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龙观始建于明代成化乙已年,历史上几经兴衰。
绍龙观座落在海拔1050多米的缙云养生名山的幽谷之中。道观坐西朝东,占地七十余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有三清殿、玉皇殿、灵官殿、元辰殿、慈航殿、财神殿共三 轩辕黄帝重主殿六大殿堂,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缙云山与四川青城山、峨嵋山并称为“蜀中三大宗教名山”,自轩辕黄帝炼丹开始,缙云山历来都是人文汇粹之地,道教创史人张道陵天师、陈抟老祖、张三丰祖师皆曾于此养生山修行,创造了以“道家宴”、“道家茶”、“道家酒”、“道家法”为特色的“缙云四绝”,铸就了缙云山养生修行的文化风格。八角井
缙云山是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佛教胜地。山中缙云寺,始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年),后曾称“相思寺”、“崇胜寺”、“崇教寺”,受到历代帝王封赐。 缙云山
寺中自古办学,名为“缙云书院”。寺内现存有宋太宗诵读过的24部梵经。寺外石照壁上“猪化龙”浮雕,为六朝文物。另有出土的石刻天王半身残像,据传是梁或北周作品。 唐高祖李渊(618年)曾亲笔题名“禅真宫”,唐大中元年(847年),宣宗皇帝赐寺额为 “相思寺”,系山有相思岩、相思竹、相思鸟之故。唐乾符元年(874年),定济和尚重建寺庙,971年慧欢禅师主持修葺殿宇。998年,宋真宗将太宗读过的梵经240卷送到这里,供奉在寺中。宋景德四年,真宗赐名“崇胜寺”。明永乐五年成祖皇帝敕谕“缙云胜景”,明天顺元年(1462年)英宗皇帝又踢名“崇教寺”,万历三十年神宗皇帝下令改为缙云寺,赐题“迦叶道场”。明末清初,寺毁于火灾.传说是因为当时寺内和尚,横行四邻,当地老百姓恨之入骨,趁张献忠入川时,聚众上山一把火把寺烧毁,现存的寺庙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破空和尚主持修复的。 1930年秋,曾任世界佛学苑苑长、中国佛教学会会长、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的太虚大师(1889-1947)“游化人川”,得知四川刘湘有“选派汉人入藏”之意,乃建议成立汉藏教理院,以研究汉藏教理,融洽中华民族,发扬汉藏佛学,增进世界文化交流,得到了渝州(今重庆)军、政、金融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遂选定缙云寺作校址,推选刘文辉为名誉院长、太虚为院长、何北衡为院护,共同组成汉藏教理院董事会。该院办学2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佛教人才。当年学生现遍及世界各地,重庆佛教协会会长惟贤法师等均是太虚法师的学生。缙云寺汉藏教理院号称世界佛学苑四大分院之一。 寺内大雄宝殿上塑有迦叶古佛,高约2米。两旁站立帝释、梵天,都是清代塑像。其外有一匾额,上书“昙花蔼瑞”。寺内还有一口大铁钟,高约1.60米,底径1.50米,腰径0 9米,为清道光二年(1822年)所铸。山门外,两棵参天银杏直向青天,古刹钟声与山间松涛相映成趣。寺内的双柏精舍为方丈居室,两侧禅房与石刻,形成古色古香的意趣。在寺 外,还存有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碑记及太虚法师和正果法师塔各一座,上有赵朴初和邓颖超的亲笔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