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舵主吧 关注:38贴子:2,247
  • 6回复贴,共1

春秋——晋——族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收藏品应该再这里发一份~


IP属地:江苏1楼2011-07-01 20:52回复
    作者:baoshi781
    转自http://q.sohu.com/forum/7/topic/6108859


    IP属地:江苏3楼2011-07-02 18:3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众所周知,春秋时的晋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曾经出过晋文公这样的春秋“五霸”。然而赵、魏、韩三家分晋成了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
      我是学理科的,但一直很喜欢历史。人们在读历史时都喜欢关注胜者,往往会忽视败者的。今将我在读历史书时注意到的“败者”晋的族系整理了一下,中间穿插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事件,供大家回味!
      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请不吝赐教!另请尊重博主的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IP属地:江苏4楼2011-07-02 18:38
      回复



        IP属地:江苏5楼2011-07-02 18:38
        回复

          在宜臼即位的同时,诸侯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另一子余臣为天子,称携王,出现了两周并列的局面。10余年后,支持宜臼的晋文侯攻杀了携王,周又重新统一。
          周襄王姬郑(-前619)在惠王病死后,担心子带争位而秘不发丧,并急忙派人向齐桓公求援。齐桓公马上召集诸侯在洮(今山东鄄城西)开会,宣布拥护姬郑为天子。姬郑至即位后才放下心,宣布了惠王的死讯。
          子带不甘心失败,从前648年起,几次引导西戎兵攻周,都先后被挫败。前636 年,姬郑发觉王后隗氏与子带秘密勾结,立即废后。子带得到消息,再次引导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姬郑仓皇逃出,避居于郑的汜(今河南襄城),向各国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于前635年出兵攻克子带当时所在的温,生擒子带,然后迎姬郑回都,将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这次内乱,史称“子带之乱”。
          郑为晋文公举行了庆功宴。晋文公更向姬郑“请隧”(要求在死后也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被姬郑婉言拒绝,而将阳樊、温、原和攒茅四个邑(在今河南济源、温县和修武内)赐给晋作为报答。3年前,秦晋两国已经擅自将允姓的一支戎族迁居到周境内的伊川(今洛阳南伊河)一带,占据了这块地方。这样,周的地盘仅剩下方圆一百多里的弹丸之地。
          前632年4月,晋文公率领大军在城濮(今河南濮阳)之战中大败楚军,声威大振。晋文公将以前*名楚军俘虏和一百辆俘获的战车献给姬郑,姬郑回赠了一百张红色的弓和以前张黑色的弓,并答应晋文公可以征伐其他诸侯。同年冬,晋文公在郑的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大会诸侯;为了增加他的威望,更派人暗示姬郑应该前去赴会。姬郑感到堂堂周天子竟然落到了唯诸侯之命是从的地步,十分难堪,又慑于晋的威力,不得不前往。后来,孔子写《春秋》时,将此事写成“天子狩猎于河阳”,以维护周天子的颜面。晋文公这时成为威震中原的霸主。
          介子推与清明节:前636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IP属地:江苏6楼2011-07-02 18:39
          回复
            周悼王姬猛(-前520),周景王嫡次子。景王在位时,因嫡长子太子寿早死,原立姬猛为太子,但景王又宠爱庶子姬朝,于病重时要大夫孟宾扶立姬朝,而没来得及就病死。景王死后,同月贵卝族刘卷、单旗将盂宾杀死,仍拥立姬猛为帝。
            姬猛继位后,姬朝很不甘心,就带领失去职位的旧官卝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乱,争夺王卝位。刘卷被打败逃了,单旗保护着姬猛待在王宫卝内。姬朝的党卝徒乘深夜潜入宫中,劫走了姬猛。单旗突围而逃,姬朝的徒众挟持着姬猛追赶单旗。半路上,晋顷公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了姬猛,护迎他避于王城(今洛阳东北)。不久,派兵护送他回都。同年10月,姬猛病死。
            周贞定王姬介(-前441)在位期间的前453年,晋3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卝族后,共灭最后一家贵卝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3个国卝家,晋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
            三家分晋:前453年
            晋厉公即位后,把大族视为最大威胁。前574年,他举兵杀三却,结果很不得卝人卝心。次年,厉公被杀。后来,韩、赵、魏、智伯、中行、范氏六家新兴势力,对晋旧贵卝族发起了连绵不断的进攻。
            在同旧势力斗卝争的同时,晋新兴势力内部也进行了激烈的斗卝争。前493年,范氏、中行氏与郑齐鲁卫等联合,和赵韩魏发生战斗。
            赵鞅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实行按军功赐爵、赐田,提高庶人工商业者地位以及依军功免除奴卝隶身份的政策,赢得人卝民的支持,结果打败了对手。这一政策的实行,使地主阶卝级势力得以迅速的发展,加速了封卝建制的形成。
            赵简子(?-前458),即赵鞅,春秋末年晋正卿。其先祖与秦同姓。赵简子又名志父,亦称赵孟。卒于晋出公17年(前458年),生年不祥。《史记》云,晋顷公九年(前517年),“赵简子在位……简将合诸俟戍于周。”假如他20多岁执晋国政的话,其生年应在晋平公21卝年(前537年)左右,寿70多岁。
            赵鞅的青少年时代处于晋平昭年间,当时,晋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原来地位显赫的旧贵卝族正在退出历卝史舞台,逐渐被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所取代,形成异姓大夫专卝权的局面。六卿相互之间围绕晋统卝治大卝权和土地也展开了激烈地明争暗斗,矛盾十分尖锐。在这场角逐中,赵氏家族曾一度凌卝驾于众卿之上,但自“下宫之难”后一蹶不振,直到赵鞅父景叔继位,其势力仍不及范氏、中行氏。这种局面延续到赵鞅继位初期。年仅20多岁的赵鞅执卝政以后,在复兴赵宗室的责任感的驱使下,励精图治,终于使赵氏东山再起。
            赵鞅在政治上表现得极为成熟。昭公29年(前513年),赵鞅、荀寅占领汝滨,令晋国卝民各出功卝力,共鼓石为铁,以铸刑鼎,上刻范宣子所用“夷鬼立法”。其核心是倡导“法治”,以法作为社卝会的行为规范,具有明显地反卝对宗法分封制的非正统色彩,因而曾遭到孔子的贬责。
            经济上,赵鞅革新亩制,调整赋税。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经界,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赵氏亩制“以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而赵氏赋税却最轻,范氏、中行氏、韩魏“伍税之”,赵氏“公无税焉”。孙武分析了六家改卝革后,认为赵氏改卝革是比较成功的,因此“晋国归焉”。
            政治上,赵鞅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他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窦隼等人,同卫庄公、扁鹊、姑布子卿等名土的关系也极为融洽。赵鞅虚心纳谏,表彰敢于指出他错误的臣下。赵鞅派尹铎治理晋阳,事先告诉他一定要拆卝除荀寅等人所筑的壁垒。尹铎到任却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垒。赵鞅到晋阳,看到壁垒,一定要杀掉尹铎才入城。经人进谏,指出增修壁垒的必要,赵鞅反而“以免难之赏赏尹铎”。赵鞅家臣周会“好直谏”,周舍死后,简子每每听朝,常面露不悦,大夫请卝罪,赵鞅说:“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晋人”。
            


