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阳漫吧 关注:382贴子:26,408
  • 4回复贴,共1

市场制度最道德 作者: 张维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经济学和宗教伦理的基本假设是,人是自我中心的。宗教的逻辑和市场的逻辑最大不同是,宗教的逻辑是通过改变人的心来达到善的行为,市场的逻辑不想改变人的心,而是规范人的行(行为),即以利人之行,实现利己之心!
1. 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1332/0
人类犯错误或干坏事有两种原因,一是无知,知识有限,不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想干好事,结果却成了坏事;二是无耻,明知这事坏,损害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仍然去做。比如,在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整个链条中,好多人做了负面贡献,其中有些人可能出于无知,有些人可能出于无耻。
现实中,这二者很难区分。许多无耻行为从根本上讲也可以说是因为无知,是缺乏智慧的表现,结果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我提醒大家,不要简单地把人类犯的所有错误,都归于无耻,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关于市场经济,学者包括经济学者都要保有这样一种认识:市场本身没有改变人的本性,市场从不试图改变人的本性,拥护市场的人没有想过用市场改变人的本性;反过来,正因人的本性没法改变,所以才有了市场经济,也才需要市场经济,市场使人的行为更符合善的要求。
人的本性是什么?宽泛点说,就是几乎所有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self-cen-tered)。我不一定说人是自私的,但是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和孔子这样看,亚当·斯密也这样看。
亚当·斯密说同情心普遍存在,即使最坏的人也有同情心,但所有的同情心都是围绕自己展开的,同情心的大小,一是与物理上的距离有关,二是与生理上的距离有关。人因为能设身处地,才会同情他人;因为能将心比心,才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可能。看到自己的亲人过世,比看到几千公里外非洲人的过世时的同情心肯定要大;看到猴子被杀,比看到蚂蚁被杀时的同情心也要大。为什么?因为猴子比蚂蚁与人的相似性更大。而你对蚂蚁的同情心,可能比对植物的同情心更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信奉佛教的人,不吃荤,只吃素,因为动物在形象上、生理上跟人的相似性比起植物来更大。所以同情心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基础上的。
并且,即使利他主义也是自我中心的。为认识的人牺牲自己利益的人,比为不认识的人牺牲自己利益的人多;拔己一毛而利天下的人比比皆是,但舍己一命而救他人的寥寥无几。这些,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都讲到了。
我的理解,儒家的一整套伦理体系也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基础上。儒家伦理是有等级的,为什么从亲情孝悌扩展到宗族、国家层面?因为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爱国主义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现,否则你为什么不爱其他国家?
事实上,所有的宗教都假定人是自我中心的,这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没什么不同。关于人性的假设,无论科学的宗教的,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一样。亚当·斯密如果不假定人以自我为中心,就不会写出《道德情操论》,也不会写出《国富论》。同样,孔子如果不是假定人是自我中心的,就不会有儒家的道德伦理系统。正因为自我中心的这个本性可能带来问题,人类才需要被教导,才产生了宗教。儒家内部有人性恶、人性善的争论,西方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对自然状态下人的行为描述也大相径庭,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都根本上假定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切主张都从这个假设展开。
2. 市场的逻辑和强盗的逻辑
如果没有自由竞争,靠政府垄断,只允许一部分人干,这就不是市场的逻辑,是强盗的逻辑。就像国有银行,赚那么多钱,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强盗的逻辑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人是自我中心的,但任何人要生存都离不开他人的合作和协助,人类怎样从以自我为中心到达合作和互助?或者说,自利的本性如何能够给他人带来好处,而不是伤害?



