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吧 关注:4,372,096贴子:17,090,160
  • 0回复贴,共1

游京城:国子监和孔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北京国子监街是一条元代时建立的古街,又名成贤街,共有四座牌坊,街道两头的牌坊上题“成贤街”,中段的两座则为“国子监”。史载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营建孔庙,后建太学于孔庙西侧。
国子监是管理太学的衙署,历经元明清三朝。设有祭酒和司业,相当于今天的校长和副校长。古代官办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地方的称府学、州学和县学,中央的就是太学。地方学院做官需经过科举考试,而太学的学生学成后可以直接做官。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以前,太学设在金中都城枢密院旧址,首任祭酒为学者许衡。明太祖朱元璋灭北京后,将其降为北平府,太学改为北平府府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迁居北京,又改为国子监太学。《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明英宗时太学已破败不堪,吏部主事李贤上书请求重修,明英宗、明孝宗时均有所赠补。
现存国子监的面貌基本保持了清代扩建后的样式,集贤门为大门,后为太学门、“圜桥教泽”琉璃坊和辟雍。辟雍为皇帝讲学的地方,庭院两侧为六堂,是学员们上课的教室。皇帝讲学时,文武百官和学生3800余人聚集在水池周围聆听。东廊的绳愆厅为处罚学生的地方。彝伦堂是举行典礼仪式的地方,堂前有一日晷,做记时之用。彝伦堂前有一古槐,据说是元代许衡所植,枯死后又于乾隆年间发芽重生。有史载:“国学古槐一株,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重荣”。其实两者前后相差将近30年之久,不可能是许衡所植。后院有敬一亭,建于明嘉靖年间。祭酒和司业办公的地方则在东邻的敬思堂。
清十三经碑刻,位于孔庙和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由189座石碑组正。十三经是指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共63万余字。刻本为雍正年间江苏贡生蒋衡历时12年的手书,后由和珅等人主持刻成。
古代读书之人皆以孔子为师,全国各地也均建有孔庙,但由皇帝亲自祭拜的先例始于元代。孔庙建成后,元成宗首次举行了祭祀大礼,元武宗时,昭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由此孔庙主殿改为大成殿,明嘉靖皇帝时,取消了“大成”和“文宣王”的封号,将大成殿改为先师殿,大成门改为庙门。清雍正时又将孔子的五世先祖封为王爵,供奉于孔庙后院崇圣祠内。
万历年间孔庙重修,殿顶全部改为绿色琉璃瓦,乾隆二年又换成黄色琉璃瓦,乾隆三十三年,再次重修,先师殿,庙门又改为大成殿和大成门。
大成门内外分别有3座和11座碑亭,皆雕刻精美,孔庙虽为文庙,其中有部分碑刻却记录了康乾两帝平定战乱的内容,可见其宣扬皇帝功德的政治目的。
著名的进士题名碑林位于大成门外,元仁宗首开科举时,将56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孔庙,后世帝王延续了这一做法。现存元代进士题名碑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共198座,上题刻着自1315年至1904年年间51624人。
本文转载于周边游旅行网


1楼2011-07-15 14:2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