月十三为“上灯”,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七为“罢灯”。由于月亮有十五不圆十六圆之说,所以正月十六也很热闹。
      38.满族添仓节(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满族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还要连着添三回新饭。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39.满族杀猪节
      满族来自东北地区,而东北地区的春季物候要到农历二月出现。因此古代满族把二月初一作为春天的开端,叫“吃肉节”,是古代满族盛大节日之一。宫廷过节吃肉节在金易、沈义羚所著《宫女谈往录》(87页)曾有记载,汤河川有此习俗是传统的遗存。农历二月初一是“吃肉节”,这一天传说是太阳的生日,各家要把春节门前贴的各户挂笺摘下,然后面向太阳焚烧,叫“太阳钱粮”这一天宰猪可邀请同族共食,仿渔猎民族共同吃猎物的传统。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典型的食品是白血肉肠、什锦火锅。
      40.满族二月二
      春龙节吃春饼叫龙皮、吃面条叫龙须、吃包子叫龙眼。二月二吃炸糕和豆面卷子,以示步步高。汤河川有吃爆米花的习俗,此俗来源一个民间故事:北京人最敬重的神仙是碧霞元君,供奉庙宇是娘娘庙,俗称叫“顶”。每年妙峰山和丫鬓山的娘娘庙香火均很盛。玉皇大帝生气,要将大旱给北京。身边的龙王同情百姓,私自向北京降雨,使得北京人躲过了旱灾,却惹恼了余地,把龙王镇在了九龙山下,下旨“必须等金豆开花才能自由”。老百姓用爆米花显示出金豆开花的景象,龙王因此的到自由。
      


      6楼2011-07-23 20:53
      回复
        http://wenku.baidu.com/view/d55d6d23aaea998fcc220e87.html
        蒙古谚语


        10楼2011-07-23 21:35
        回复
          mark


          11楼2014-10-12 14: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