1楼2011-07-17 20:03回复
    在全球化时代,一定要有全球共同遵守的规则。现在有些人过分强调中国价值的独特性,按前文的逻辑,可能是因为无知,也可能是因为无耻。反对普适价值可能对人类本身不是件好事,如果没有普适价值,人类怎么可能相互交往呢?比如,不同国家之间要按照市场的规则交 换产品,就得尊重每个人的权利。私有财产制度就应是普遍认可的规则,我不能抢你的东西,我也不能强迫你买我的东西,只有通过谈判,才知道什么是公平价格。 有个共同的规则,从平衡利益的角度看是非常有必要的。不承认普适价值,等于说开车不需要统一的交通规则,结果可能是冲突甚至更为悲惨。当然,普适价值并不 是简单地把某一方的规则强加给另一方,规则的形成可能是相互妥协的结果。
    再举一例。如果各国都坚持说自己国家的语言,大家就没法交流。一百多年前有人创造了世界语,但没流行起来,语言是数千万年历史积累起来的,人为创造一种语言可能像计划经济一样不可行。我的意思是,交流首先要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其次才是使用哪种语言。具体使用哪种语言可能与历史有关。英语成为世界商界和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有诸多历史原因,其中一个就是美国成为世界大国。现在学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是因为中国崛起。中国人的一些价值观念也可能变成普适价值,儒家、道家等传统哲学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就是证明。如果不承认普适价值,等于中国文化永远不能走向世界,中国永远不能崛起!
    普适价值也是可能的。人类本来就是同宗同族,一万多年前的冰盖融化把各大洲分开,人类现在的不同文化是在一万年以内形成的。人类来自共同的祖先,基因上不应该有文化冲突。
    其次,人类好多利益冲突被我们大大夸大了,这些夸大有的是出于无知,有的是因为无耻。有思想者把人类的冲突都归结于不可协调的阶级矛盾,最后将一切都归为斗斗斗。我们应该认识到,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比想象的少,好多利益冲突是发生在工人内部,而不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现在反对中国出口的美国人主要是美国的工人阶级,而不是美国的资本家,帮助中国游说美国政府的反倒是美国的企业家,而不是美国的工人,就是因为中国工人阶级和美国工人阶级的冲突大于中国工人阶级和美国资本家之间的冲突,尽管前一个冲突也由于我们的无知被夸大了。中国和美国的冲突,中国和东南亚、日本的冲突,真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小。无知的教育灌输的理念导致我们夸大了冲突。现在,完全有可能通过更多沟通,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使得普适价值的形成应该更加容易。过分强调中国的独特性对中国的利益或者说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不好的。这是我的基本判断。
    如果大家都按照市场的逻辑去做,都想办法通过为别人创造价值,为别的国家、民族带来财富而获得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个世界的冲突就会变少,自由贸易非常非常重要。我在美国演讲时推荐美
    国政治家读两本书,一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是自由贸易的理论;二是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讲“大邦者下流”,说的是真正做一个世界的领导者,不能太趾高气昂,不能太跋扈,要有胸怀和气量。要领导不同文化的人民,尤其如此!伊斯兰文化虽然与我们不一样,但人的本性一样,他们也热爱和平,问题是我们需要真正理解他们。
    普适价值,第一是必须的,第二是可能的。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只能走向强盗的逻辑,世界没有宁日,只有末日。
    (作者为北大教授。本文根据作者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一个学术对话上的发言修改而成。作者感谢对话组织者阎雨博士的组织工作。文章大标题为编者所加。)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1332/1


    5楼2011-07-17 20:03
    回复
      2025-07-27 20:56: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市场制度既如丛林法则,道德么?想想囚徒困境,利己之心, 是不一定能变成利人利己之行的;不道德么?看看市场经济创造的财富,利己之心, 是可以变成利人利己之行的。然此“利”是何利?它包括幸福度吗?此“人”为何人?是单数具象人还是复数抽象人?是亲友还是陌生人?普适价值观?凡与现实有关联的还能够是真正普适的吗?普适价值观是只可能存在于超越现实的世界里。


      6楼2011-07-19 04:31
      回复
        道德就是维护生存利益的策略. 把道德神圣化到与生存利益相悖,道德就不存在了;把道德去神圣化,不能等同于无视道德,不讲策略还咋在世面上混?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1-07-29 02:54
        回复
          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相对完美的制度,每一种制度和方案都有改善的空间,这就像是完美的制度是无穷大,而任何一种设计出的制度都是具体的数值,再大的数值都不是无穷大。张维迎是经济学家,有很强的西方游学背景,我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他的这篇文章我认为是针对现在的时局发表的。你说的很对市场经济师从林法者,利己之心并不一定会造成利他之行,但是相对于我国目前的政策来说,市场的改革还不够,政府的干预还太多 ,我想大家都会认为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来说是先进的。推进市场经济并不是说不要政府干预,而是政府不要什么都管,不要干预的太多,政府应该制定好政策,尽量把问题留给市场,就像是“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相对的顺从规律,这样才能产生相对好的结果。关于普世价值观以后再谈


          8楼2011-07-30 19: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