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另一种形式吧 关注:16贴子:683
  • 3回复贴,共1


1楼2011-06-24 17:33回复
    黄昏迫近蒿村,也迫近了一个少年的内心。蜻蜓在田野收集着最后一批阳光,它们是乡间最终的定居者。大山的背影像裙子一样早早地把山脚笼罩,我干完田里的最后一点活,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始收拾东西,扛起锄头,挑着箩筐,希望一天的辛苦和收获能赶在夜色之前早一步抵达温暖的家。
    田蜿蜒曲折,是狭长的梯田,从半山腰折折叠叠一直排列到山脚。远看跟楼梯一样,我们把这块地方叫做“楼田”。楼田的田哪怕只有几分大,田埂也有里把路远。我走在下面的田埂上,抬头看上面的田,感觉田就长在自己的头顶上,和盘踞在自己头上生活一样,沉重庞大,辽阔深邃,望不到头。
    这是多年前的瞬间感受,多年后的我有了不少的阅读经验,我发现:很多人都费尽心机地描摹自己的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和那些过不了多久就要换上一茬的花草树木,不管它们是多么的贫瘠与匮乏,总是和土地上的人们一起,被作家们赞美着,歌颂着,从而逼得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最为壮观一派——乡土文学,却大多对田避而不谈,他们不敢面对田,因为田是用来奴役人的。作家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田在奴役人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喂养人,让人使唤。“均田免粮”,所有的农民起义的目标都指向田,忘却了田的作家们,在我看来就是一群大逆不道的逆子,是不容宽恕的。
    田作为土地上的一块,是土的一种特殊形式,可能是山的外延,也可能是家的备胎。山里的地,整平了,开垦出来,蓄上水,种下稻子,山就成了田;再挖深一些,就演化成了池塘;要是田被抛荒长了草,就成了山的一部分;抽干了下基脚,长出来的则是一座房子。
    我们蒿村没有宗教,大家不信鬼神,只信命,但命是看不见的,看得见是田地和粮食。一条村道只有一个走向,一头通往家,另一头通向田。田种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不会多修,也不会少修。种田人觉得只要能吃好睡好,种好田,打足粮食,就行了,一条路只要能通到田里就够了,没有必要把路修那么远,把力气浪费在多余的东西上。
                            ……
    “我们家需要田!”
    四十八岁的父亲在昏黄的灯光下说。老大才上高中,黑子初中还没毕业,两个孩子都前途未卜,我们又没有什么手艺活可干,除了种田没有别的出路。母亲也表示认同,但哪里还有多余的田呢?父亲和母亲商量了好几天,最后从父亲嘴里蹦出了两个字:垦荒!
    几天后,我们牵着牛,带着犁耙和柴刀上了山。我们的目标是那两亩被村里人荒废了十来年的高山田。它们躺在芭茅岭的山坞里,像一座被遗弃的旧房子。田和草坪之间已经看不出什么区别。布满艾草、芭茅,还不间断地长出一大蔸一大蔸的黄荆子。我看到的是满目的荒凉,密不透风的荒凉,这里有我们想要的田么?有我们想要的粮食么?垦荒,就是要在绝望荒芜中垦出希望。话虽这么说,毕竟是艰难的,艰难的是不这块地,而是我们的内心。
    连续几天把杂草除掉,把坑坑洼洼弄平。三犁三耙之后,居然蓄上了水!蓄上了水,它就脱离了山,它就是田而不是山。但,没过多久蓄上的水,又全漏掉了,荒废了太久的田,还需要犁耙几次。那天,一切已经收拾停当,父亲已经先回家,他让我把牛赶到山上吃草。夜色暗下来,覆盖了群山和我。我躺下来,望着天边最后一缕余晖。蝙蝠在空中飞翔,手上的水泡和全身的酸痛,让我陷入了无限的沉思。难道我就这样把生命消磨在这两亩田上?我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我要摆脱这里的一切,我要离开,我要远走高飞。我听见了来自我身体内的一个声音,它响亮,宏大,持久,仿佛震动了山林。我起身,赶牛回家。
    扛着铁锹,赶着牛,夜色中牛的步子迈得和我一样疲惫。
    ……
    当我在纸上隔岸观火般观望那一段与田密不可分的日子时,那个和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已经告别了这个世界,母亲也无力独自去种田了。
    我该如何表述我和田之间的关系呢?忠诚与反叛,皈依与憎恨,奋力摆脱,却又依依不舍。当我用怀念与审判的心情审视那段生活,我和所有从田里逃到城里的人一样,心情是复杂的。爱不起来,也不能像当初那样狠得直咬牙。
    城市马不停蹄地向农村扩张,农田的占用越来越多,房价坐上了飞机。农村户口变得比城市户口值钱,因为农村人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我告诉母亲这些,母亲一点都不信。她不相信她辛辛苦苦把儿子送去读书,吃上了国家粮,户口还不如一个农民。她不知道这根本是两回事。她对这件事的态度和我对田的态度一致。我离开那块土地并不是我不爱它,农村户口可贵,并不是农村的生活就比城里好。
    回老家看望母亲,才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青壮年劳力不断流失,好多都荒废了,它们和那些青壮年一样,流失在时代的漩涡里。即便国家颁布鼓励措施,种田的有钱补贴,抛荒的要罚款,他们也情愿交上一笔罚款。先前我家开垦的田又重新荒芜了,很多通往田里的路,年久失修,连路基都坏掉了。当年为了几分田大打出手的三兄弟也不种田了,田仿佛成了一泡臭狗屎,谁都看不上了。它们暴露在太阳下,长出了高高的蒿子。我不知道还有不有人会再次想起它们,再一次带着犁耙去垦荒。母亲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村子荒成这样,荒得让人害怕。”
    一个上午,我看见老举爷爷,拄着拐杖,独自走在楼田的田埂上,来来回回的走,他唱着山歌:
    种田要种弯弯田,
    一弯弯到妹门前。
    五半六月来看水,
    先看妹妹后看田。
    歌太熟悉了,小时候听过太多次了。母亲告诉我说,自从三个儿子出去打工后,老举爷爷就经常一个人到田垄里走来走去,没完没了地唱歌。他在田埂上行走的样子和一个收工回家的人,没有什么两样。歌还是我听过的老歌,田还是那些田,但人老了。这都不是区别,区别在于,他只是一个守望者,而不再是耕种者。
    我,一个曾经也在这些田埂上行走的人,一个对那些走在田埂的命运无比熟悉同时又从别处得到了点审美能力的人,突然意识到:此刻,田被人高高顶在头上,成了一块躺在地上的天空,成了天空的另一种形式。(略)


