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中国出了无数人物,其中一部分是靠着嘴皮子出名的,这里边,早期的代表人物的应该算是鬼谷子的两个徒弟:苏秦和张仪。而在嘴巴的功夫上,苏秦要更胜张仪一筹。
苏秦,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说客、谋士,纵横家中合纵派的领军人物和最高首脑。现在,早已没有了“纵横家”这一说,但我始终为这个词着迷,就像古希腊时的雄辩家一样,他们的演说辞藻华丽,气势如虹,排比、比喻、夸张信手拈来,各种修辞手段应有尽有。如果能听一听他们的演说,一定是精彩绝伦、字字珠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过,根本没有这个机会,除非科学家能发明时间穿梭的机器。
纵横,这两个字各有意义――合纵、连横。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声明:不是我欺负你们连纵、横都不明白,请耐着性子看下去)。南北为纵,是以魏国、韩国、赵国为中心,北联燕国,南联楚国,东联齐国,共同联合起来对付秦国,此战略核心人物就是苏秦,中心思想是“合众弱以攻一强”。东西为横,战国前期是齐、秦两国用武力迫使弱国听命,继而兼并他们的战略。在齐国衰弱后,连横便成为秦国专用的吞并六国的谋略,此战略核心人物是张仪,中心思想是“事一强以攻众弱”。最后虽然是张仪“事奉”的秦国成就了霸业,不过,苏秦这个名字的响亮程度绝对比师弟高。
好了,历史课就到此为止,撇开政治和军事,来讨论一下苏秦这个人。
我对苏秦感兴趣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三点。
一是苏秦的舌头。不知道“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说法是不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但这个部位绝对是苏秦最重视的器官,对于他来说,嘴最大的功能不是吃饭,而是说话。中原六国,也就是战国七雄中的七分之六的国家首脑,都被他说得心服口服,纷纷抛开原先的恩怨,组成了庞大的统一战线来对付秦人。而苏秦则当上了这战国时期联合国的秘书长,其实,按道理来说应该比联合国秘书长还要大,因为他担任了六国国相,想想吧,六个国家的事务都由他过问,从古到今,放眼全球,哪个人有如此政绩?这统统都是那张嘴的功劳啊。
二是苏秦的脑袋。对于苏秦来说,把黑说成白,把是说成非,把牛说成马,把东施说成西施,这些根本就是小儿科。他能把六个国王,外加六个智囊团,说得跟着他滴溜溜的转,对于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历史掌故知识、临场反应速度、说话气势和措辞方法、事前情报工作等等,都有超级严格的要求。这本是一个团队的任务,放到如今,这就是一项成千上万人协作也未必能完成的工作,而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苏秦一个人就办到了,简直比《谍中谍》还要要精彩百倍。可想而知,这需要一颗多么聪明的脑袋啊,我真的怀疑这颗脑袋的构造和常人不同。就这样一个臭老九,握住了六个国家的大印,挥臂一呼,六国皆应,搞得强秦二十年不敢用兵。虽然我不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但这的的确确是苏秦一个人的功劳啊!
三是苏秦与张仪的关系。一开始,他们的关系很简单,就是同学,按入师门的先后顺序,苏秦的辈分稍大一点,张仪要称他为师兄。当苏秦在六国混得像模像样时,这种关系还没多大变化,真要说改变,就是苏秦的官当得大一点,政治地位不同而已。但当张仪投奔了秦国之后,这种关系就变得奇妙非常了。按道理来说,秦与六国敌对,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张与苏一定是敌非友,况且是苏秦冷落了投奔自己的张仪才使得张发誓雪恨才来到秦国的。但没想到的是,张仪的一举一动都在苏秦的掌握之中,他为秦国效力正是苏秦计划的一部分,当初也是他故意冷落师弟,将张气到了秦国。为的是让张仪拖住秦国,好让六国有壮大的时间,再则是让张的“连横”策略刺激秦国的军国主义,从而时时提醒六国存在的危险,有了强大敌人的联合国便不会轻易解散。此时,苏秦和张仪到底是敌是友已经说不清楚,或者说,张仪稀里糊涂的做了苏秦的盟友。不过后来,张仪知道了真相,对苏秦佩服得五体投地,心甘情愿的做起了卧底,两哥们从此站到了同一边。
恐怕苏秦这样掌控七国十几年的人物,只能出在战国;一人身兼六相的奇事也只能出在战国;为了保证自己策略的实施而去壮大敌人的思路更是只能出在战国。他是纵横家,也是阴谋家,但历史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让“连横”打败了“合纵”。不过那时,苏秦已亡,不知在天堂(或者是地狱)的他会作何感想呢?
人算不如天算,我们头上的苍天是那样老谋深算、深不可测,在人与天的持续博弈里,我们到底算什么,或者我们根本什么都不算,已经不再是一个好说的问题,只有自己把握了。也许,有的时候,你战胜了天,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天还在那儿,等待着下次打击你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