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能使塑料软化的化学品,塑化剂广泛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指甲油、洗发液等数百种产品中。多国研究均已证实,塑化剂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干 扰人体正常的激素分泌,影响胎儿和儿童的正常发育。欧盟早在1999年就作出决定,严格限制儿童玩具和用品中塑化剂的含量。而肇始于台湾地区的塑化剂问题 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直接添加于食品之中。
————————————————————————————————————————
恶习1:饮用果汁等浓稠饮料
当你喝一瓶果汁的时候,如果它不是 10块钱左右的纯果汁,那么你要看出它是果汁的话,它就是加了起云剂的。因为这种果汁中真正的果汁含量只有3%-5%,如果是光把果汁兑水的话,看上去跟 清水差不了多少。所以当你看果汁中的配料的时候,不光有水果原汁,还有香精、色素和起云剂,有时也叫稳定剂或者乳化剂。
有了起云剂,就可以让本来寡淡的兑水果汁,变得朦朦胧胧,看起来就像真的果汁了。在食品工业中允许使用的起云剂,一般是由棕榈油加乳化剂混合,制成水包油的结构,脂肪球均匀分散遮挡光线,就让果汁看起来浑浊,特别真实。
而塑化剂DEHP是一种化工业用塑料软化剂,属无色、无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常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属于工业添加剂。黑心厂商用它做起云剂,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起云"的效果比原来还好。
6月6日,国家质检总局更新台湾地区公布的受塑化剂污染的相关产品名单中,共有六大类上榜: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酱、果浆或果冻;胶囊锭状粉状食品;添加剂,大多和浓稠饮料有关。
在此次塑化剂风波中,果汁饮料成为“重灾区”,而这一秘密被完全揭露后,未来的前景更不容乐观。
恶习2:长期食用方便面
2010年10月,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柳春红副教授及其同事从广州市各大型超市随机采购不同品牌和口味的56份方便面和25份方便米粉食品作为样品。结果显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
柳春红及其同事称,根据国家标准《食品容器、包转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DBP和DEHP仅可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容 器,且在塑料包装中的特定迁移量分别不超过0.3毫克/千克和1.5毫克/千克。但实验室采集样本中的DBP和DEHP含量,已经远远超过此标准。
柳春红副教授及其同事的论文援引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DBP、DEHP耐受量,即每千克体重每天摄入分别不超过0.01毫克和0.05毫克。如果一个体重 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食用两包方便面(每包含面饼90克和调味料酱包8克),DBP、DEHP暴露值就有可能超标,"其潜在的危害显然不可忽视"。
中国每年售出的上百亿包方便面中,超过半数含有塑化剂。
恶习3: 用塑料瓶存放含油脂食品
DEHP这种增塑剂也被广泛用在聚氯乙烯(下称"PVC")制品中。研究人员在文中指出,DEHP是一种内环境干扰物,会影响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若累积到一定程度也将诱发癌症。实验发现,PVC垫片应避免与脂肪类食品接触,而且较薄的PVC垫片有较高的溶出量。
我国有关食品标准明确规定,PVC瓶盖垫片是不能接触油脂类食品,但可以用于汽水、啤酒、黄酒及蒸馏酒瓶盖。不过,市面上仍然有相当多的含油脂类食品的生 产企业在违规使用PVC瓶盖垫片。在食品中能检测到DEHP,就是与某些食品饮料瓶盖内部的软垫有关(防止饮料渗漏)。这个软垫,有的厂家用PVC+增塑 剂的形式使用,这就造成增塑剂渗透到饮料当中,造成超标,这种现象在行业内很普遍。
带“3”数字的塑料瓶可能含有塑化剂。
恶习4: 使用塑料餐具不当
