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汤河川满族民间传说
满族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和风俗习俗。《满族说部》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全国满族口头文学的集成,近百万字。记述满族神话时代的“天女浴宫碑” 的神话故事在全国各满族聚集地均有流传,在汤河川也有广泛的流传,这是表明满族人民在文化上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特征的突出表现。“喇叭沟门‘一善岩’”的故事已纳入《满族说部》“八旗子弟传闻录”篇中,是满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中华民族口头文化的组成部分。
2.满族谚语
口头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组成部分,除神话和民间故事外,还包括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歇后语等。汤河川满族人民谚语很多,如“不因有虱子,就烧了皮袍子” 。“风筝飞得再高,也是被线牵着”。“化愁为筹,遇困皆休”。“无理要认错,有理要让人”。“在家不会教子,在外不会做人”等……均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3.满族歇后语
歇后语是北京各族人民有地方特色的语言珍品,汤河川的满族歇后语也很有特色。如:一枪打不死的黑瞎子——没跑”。“一枪没打着——白送子”。“见了兔子才放鹰——有利才出征”。“老鹰抓兔子——稳拿”。“长白山老山参——难得”。“老套子裹珍珠——内里有货”。“马褂上穿背心——格(隔)外一套”。“三伏天穿棉袄——不是时候”。“黄鼠狼子带缨帽——硬装当官的”(缨帽,指满洲官吏帽顶的缨络)。“三九天不戴帽子——动(冻)脑筋”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二小穿马褂——应当应分”。“秃子撞葫芦——说不清谁碰谁”(满语‘秃子’和‘葫芦’发音一样,是一个词)等……
4.满族剪纸
满族剪纸历史非常悠久,起源于萨满祭祀活动的需要。经过长期发展,剪纸已成为汤河川满族人民生活中艺术创作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使用在节日室内装饰和日常衣饰装饰花样之中,汤河川剪纸有深厚群众基础,不但有群众性艺术创作群体,而且涌现了获得“京郊巧娘”称号的崔国芝等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
5.大班小班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等生产生活活动演化而来。满族舞蹈有自己的特色,如莽式舞、扬烈舞、单鼓舞、铜镜舞、腰玲舞、巴拉莽式舞和五魁舞等。历史上凡宴会,主人家男女变更迭起舞。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舞蹈语言非常丰富,光莽式一个舞蹈就有九折十八式。“大班小班”是汤河川满族特有舞蹈,特色是又扭秧歌又耍鞭,分大人班、小孩班,两套人马演出,而且还有唱词。这个满族民间歌舞,已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6.二贵摔跤
喇叭沟门帽已村的二贵摔跤是民间花会不可少的表演行当,现已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贵摔跤兴盛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这是满族的花会行当,也是一种体育活动。表演者为一人,但他穿戴上巧妙制成的双人头道具,脚穿靴子,两手也穿上靴子,分别作为两人的双脚,然后在锣鼓声中扮演两个扎小辫的顽皮儿童样子扭打摔跤。一人扮两人摔跤,把互轮、叫劲、扫堂腿、下绊子、撅腰、就地十八滚等动作程式模仿得维妙维肖,一时难辨真假,显得滑稽、幽默。
7.桦树皮器具制作技艺
古代满族是以渔猎生产为生的民族,汤河川满族也有这个传统。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器皿是满族传统手工技艺。桦树皮文化在中国北方狩猎民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桦树皮不但可以制作家具,如“养活孩子吊起来”的摇床,在古代就是用桦树皮制成的,还可以制作工艺品,在黑龙江省白金宝原始遗址中,出土了一件仿桦树皮陶罐,据C14测定距今有3千年的历史,桦树皮器皿在我国器皿造型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在桦树皮制品在黑龙江等省发展成各种装饰画和花样繁多的手工艺旅游产品。汤河川不但有许多桦树皮制品物质遗存,而且还有许多老人通晓这门技艺,保存着民族历史的记忆。
