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导入:
同学们,有时候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特别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时,比如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可能很多同学初看这幅作品时,看到的只是画面上画了面目狰狞的人、发出惨叫声的动物,残缺的肢体,甚至有的同学认为画面上的物体比例失调,形态失真,一点也不美。我们怎样看出画中的含义并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呢?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美在哪里,美术鉴赏的意义又在哪里?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对此有所了解。
1、什么是“美”?
我国汉字中的“美”由羊、大两字拼成,“羊大为美”。羊成为美的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羊作为驯养的动物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人类可亲的对象。尤其是对原始人类来说,还有什么东西比又肥又大的羊能使其感到美呢?从“美”字我们可以看出,美与经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美”与“不美”是人们看待美术作品甚至是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情感。劳动创造了人类,美的观念自然也是在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与实用功能有关,也源于精神活动。通过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人们摆脱了像动物一样无意识的、被自然所左右的状态,有目的地去创造各种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美术作品),从而不断地改造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由此可见:
(1)“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
(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美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
非洲面具原本是作为非洲土著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道具,除了宗教仪式外,部落日常生活也会使用面具,如巫医戴着面具给病人医治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佩戴面具,一是代表着权利与威望,可以给人以震慑;二是可以掩盖身份和面貌非洲面具上的纹样、图案不仅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更折射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风俗与文化,比如羚羊面具不代表羚羊,而代表羚羊精神,面具的风格造就了它的精神。
2、初步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法则:
烦躁时听音乐,不懂内容,但还是被吸引。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音色和音质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音乐中有形式美,艺术都是相通的,美术中也有形式美,那么美术中的形式美又是什么呢?
旧石器时代先人们把采集来的骨头、贝壳等钻孔、打磨,然后佩戴在身上,起初是有防身、当作生活用品的功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生产力水平提高,发明了更先进的劳动工具后,这些骨头贝壳脱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成为了一种装饰品,一种形式上的美感。马路两边的行道树,苏州拙政园中和对比的效果。这就是不同的形式所带来的美感。形式美是人类独特发现和创造之一。
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对形式美的研究和探讨,并归纳总结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法则。比如,对称、均衡、比例、对比、多样统一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好,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下面请4位同学到黑板上写“永”字,其他的同学在下面写。你们觉得哪位同学写的最好,为什么?在汉字结构规律中,重心平稳、左右均衡是极为重要的法则。人们写字时以米字格作为辅助,就是为了使初学者遵循这种美的法则。
大家再看教材中“彩陶鲵鱼纹瓶”、看“羊”字、“品”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的美体现在哪里?彩陶鲵鱼纹瓶的重心在中轴线上,这是它能够放稳的前提,也是人们在遵循这种构成原则的前提下改变起舞造型使之不断美化的依据。“羊”是左右对称,而“品”是局部对称、三个“口”字形成平衡的美。
在黑板上举例:多样与统一(太极图);对立与调和;比例与尺度(黄金比例 1:1、618 1:0、618);对称与均衡;节凑与韵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导入:
同学们,有时候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特别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时,比如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可能很多同学初看这幅作品时,看到的只是画面上画了面目狰狞的人、发出惨叫声的动物,残缺的肢体,甚至有的同学认为画面上的物体比例失调,形态失真,一点也不美。我们怎样看出画中的含义并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呢?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美在哪里,美术鉴赏的意义又在哪里?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对此有所了解。
1、什么是“美”?
我国汉字中的“美”由羊、大两字拼成,“羊大为美”。羊成为美的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羊作为驯养的动物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人类可亲的对象。尤其是对原始人类来说,还有什么东西比又肥又大的羊能使其感到美呢?从“美”字我们可以看出,美与经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美”与“不美”是人们看待美术作品甚至是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情感。劳动创造了人类,美的观念自然也是在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与实用功能有关,也源于精神活动。通过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人们摆脱了像动物一样无意识的、被自然所左右的状态,有目的地去创造各种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美术作品),从而不断地改造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由此可见:
(1)“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
(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美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
非洲面具原本是作为非洲土著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道具,除了宗教仪式外,部落日常生活也会使用面具,如巫医戴着面具给病人医治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佩戴面具,一是代表着权利与威望,可以给人以震慑;二是可以掩盖身份和面貌非洲面具上的纹样、图案不仅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更折射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风俗与文化,比如羚羊面具不代表羚羊,而代表羚羊精神,面具的风格造就了它的精神。
2、初步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法则:
烦躁时听音乐,不懂内容,但还是被吸引。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音色和音质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音乐中有形式美,艺术都是相通的,美术中也有形式美,那么美术中的形式美又是什么呢?
旧石器时代先人们把采集来的骨头、贝壳等钻孔、打磨,然后佩戴在身上,起初是有防身、当作生活用品的功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生产力水平提高,发明了更先进的劳动工具后,这些骨头贝壳脱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成为了一种装饰品,一种形式上的美感。马路两边的行道树,苏州拙政园中和对比的效果。这就是不同的形式所带来的美感。形式美是人类独特发现和创造之一。
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对形式美的研究和探讨,并归纳总结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法则。比如,对称、均衡、比例、对比、多样统一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好,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下面请4位同学到黑板上写“永”字,其他的同学在下面写。你们觉得哪位同学写的最好,为什么?在汉字结构规律中,重心平稳、左右均衡是极为重要的法则。人们写字时以米字格作为辅助,就是为了使初学者遵循这种美的法则。
大家再看教材中“彩陶鲵鱼纹瓶”、看“羊”字、“品”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的美体现在哪里?彩陶鲵鱼纹瓶的重心在中轴线上,这是它能够放稳的前提,也是人们在遵循这种构成原则的前提下改变起舞造型使之不断美化的依据。“羊”是左右对称,而“品”是局部对称、三个“口”字形成平衡的美。
在黑板上举例:多样与统一(太极图);对立与调和;比例与尺度(黄金比例 1:1、618 1:0、618);对称与均衡;节凑与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