塑料容器中原本合理存在的塑化剂, 却常因人的不当使用,而在不经意间被吃进肚子。比如,用"非微波炉专用容器"加热食物,直接用普通塑料盒装食物入微波炉加热,用不合格的一次性饭盒装着热 快餐,用非食用塑料袋装着滚烫的食物,戴着塑胶手套吃手扒鸡……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画面,正是有些人太贪图方便和便宜,让原本无害的食品变成"毒 物",让塑料容器变成帮凶。
————————————————————————————————————————
恶习1:饮用果汁等浓稠饮料
当你喝一瓶果汁的时候,如果它不是 10块钱左右的纯果汁,那么你要看出它是果汁的话,它就是加了起云剂的。因为这种果汁中真正的果汁含量只有3%-5%,如果是光把果汁兑水的话,看上去跟 清水差不了多少。所以当你看果汁中的配料的时候,不光有水果原汁,还有香精、色素和起云剂,有时也叫稳定剂或者乳化剂。
有了起云剂,就可以让本来寡淡的兑水果汁,变得朦朦胧胧,看起来就像真的果汁了。在食品工业中允许使用的起云剂,一般是由棕榈油加乳化剂混合,制成水包油的结构,脂肪球均匀分散遮挡光线,就让果汁看起来浑浊,特别真实。
而塑化剂DEHP是一种化工业用塑料软化剂,属无色、无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常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属于工业添加剂。黑心厂商用它做起云剂,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起云"的效果比原来还好。
6月6日,国家质检总局更新台湾地区公布的受塑化剂污染的相关产品名单中,共有六大类上榜: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酱、果浆或果冻;胶囊锭状粉状食品;添加剂,大多和浓稠饮料有关。
在此次塑化剂风波中,果汁饮料成为“重灾区”,而这一秘密被完全揭露后,未来的前景更不容乐观。
恶习2:长期食用方便面
2010年10月,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柳春红副教授及其同事从广州市各大型超市随机采购不同品牌和口味的56份方便面和25份方便米粉食品作为样品。结果显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
柳春红及其同事称,根据国家标准《食品容器、包转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DBP和DEHP仅可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容 器,且在塑料包装中的特定迁移量分别不超过0.3毫克/千克和1.5毫克/千克。但实验室采集样本中的DBP和DEHP含量,已经远远超过此标准。
柳春红副教授及其同事的论文援引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DBP、DEHP耐受量,即每千克体重每天摄入分别不超过0.01毫克和0.05毫克。如果一个体重 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食用两包方便面(每包含面饼90克和调味料酱包8克),DBP、DEHP暴露值就有可能超标,"其潜在的危害显然不可忽视"。
中国每年售出的上百亿包方便面中,超过半数含有塑化剂。
恶习3: 用塑料瓶存放含油脂食品
DEHP这种增塑剂也被广泛用在聚氯乙烯(下称"PVC")制品中。研究人员在文中指出,DEHP是一种内环境干扰物,会影响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若累积到一定程度也将诱发癌症。实验发现,PVC垫片应避免与脂肪类食品接触,而且较薄的PVC垫片有较高的溶出量。
我国有关食品标准明确规定,PVC瓶盖垫片是不能接触油脂类食品,但可以用于汽水、啤酒、黄酒及蒸馏酒瓶盖。不过,市面上仍然有相当多的含油脂类食品的生 产企业在违规使用PVC瓶盖垫片。在食品中能检测到DEHP,就是与某些食品饮料瓶盖内部的软垫有关(防止饮料渗漏)。这个软垫,有的厂家用PVC+增塑 剂的形式使用,这就造成增塑剂渗透到饮料当中,造成超标,这种现象在行业内很普遍。
带“3”数字的塑料瓶可能含有塑化剂。
恶习4: 使用塑料餐具不当
塑料容器中原本合理存在的塑化剂, 却常因人的不当使用,而在不经意间被吃进肚子。比如,用"非微波炉专用容器"加热食物,直接用普通塑料盒装食物入微波炉加热,用不合格的一次性饭盒装着热 快餐,用非食用塑料袋装着滚烫的食物,戴着塑胶手套吃手扒鸡……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画面,正是有些人太贪图方便和便宜,让原本无害的食品变成"毒 物",让塑料容器变成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