满族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和风俗习俗。《满族说部》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全国满族口头文学的集成,近百万字。记述满族神话时代的“天女浴宫碑” 的神话故事在全国各满族聚集地均有流传,在汤河川也有广泛的流传,这是表明满族人民在文化上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特征的突出表现。“喇叭沟门‘一善岩’”的故事已纳入《满族说部》“八旗子弟传闻录”篇中,是满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中华民族口头文化的组成部分。
2.满族谚语
口头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组成部分,除神话和民间故事外,还包括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歇后语等。汤河川满族人民谚语很多,如“不因有虱子,就烧了皮袍子” 。“风筝飞得再高,也是被线牵着”。“化愁为筹,遇困皆休”。“无理要认错,有理要让人”。“在家不会教子,在外不会做人”等……均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3.满族歇后语
歇后语是北京各族人民有地方特色的语言珍品,汤河川的满族歇后语也很有特色。如:一枪打不死的黑瞎子——没跑”。“一枪没打着——白送子”。“见了兔子才放鹰——有利才出征”。“老鹰抓兔子——稳拿”。“长白山老山参——难得”。“老套子裹珍珠——内里有货”。“马褂上穿背心——格(隔)外一套”。“三伏天穿棉袄——不是时候”。“黄鼠狼子带缨帽——硬装当官的”(缨帽,指满洲官吏帽顶的缨络)。“三九天不戴帽子——动(冻)脑筋”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二小穿马褂——应当应分”。“秃子撞葫芦——说不清谁碰谁”(满语‘秃子’和‘葫芦’发音一样,是一个词)等……
4.满族剪纸
满族剪纸历史非常悠久,起源于萨满祭祀活动的需要。经过长期发展,剪纸已成为汤河川满族人民生活中艺术创作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使用在节日室内装饰和日常衣饰装饰花样之中,汤河川剪纸有深厚群众基础,不但有群众性艺术创作群体,而且涌现了获得“京郊巧娘”称号的崔国芝等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
5.大班小班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等生产生活活动演化而来。满族舞蹈有自己的特色,如莽式舞、扬烈舞、单鼓舞、铜镜舞、腰玲舞、巴拉莽式舞和五魁舞等。历史上凡宴会,主人家男女变更迭起舞。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舞蹈语言非常丰富,光莽式一个舞蹈就有九折十八式。“大班小班”是汤河川满族特有舞蹈,特色是又扭秧歌又耍鞭,分大人班、小孩班,两套人马演出,而且还有唱词。这个满族民间歌舞,已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6.二贵摔跤
喇叭沟门帽已村的二贵摔跤是民间花会不可少的表演行当,现已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贵摔跤兴盛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这是满族的花会行当,也是一种体育活动。表演者为一人,但他穿戴上巧妙制成的双人头道具,脚穿靴子,两手也穿上靴子,分别作为两人的双脚,然后在锣鼓声中扮演两个扎小辫的顽皮儿童样子扭打摔跤。一人扮两人摔跤,把互轮、叫劲、扫堂腿、下绊子、撅腰、就地十八滚等动作程式模仿得维妙维肖,一时难辨真假,显得滑稽、幽默。
7.桦树皮器具制作技艺
古代满族是以渔猎生产为生的民族,汤河川满族也有这个传统。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器皿是满族传统手工技艺。桦树皮文化在中国北方狩猎民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桦树皮不但可以制作家具,如“养活孩子吊起来”的摇床,在古代就是用桦树皮制成的,还可以制作工艺品,在黑龙江省白金宝原始遗址中,出土了一件仿桦树皮陶罐,据C14测定距今有3千年的历史,桦树皮器皿在我国器皿造型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在桦树皮制品在黑龙江等省发展成各种装饰画和花样繁多的手工艺旅游产品。汤河川不但有许多桦树皮制品物质遗存,而且还有许多老人通晓这门技艺,保存着民族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