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与现代的隐现——也谈07版梁祝(上)
2007-9-27 12:14 由水透诗蓝 发表於07版梁祝吧
这版梁祝是我看过的第二个版本,以前曾看过梁小冰的版。本来没准备写影评,只是因为看到很多人讨论,所以手痒,有些感慨不吐不快。前两天我曾写过关于八哥祝英奇的一篇文章《一曲悲歌菱花镜——品八哥》,不过,那一篇纯粹是感性化的。这一篇相比较,应该会比较理性和全面。
——前言
之所以说古典与现代的隐现,是因为此版的梁祝既有传统梁祝的故事情节和悲情色调,也加入了一些现代性元素,符合现代人的观感。
先来谈谈古典的方面。
故事情节——
一个原本凭借喉结就可以轻易识别的谎言却如同附上了凄美的魔法,不仅迷惑了多少人的视线,也让它随风唱响,流转千年。
月老庙前的不期而遇,隔着一遮红纱的凝眸,让一个憨厚质朴的他,一个娇俏活泼的她映入了彼此的眼帘,也为这个故事拉开了序幕。会盟结拜、同窗共读这些已经被前人演绎过的情节由于何和董的阐释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书院中他对她无私的关怀溢于言表,如冬日里的阳光般温暖而干净;而她对他的情意从书院后的桃花中轻轻飘出,简单却温馨。同窗三载,无数的画面就如同无数的水晶珠,连缀起来,闪着明净柔和的光。却叹欢乐趣、别离苦。送别之期转眼及至。纵有千言万语,总归化为“珍重”。而后的山伯提亲、楼台相会、吐血断肠、英台哭坟,这些大家都已经熟悉的情节按着它们应有的轨迹一步步地向前发展,直至终结。这些是传统梁祝故事中已有的要素,它们为梁祝故事铺陈了悲情的基调。从会盟结拜到英台哭坟,这些梁祝传统故事中的每一幕就如同链上的每一环,缺一不可,随着人们的演绎,已经成为了观众期待视野中永恒的经典。
人物刻画——
因为梁祝的故事已经被很多人通过电视电影的形式演绎过,就如同金庸的小说已经被很多人翻拍过,所以,或许更多的人是怀着对演员的好奇去欣赏。
主角自然是梁山伯、祝英台和马文才。故事围绕三人展开,因为三人的性格、家境等原因而产生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至高潮。
梁山伯 传统观念中的完人。在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中国几千年的优秀品质,他就是一个仁义礼知信的综合体,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珍品。本来,我对何版梁山伯的形象心存疑虑,不过,看过几集之后,疑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惊喜——他的笑容明净温暖,他的仁义更是从生活点滴的细节中流露出来。他完全展现出了梁山伯这个人物的精神内核。
祝英台 她确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着红妆时,她有传统江南女子的婉约娇俏,扮男装时,她亦有男子飒爽果敢的风采。由于董的扮演,少了一些女子的柔弱,尤添几分洒脱和执着。
马文才 剧中的一号反角。他承担了颠覆性的任务。无论是那部梁祝,他的出现都会使剧情无可避免地由喜转悲。此版的马文才亦是“不负众望”,对于打击梁祝、诱出观众眼泪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音乐——
主题曲《远方》从过门开始,一派大气。跳动着的音符伴随着华丽的辞藻中传达着爱情高潮的激荡,一脉单音的结尾透着几许怅然,憾人心弦。《双飞》舒缓的曲调恰似主人公悱恻的情怀,如同浸满柔情的曹娥江在低吟、浅唱。插曲《菱花镜》成为了祝八哥心境的反映,人生的写照。他临死前孤亭里拜别双亲时,插曲响起,浓浓的古典韵味中有道不尽的彻骨悲凉。君本独来还独往。萧瑟秋风为君咽,拂地落叶为君鸣。
再来谈谈现代性的方面。
影片色调——
大家都知道梁祝故事凄美的悲情色彩是一大看点。但是,此版梁祝和前面吴奇隆的电影版、梁小冰的电视版相比,少了几分歇斯底里的哭喊和斑斑刺目的血色,多了几分简淡和从容。从梁祝船头相遇、会盟结拜、同窗三年到山伯提亲、楼台重会、山伯吐血、英台哭坟,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和前面版本相比并不见少,却由于演员的阐释少了拖沓和矫揉,尤见含蓄内敛之美。画面中,英台的泪,两行清泪悄悄地挂在脸庞,静默地流着,即使是最后的哭坟,也不是太张扬,更见几分镇定。再如山伯的死,和以前的相比,桃林中,桃树下,一袭素洁清逸的白衫,主人公缓缓地合上双目,轻轻放开手,显得安详和沉静,更符合人物淡泊的性格。整体上让我们发现,演绎梁祝重在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实质内涵,而不是浓墨重彩的外在形式。整个片子让人觉得情感如水波般化开来,那层层涟漪久久地荡漾在心头,少了传统上悲戚带来的压抑感,让人回味。
