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zheimer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分两方面,即认知功能减退及其伴随的生活能力减退症状和非认知性神经精神症状。影像:CT检查见脑萎缩、脑室扩大;头颅MRI检查显示双侧颞叶、海马萎缩。
D癫痫发作分类:1、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部分运动性发作、部分感觉性发作、自主神经性发作、精神性发作);复杂部分性(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自动症、表现为意识障碍与运动症状);部分性继发全面性发作。2、全面性发作: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强直性发作;阵挛性发作;失神性发作;肌阵挛性发作;失张力发作。
D癫痫诊断:三步原则:首先明确发作性症状是否为癫痫发作;其实是哪种类型的癫痫或癫痫综合征;最后明确发作的病因是什么。病史:起病年龄、发作的详细过程、病情发展过程、发作诱因、是否有先兆、发作频率和治疗经过。辅助检查:脑电图观测癫痫放电,49.5%以上能记录到;神经影像学检查确定脑结构异常或病变,有时可作出病因诊断。
Horner:临床表现:⑴瞳孔缩小。⑵眼睑下垂及眼裂狭小。⑶眼球内陷。⑷患侧额部无汗。⑸眼压低,同侧面部无汗和温度升高,泪腺分泌增多或减少。本征发生于儿童时常有虹膜色素缺失。病因:植物神经主要是颈部交感神经节的损伤等引起的特征性的一群眼部症状。颈部交感神经径路的任何一段受损都可发生本病。
J慢性脊髓压迫症临床表现:1、神经根症状2、感觉障碍3、运动障碍4、反射异常5、自主神经症状6、脊膜刺激症状。
J重症肌无力(P360):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慢性疾病。临床表现: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多以脑神经支配的肌肉最先受累。常从一组肌群开始,范围逐步扩大,受累骨骼肌病态疲劳,常在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减轻。实验室检查:血、尿、脑脊液,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常规肌电图基本正常;重复神经电刺激(具有确诊价值)90%低频刺激阳性;单纤维肌电图表现为间隔时间延长。AChR抗体滴度检测85%以上患者浓度明显升高。
N脑出血与脑梗死鉴别要点:脑梗死发病年龄多60岁以上,安静或睡眠中起病,十余小时或1-2天症状达到高峰,全脑症状轻或无,意识障碍轻或无,神经体征多为非均等性偏瘫,CT见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脑脊液无色透明。脑出血多为60岁以下,动态起病(活动或情绪激动),十分钟至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全脑症状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打哈欠等高颅压症状,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神经体征多为均等性偏瘫,CT见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脑脊液可有血性。
P典型偏头痛的临床表现:约占偏头痛患者10%。发作前数小时至数日可有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和打哈欠等前驱症状。在头痛之前或头痛时,常以可逆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先兆,表现为视觉、感觉、言语和运动的缺损或刺激症状。头痛在先兆同时或先兆后60分钟内发生,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额颞部或眶后搏动性头痛,常伴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苍白或出汗、多尿、易激怒、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可见头面部水肿、颞动脉突出等。活动后加重,睡眠可缓解。头痛可赤血4-72小时,消退后常有疲劳、倦怠、烦躁无力食欲差等,1-2日可好转。
S髓内、髓外硬模内占位病变的鉴别:髓内:早期症状多为双侧;神经根痛少见,部位不明确;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障碍自上向下发展,头侧重;脊髓半切综合症少见;早期出现广泛明显节段性肌无力和萎缩;椎体束征不明显;早期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无棘突压痛叩痛;晚期出现不明显椎管梗阻;脑脊液蛋白增高不明显;脊柱X线平片无改变;脊髓造影和MRI显示脊髓梭形膨大。髓外硬膜内:早期症状自一侧很快发作为双侧;早期常有剧烈神经根痛,部位明确;传导束性感觉障碍;痛温觉障碍自下向上发展,尾侧重;多见脊髓半切综合症;节段性肌无力和萎缩少见局限;早期多见锥体束征,多从一侧开始;晚期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棘突压痛叩痛常见;早期出现明显椎管梗阻;脑脊液蛋白增高明显;脊柱X线平片改变;脊髓造影杯口状;MRI髓外肿块及脊髓移位。
