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比较难
孟子(即孟轲,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一次对齐宣王说
:“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
,请予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
受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这该怎么
办?”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
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
你说这又该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望着两旁站立的随从,把话故意扯
到别处去了。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一发怒,诸
侯就害怕;安居无事,天下就没有冲突。”
孟子说:“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礼吗?男子行冠礼
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亲自送到门口,
告以顺从是为人之妻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
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能实
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
原则,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
大丈夫。”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
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
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
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
,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
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
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
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
。”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
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
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
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该词原
是写离别之情,词的主人经过一夜相思之苦,清晨登楼远望,
眼前一片空阔,离愁愈炽。晏殊的词哲理无所不在,虽比较低
调,但通过这种空阔的意境,却反映和概括了一种与诗词浑然
一体的人生哲理。
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词
处处体现出“浅斟低唱”的特点,对情感的刻画尤为深刻,该
词的最后收尾的这两句更是描绘了对情感的执著追求,消瘦而
终不后悔,憔悴而自觉所值,心里描写很是到位。
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作者先用夸张的方式描绘了都市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然后笔锋一转,反衬出热闹场外一位独行者在灯火冷落处的凄
冷行踪。同时,借景传情,暗示了自己知音稀少、落落寡合的
的心境。
第一境:遍察世事,遍观文章,遍阅众生;
第二境:为理想而殚竭已力,终无所怨;
第三境:劳思一生,已经气定神闲,勘破世尘时,胸中自有大
文章、大学问,回首即是理想之化身也。
孟子(即孟轲,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一次对齐宣王说
:“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
,请予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
受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这该怎么
办?”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
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
你说这又该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望着两旁站立的随从,把话故意扯
到别处去了。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一发怒,诸
侯就害怕;安居无事,天下就没有冲突。”
孟子说:“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礼吗?男子行冠礼
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亲自送到门口,
告以顺从是为人之妻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
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能实
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
原则,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
大丈夫。”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
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
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
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
,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
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
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
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
。”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
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
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
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该词原
是写离别之情,词的主人经过一夜相思之苦,清晨登楼远望,
眼前一片空阔,离愁愈炽。晏殊的词哲理无所不在,虽比较低
调,但通过这种空阔的意境,却反映和概括了一种与诗词浑然
一体的人生哲理。
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词
处处体现出“浅斟低唱”的特点,对情感的刻画尤为深刻,该
词的最后收尾的这两句更是描绘了对情感的执著追求,消瘦而
终不后悔,憔悴而自觉所值,心里描写很是到位。
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作者先用夸张的方式描绘了都市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然后笔锋一转,反衬出热闹场外一位独行者在灯火冷落处的凄
冷行踪。同时,借景传情,暗示了自己知音稀少、落落寡合的
的心境。
第一境:遍察世事,遍观文章,遍阅众生;
第二境:为理想而殚竭已力,终无所怨;
第三境:劳思一生,已经气定神闲,勘破世尘时,胸中自有大
文章、大学问,回首即是理想之化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