2007-9-27 12:14 由水透诗蓝 发表於07版梁祝吧
这版梁祝是我看过的第二个版本,以前曾看过梁小冰的版。本来没准备写影评,只是因为看到很多人讨论,所以手痒,有些感慨不吐不快。前两天我曾写过关于八哥祝英奇的一篇文章《一曲悲歌菱花镜——品八哥》,不过,那一篇纯粹是感性化的。这一篇相比较,应该会比较理性和全面。
——前言
之所以说古典与现代的隐现,是因为此版的梁祝既有传统梁祝的故事情节和悲情色调,也加入了一些现代性元素,符合现代人的观感。
先来谈谈古典的方面。
故事情节——
一个原本凭借喉结就可以轻易识别的谎言却如同附上了凄美的魔法,不仅迷惑了多少人的视线,也让它随风唱响,流转千年。
月老庙前的不期而遇,隔着一遮红纱的凝眸,让一个憨厚质朴的他,一个娇俏活泼的她映入了彼此的眼帘,也为这个故事拉开了序幕。会盟结拜、同窗共读这些已经被前人演绎过的情节由于何和董的阐释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书院中他对她无私的关怀溢于言表,如冬日里的阳光般温暖而干净;而她对他的情意从书院后的桃花中轻轻飘出,简单却温馨。同窗三载,无数的画面就如同无数的水晶珠,连缀起来,闪着明净柔和的光。却叹欢乐趣、别离苦。送别之期转眼及至。纵有千言万语,总归化为“珍重”。而后的山伯提亲、楼台相会、吐血断肠、英台哭坟,这些大家都已经熟悉的情节按着它们应有的轨迹一步步地向前发展,直至终结。这些是传统梁祝故事中已有的要素,它们为梁祝故事铺陈了悲情的基调。从会盟结拜到英台哭坟,这些梁祝传统故事中的每一幕就如同链上的每一环,缺一不可,随着人们的演绎,已经成为了观众期待视野中永恒的经典。
人物刻画——
因为梁祝的故事已经被很多人通过电视电影的形式演绎过,就如同金庸的小说已经被很多人翻拍过,所以,或许更多的人是怀着对演员的好奇去欣赏。
主角自然是梁山伯、祝英台和马文才。故事围绕三人展开,因为三人的性格、家境等原因而产生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至高潮。
梁山伯 传统观念中的完人。在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中国几千年的优秀品质,他就是一个仁义礼知信的综合体,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珍品。本来,我对何版梁山伯的形象心存疑虑,不过,看过几集之后,疑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惊喜——他的笑容明净温暖,他的仁义更是从生活点滴的细节中流露出来。他完全展现出了梁山伯这个人物的精神内核。
祝英台 她确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着红妆时,她有传统江南女子的婉约娇俏,扮男装时,她亦有男子飒爽果敢的风采。由于董的扮演,少了一些女子的柔弱,尤添几分洒脱和执着。
马文才 剧中的一号反角。他承担了颠覆性的任务。无论是那部梁祝,他的出现都会使剧情无可避免地由喜转悲。此版的马文才亦是“不负众望”,对于打击梁祝、诱出观众眼泪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音乐——
主题曲《远方》从过门开始,一派大气。跳动着的音符伴随着华丽的辞藻中传达着爱情高潮的激荡,一脉单音的结尾透着几许怅然,憾人心弦。《双飞》舒缓的曲调恰似主人公悱恻的情怀,如同浸满柔情的曹娥江在低吟、浅唱。插曲《菱花镜》成为了祝八哥心境的反映,人生的写照。他临死前孤亭里拜别双亲时,插曲响起,浓浓的古典韵味中有道不尽的彻骨悲凉。君本独来还独往。萧瑟秋风为君咽,拂地落叶为君鸣。
再来谈谈现代性的方面。
影片色调——
大家都知道梁祝故事凄美的悲情色彩是一大看点。但是,此版梁祝和前面吴奇隆的电影版、梁小冰的电视版相比,少了几分歇斯底里的哭喊和斑斑刺目的血色,多了几分简淡和从容。从梁祝船头相遇、会盟结拜、同窗三年到山伯提亲、楼台重会、山伯吐血、英台哭坟,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和前面版本相比并不见少,却由于演员的阐释少了拖沓和矫揉,尤见含蓄内敛之美。画面中,英台的泪,两行清泪悄悄地挂在脸庞,静默地流着,即使是最后的哭坟,也不是太张扬,更见几分镇定。再如山伯的死,和以前的相比,桃林中,桃树下,一袭素洁清逸的白衫,主人公缓缓地合上双目,轻轻放开手,显得安详和沉静,更符合人物淡泊的性格。整体上让我们发现,演绎梁祝重在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实质内涵,而不是浓墨重彩的外在形式。整个片子让人觉得情感如水波般化开来,那层层涟漪久久地荡漾在心头,少了传统上悲戚带来的压抑感,让人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