    2楼2011-06-24 17:39
    回复
       夜的黑卷着寂寞层层袭来,冷冷的冰雨敲打着孤独的心窗,一个人的夜独自听雨,雨声、雷声如此清晰,那些在念念不忘中被慢慢遗忘了的往事在玻璃窗上忽隐忽现,清晰至模糊,模糊至清晰,乌黑的眸子穿过斜斜的雨帘看那彼岸摆渡的船搁浅在红尘渡口,看此岸花瓣在雨中翻飞飘落,看苍天流泪,落于心,潮湿,泛滥。
      雨淅沥雷轰隆,心寂静声低吟,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可就谁也无法替代;有些记忆,真的已经被慢慢淡忘,却总又在不经意间的想起;有些故事,还没开始,便已经结束;有些结局,并不在意,可为什么心依旧会那样的痛?
      一个人留守红尘,在落寞的雨夜,品味着孤独,习惯了寂寞,学会了在坚强中隐藏悲伤,假装快乐。每每在人面前,都会嘻嘻哈哈的绽放快乐的笑声,殊不知,这样的快乐隐藏着几多孤独几多寂寞啊,也唯有自己能体会了。
      一个人的雨夜一个人听雨,斜斜的雨丝淅淅沥沥和着阵阵雷鸣声从空中飘向大地,冲刷着红尘里来来往往过客的足印。雨幕中,那杆孤孤单单的路灯依然闪着灰白色的光芒伫立在原地,恰似我孤寂遥望彼岸渡口守候那摆渡人的雕像。
      一个人的雨夜一个人独舞,苍天泻下了眼泪,流淌着伤悲,敲击着大地,发出清晰而又凄楚的平平仄仄的韵律,那是我踩着忧伤的节拍,空旷的天地,红尘无约,寂寞一层层把舞台包围,婀娜的身姿,衣袂飘飘,舞一段寂寞的情怀。
      一个人的雨夜,寂寞在吟唱;一个人的独舞,孤独像流泪的红烛,没有喧嚣,没有掌声,没有鲜花,连对白也是自言自语。
      心,在风雨中徘徊飘摇。今夜,谁与我共舞谁与我对白?今夜,雨幕里少了哪些曾经的画面?今夜,雨丝情丝淋湿了谁的眼?今夜,谁与我共做一个连风也摇不醒的梦?
      一个人的雨夜,一个人听雨,一个人独舞,没有观众的舞台,孤独的滋味,透过那雨帘,弥散进夜幕之中。
      雨,依然固执的下着,冲洗掉了地面上一切脏乱的灰尘,冲洗掉了红尘里来往过客的印迹,却无法洗去我心中的孤寂、落寞,与疲惫。感觉,好失败。心,累了。
      


      3楼2011-06-24 17:39
      回复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4楼2011-06-24 17: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