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之眼吧 关注:131贴子:607
  • 5回复贴,共1

了解一下自己的念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7-20 12:16回复
    对于“觉悟”的含义和层次,马鸣菩萨在《起信论》当中说得很清楚,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一、凡夫修行者的觉悟
    对于普通凡夫修行人来说,只能够做到在起了一个或者一系列贪、嗔、痴的妄念以后,才觉察到:哦——我不应该起这些恶念!于是,他就不再继续产生恶念妄想,也就不会去发起身体和语言的恶业造作了。
    ——相比普通世间人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他的道德与人品堪称高尚。
    前面场景当中的那位男子就是如此,虽然他路遇美女,生起了攀缘、执着和欲望之心,但仍然能够及时觉察,而没有发起身体和语言的粗俗恶业。在如今的时代,还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马鸣菩萨的结论是:
    “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像这样,等到贪、嗔、痴的妄想杂念,经历了生、住、异、灭而结束以后才发觉,从真正修行的角度来说,并不能够叫做觉悟,因为已经造做了恶念(欲望念头)之业——它积累了贪欲习气——它属于三界内的分段生死。
    二、三贤位菩萨的觉悟
    所谓三贤位菩萨,指的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次当中的修行人。从初住位,也就是初发心住位开始,一共有三十个位次,在《楞严经》和《华严经》当中有详尽的说明。
    住位的菩萨,已经开悟无生法忍,相似见到法性。所谓法性,即是心性,即是佛性,即是觉性,即是大乘空性,即是圆满觉性。初住位的菩萨由于相似见到法性的缘故,得到菩萨三种不退当中的位不退,也就是不会再堕落到普通凡夫的境界当中。
    对于三贤位的菩萨来说,他们能够觉悟念头的异相。就是说,当念头从住相一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马上就发觉了——于是,这个念头也就自然结束了。因此,他们很少造下三界内的生死之业。
    二乘人(阿罗汉和辟支佛)也是如此,他们与三贤位菩萨的觉悟大约相当。而且,他们可以做到完全不造作三界内的生死业。但是,他们的智慧通常却不及三贤位的菩萨们,这是由于他们心量不够广大的缘故。
    在前面的场景当中,如果这位男子是一位三贤位菩萨的话,在他看清对方是一个人以后,他会有细微的执着——这就是念头的住相。但他不会继续产生刻意观察对方是男是女的想法——也就是说,他几乎没有了念头的异相。与此同时,念头戛然而止——自然回到了如如不动的心性明了当中。
    在这种心性明了当中,他当然清楚地观察到了对方的性别、相貌、大致年龄等等,也完全知道对方是一位美女,而且,他对于这些都还有或多或少的分别和执着。但是,这种执着比较微弱,都只会发生到念头的住相为止,不足以推动他的心产生后续的强烈执著与欲望,更不会产生粗俗造作的口业和身业。
    ——必须要说明的是,悟道不久的初住位菩萨,通常还做不到这样完美,他们还需要进一步调训自己的心——禅宗把这叫做“牧牛行”。就是说,对于法性之理的悟已经比较透彻,而心念之行还没有到家。所以,只能叫做相似见性。或者,也有人把这叫做“解悟”。但是,初住位菩萨的确是悟道了,他们对于本然觉性能够当下不假思索地明了,只是这种明了还不能够完全相续——这要等到初地菩萨才能够做到。
    还应当说明的是,初住位菩萨已经具有了殊胜的智慧功德,《华严经》当中广为赞叹,他们是真正的佛子,“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堪能住持正法,“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为苦众生做皈依处”。《楞严经》甚至称之为“安立圣位”——他们已经踏上了“真菩提路”。
    三、初地以上法身菩萨的觉悟
    所谓法身菩萨,指的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菩萨,共有十一个位次。
    初地菩萨真实地见到了佛性,证得了法身,所以称之为“法身大士”——他们才是禅宗所说的,真正的见性成佛。
    虽然在经典当中,把初地菩萨叫做大乘见道位,把二地到七地的菩萨叫做修道位,把八地以上菩萨叫做无修道位或者证道位。而实际上,初地菩萨也完全可以称之为“证道”——因为他们已经证悟了法身。又因为法身就是佛法界的缘故,他们也可以称之为“佛陀”——真实的觉悟者。
    


    3楼2011-07-20 12:1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凡夫修行者的觉悟
      惭愧!!!


      5楼2011-08-11 13:56
      回复
        在这疯狂的世界里,不异相真难!!!


        6楼2011-08-11 15:41
        回复
          好贴,楼主继续发送好帖,造福众生


          7楼2011-12-11 10:59
          回复
            多谢分享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2-01-12 21: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