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心不染吧 关注:111贴子:8,999
  • 3回复贴,共1

★不靠谱-帝国◆清朝选秀制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话说,秀女和宫女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清朝的选秀三年一选和一年一选的有神马不一样呢?
想知道更多的选秀知识么?
清朝选秀制度,带给你们一些问题的答案~
步步剧吧——科普组——小猫——原贴


1楼2011-07-06 18:57回复
    一、清朝的选秀包括选秀女和选宫女,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个以前有人发帖科普过)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来的狩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多方面职能。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八旗。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置于八旗子弟的问题,以后会科普的。
    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
    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比如:德妃和良妃,也就是四爷和八爷的生母),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所以若曦参加的是由户部主持选秀,所以小说里若曦落选后做奉茶宫女是一BUG,不过没有这一BUG就没有这一切的故事)
    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就不再称为秀女,而在挑选宫女时,就明确地说“引见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说,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也就是说,这个制度也是有一定发展过程的。


    3楼2011-07-06 19:00
    回复
      二、选秀女
      主办单位:户部
      时间:三年一次
      备选资格:八旗佐领下13-17岁旗人女子,主要为满、蒙三品及以上官员之女
      阅选程序:户部奏报皇帝允准后,行文八旗都统衙门,基层长官逐层造册汇总,由户部上报皇帝,决定选阅日期
      选秀标准:品行、门第
      选中去向:内廷主位、皇子栓婚、亲郡王指婚、亲郡王之子指婚
      晋升级别: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
      晋升原因:入宫时间、生育情况、皇帝意向(难晋升到贵妃)、随主入宫
      出宫年龄:获封后不可以出宫。
      清朝宫廷选美,即所谓秀女,首先必须是血统纯洁的官员的女子,以保持满洲贵族的尊严和特权。在保证血缘和社会地位高尚的情况下,才讲女子的美貌与素质。挑选秀女,是为皇帝做妃嫔或为亲王、王子指婚,所以必须体形健美、品行端正。清朝选秀女很复杂。由内务府主持,涉及到各旗都统衙门及户部等。要经过层层挑选,保证无误。
      首先,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
      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十四岁至十六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备选秀女,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
      乾隆五年(1740)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未经阅看之女子及记名之女子,私相嫁聘者,自都统、参领、佐领及本人父母族长,都要分别议处。
      为什么会这么严格,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件事情中了解:在这一规定发布的第二年,闽浙总督德沛上了一道奏折,请求乾隆皇帝允许他年过十七岁的儿子恒志与两广总督马尔泰的女儿完婚,但是,马尔泰的这位千金还没有参加过选秀女。此事令乾隆皇帝大为恼火,命令德沛立即赶赴京师,当面训饬,同时强调:“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选看后方准聘嫁。凡在旗人,理宜敬谨遵行。近见尚有未经选看之秀女聘定许字者,大臣等有奏事之责者,虽系蒙朕恩俞允,究与体制未协。选看八旗秀女,原为王、阿哥等择取福晋;若在未经挑选之前即行结亲许字,非为废弛旧制,并恐无奏事责任之人,或不敢陈奏之人,伊等已行许字之女,朕因不知,另指他人,亦大有关系;且八旗秀女,于十三四岁即行选看,并无耽搁之虞。”
      这里,乾隆皇帝振振有词地说了三条理由:
      第一,每三年一次的选秀女是为诸王和众皇子挑选妻室,并非是为了给自己充实后宫;
      第二,一旦因选秀拆散了他人的姻缘,也是因为没有遵守“我朝定制”,违法在先,并非皇家的责任;
      第三,即使为了选秀等上三年两载,应选秀女也不过十六七岁,不会耽误她的终身。
      最后,乾隆皇帝命令“户部通行传谕八旗,所有未经选看之秀女,断不可私先结亲,务须遵例于选看后再行结亲聘嫁。”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补充规定:应阅视的秀女,在未受阅选之前私自与宗室王公结亲者,其母家照隐瞒秀女例议处。至于参选秀女的年龄,根据清宫档案,到清末光绪年间,最小的是十一岁,大的可达二十岁。
      凡届挑选秀女之期,由户部行文各旗都统,将应阅女子年岁等,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及族长,逐一具结呈报都统,然后汇咨户部,户部上奏皇帝,皇帝批准何日选看秀女后,户部马上再行文各旗都统。
      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好吧看了这么多规矩,怎么样才能把秀女整到选秀的地儿呢?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由于众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车辆,而兵丁之家只能雇车乘坐。因此,乾隆时规定:“引看女子,无论大小官员、兵丁女子,每人赏银一两,以为雇车之需。……此项银两,……著动用户部库银。”
      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的次序。
      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为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车树双灯,上有“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识。
      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
      初选完毕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依次登上她们来时所乘坐的骡车,各归其家。这种井然有序的排车法,是嘉庆年间的一位名叫丹巴多尔济的额驸发明的。
      好吧,这个制度也是在逐步完善的,早年的时候还是有些个不一样的。 


      4楼2011-07-06 19:00
      回复
        ——————选秀制度————科普组————猫爷——————


        8楼2011-07-06 19: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