            IP属地:江苏8楼2011-07-02 18:52
            回复
              周悼王姬猛(-前520),周景王嫡次子。景王在位时,因嫡长子太子寿早死,原立姬猛为太子,但景王又宠爱庶子姬朝,于病重时要大夫孟宾扶立姬朝,而没来得及就病死。景王死后,同月贵族刘卷、单旗将盂宾杀死,仍拥立姬猛为帝。
              姬猛继位后,姬朝很不甘心,就带领失去职位的旧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乱,争夺王位。刘卷被打败逃了,单旗保护着姬猛待在王宫内。姬朝的党徒乘深夜潜入宫中,劫走了姬猛。单旗突围而逃,姬朝的徒众挟持着姬猛追赶单旗。半路上,晋顷公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了姬猛,护迎他避于王城(今洛阳东北)。不久,派兵护送他回都。同年10月,姬猛病死。
              周贞定王姬介(-前441)在位期间的前453年,晋3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灭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3个国家,晋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
              三家分晋:前453年
              晋厉公即位后,把大族视为最大威胁。前574年,他举兵杀三却,结果很不得人心。次年,厉公被杀。后来,韩、赵、魏、智伯、中行、范氏六家新兴势力,对晋旧贵族发起了连绵不断的进攻。
              在同旧势力斗争的同时,晋新兴势力内部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前493年,范氏、中行氏与郑齐鲁卫等联合,和赵韩魏发生战斗。
              赵鞅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实行按军功赐爵、赐田,提高庶人工商业者地位以及依军功免除奴隶身份的政策,赢得人民的支持,结果打败了对手。这一政策的实行,使地主阶级势力得以迅速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的形成。
              赵简子(?-前458),即赵鞅,春秋末年晋正卿。其先祖与秦同姓。赵简子又名志父,亦称赵孟。卒于晋出公17年(前458年),生年不祥。《史记》云,晋顷公九年(前517年),“赵简子在位……简将合诸俟戍于周。”假如他20多岁执晋国政的话,其生年应在晋平公21年(前537年)左右,寿70多岁。
              赵鞅的青少年时代处于晋平昭年间,当时,晋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原来地位显赫的旧贵族正在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所取代,形成异姓大夫专权的局面。六卿相互之间围绕晋统治大权和土地也展开了激烈地明争暗斗,矛盾十分尖锐。在这场角逐中,赵氏家族曾一度凌驾于众卿之上,但自“下宫之难”后一蹶不振,直到赵鞅父景叔继位,其势力仍不及范氏、中行氏。这种局面延续到赵鞅继位初期。年仅20多岁的赵鞅执政以后,在复兴赵宗室的责任感的驱使下,励精图治,终于使赵氏东山再起。
              赵鞅在政治上表现得极为成熟。昭公29年(前513年),赵鞅、荀寅占领汝滨,令晋国民各出功力,共鼓石为铁,以铸刑鼎,上刻范宣子所用“夷鬼立法”。其核心是倡导“法治”,以法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具有明显地反对宗法分封制的非正统色彩,因而曾遭到孔子的贬责。
              经济上,赵鞅革新亩制,调整赋税。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经界,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赵氏亩制“以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而赵氏赋税却最轻,范氏、中行氏、韩魏“伍税之”,赵氏“公无税焉”。孙武分析了六家改革后,认为赵氏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因此“晋国归焉”。
              政治上,赵鞅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他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窦隼等人,同卫庄公、扁鹊、姑布子卿等名土的关系也极为融洽。赵鞅虚心纳谏,表彰敢于指出他错误的臣下。赵鞅派尹铎治理晋阳,事先告诉他一定要拆除荀寅等人所筑的壁垒。尹铎到任却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垒。赵鞅到晋阳,看到壁垒,一定要杀掉尹铎才入城。经人进谏,指出增修壁垒的必要,赵鞅反而“以免难之赏赏尹铎”。赵鞅家臣周会“好直谏”,周舍死后,简子每每听朝,常面露不悦,大夫请罪,赵鞅说:“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晋人”。
              


              IP属地:江苏10楼2011-07-02 2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