D癫痫发作分类:1、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部分运动性发作、部分感觉性发作、自主神经性发作、精神性发作);复杂部分性(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自动症、表现为意识障碍与运动症状);部分性继发全面性发作。2、全面性发作: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强直性发作;阵挛性发作;失神性发作;肌阵挛性发作;失张力发作。
D癫痫诊断:三步原则:首先明确发作性症状是否为癫痫发作;其实是哪种类型的癫痫或癫痫综合征;最后明确发作的病因是什么。病史:起病年龄、发作的详细过程、病情发展过程、发作诱因、是否有先兆、发作频率和治疗经过。辅助检查:脑电图观测癫痫放电,49.5%以上能记录到;神经影像学检查确定脑结构异常或病变,有时可作出病因诊断。
Horner:临床表现:⑴瞳孔缩小。⑵眼睑下垂及眼裂狭小。⑶眼球内陷。⑷患侧额部无汗。⑸眼压低,同侧面部无汗和温度升高,泪腺分泌增多或减少。本征发生于儿童时常有虹膜色素缺失。病因:植物神经主要是颈部交感神经节的损伤等引起的特征性的一群眼部症状。颈部交感神经径路的任何一段受损都可发生本病。
J慢性脊髓压迫症临床表现:1、神经根症状2、感觉障碍3、运动障碍4、反射异常5、自主神经症状6、脊膜刺激症状。
J重症肌无力(P360):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慢性疾病。临床表现: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多以脑神经支配的肌肉最先受累。常从一组肌群开始,范围逐步扩大,受累骨骼肌病态疲劳,常在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减轻。实验室检查:血、尿、脑脊液,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常规肌电图基本正常;重复神经电刺激(具有确诊价值)90%低频刺激阳性;单纤维肌电图表现为间隔时间延长。AChR抗体滴度检测85%以上患者浓度明显升高。
N脑出血与脑梗死鉴别要点:脑梗死发病年龄多60岁以上,安静或睡眠中起病,十余小时或1-2天症状达到高峰,全脑症状轻或无,意识障碍轻或无,神经体征多为非均等性偏瘫,CT见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脑脊液无色透明。脑出血多为60岁以下,动态起病(活动或情绪激动),十分钟至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全脑症状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打哈欠等高颅压症状,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神经体征多为均等性偏瘫,CT见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脑脊液可有血性。
P典型偏头痛的临床表现:约占偏头痛患者10%。发作前数小时至数日可有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和打哈欠等前驱症状。在头痛之前或头痛时,常以可逆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先兆,表现为视觉、感觉、言语和运动的缺损或刺激症状。头痛在先兆同时或先兆后60分钟内发生,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额颞部或眶后搏动性头痛,常伴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苍白或出汗、多尿、易激怒、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可见头面部水肿、颞动脉突出等。活动后加重,睡眠可缓解。头痛可赤血4-72小时,消退后常有疲劳、倦怠、烦躁无力食欲差等,1-2日可好转。
S髓内、髓外硬模内占位病变的鉴别:髓内:早期症状多为双侧;神经根痛少见,部位不明确;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障碍自上向下发展,头侧重;脊髓半切综合症少见;早期出现广泛明显节段性肌无力和萎缩;椎体束征不明显;早期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无棘突压痛叩痛;晚期出现不明显椎管梗阻;脑脊液蛋白增高不明显;脊柱X线平片无改变;脊髓造影和MRI显示脊髓梭形膨大。髓外硬膜内:早期症状自一侧很快发作为双侧;早期常有剧烈神经根痛,部位明确;传导束性感觉障碍;痛温觉障碍自下向上发展,尾侧重;多见脊髓半切综合症;节段性肌无力和萎缩少见局限;早期多见锥体束征,多从一侧开始;晚期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棘突压痛叩痛常见;早期出现明显椎管梗阻;脑脊液蛋白增高明显;脊柱X线平片改变;脊髓造影杯口状;MRI髓外肿块及脊髓移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