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妃还有一个其他妃嫔不具备的长处,就是她的汉学和书法。这又正是庄太后的擅长和爱好。兴趣相投最容易使人接近,使人互相理解,使人彼此产生好感。至于后来,婆媳俩都跟着顺治帝一起敬佛修禅,她们的共同语言就更多了。就这样,芥蒂渐渐地消除,隔阂渐渐地融化。
董鄂妃以自己的智慧才能,尤其是以自己的劳瘁,努力去赢得后宫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心。她不仅对顺治皇帝本人非常关爱,还予关怀于他人。真是一位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东方女性的典型,她的情爱与贤惠已经全然融为一体、难解难分了。她成功了,但成功得很有限,代价却非常之高。她封皇贵妃数年竟无积蓄,又病痛缠身,怎能经受长时期的精神压力和体力上的超负荷操劳?只可惜一代贤妃为皇帝、为后宫鞠躬尽瘁、日渐憔悴,再加上惟一的未满周年的儿子不明不白的夭折,于公元1659年仙逝。
董鄂妃在其生前和死后都对顺治帝产生了很大影响,顺治一直比较信佛,对禅师玉林琇等尊敬有加,并曾延入禁中。玉林琇还为顺治取法名为“行痴”。顺治常有出家的念头,在董鄂妃死后这种想法更为强烈。顺治帝于十七年十月准备让玉林琇的一位弟子给他剃度,玉林琇听说后要烧死这位弟子,顺治帝只好打消了出家的念头。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一月,他听从董鄂妃的遗言,减等发落囚犯。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帝因染天花死去,年仅24岁。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给痴情天子福临留下了无穷的哀恋和回忆。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量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行状》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董鄂妃的爱和敬。而且用事实说话,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溢美之嫌,但基本上还是属实的。这样一个懂道理、识大体,处处为爱人着想的贤妃死了,顺治帝怎能不悲痛?
后人论及董鄂妃时,多强调她倾国倾城之貌。从《行状》看来,顺治帝更看重的是她的品德。皇家后宫美女如云,而性情相投的知己则可遇不可求。顺治帝与董鄂妃幸运地遇到了对方,然而天妒红颜,董鄂妃青春妙龄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顺治帝苦苦追忆,不胜唏嘘。
顺治是不是对朝政很厌恶?答案是否定的,他是一位政治家,并且是一位政治积极改革者,只是对皇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无能为力。早年,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共度难关,在收回诸王大臣的权利集中皇权的时候,顺治得到了孝庄的绝对支持,很多问题上还得到孝庄的指点,可在另一方面,在满汉关系上孝庄和顺治的看法是不一致的。而到后期,母子矛盾非常尖锐,几乎水火不相容,从母子关系来看,这确实是一个悲剧,这也造成了顺治的早死,而顺治死后,孝庄认真吸取了经验教训,在对玄烨的教育中做得非常成功。
董鄂妃以自己的智慧才能,尤其是以自己的劳瘁,努力去赢得后宫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心。她不仅对顺治皇帝本人非常关爱,还予关怀于他人。真是一位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东方女性的典型,她的情爱与贤惠已经全然融为一体、难解难分了。她成功了,但成功得很有限,代价却非常之高。她封皇贵妃数年竟无积蓄,又病痛缠身,怎能经受长时期的精神压力和体力上的超负荷操劳?只可惜一代贤妃为皇帝、为后宫鞠躬尽瘁、日渐憔悴,再加上惟一的未满周年的儿子不明不白的夭折,于公元1659年仙逝。
董鄂妃在其生前和死后都对顺治帝产生了很大影响,顺治一直比较信佛,对禅师玉林琇等尊敬有加,并曾延入禁中。玉林琇还为顺治取法名为“行痴”。顺治常有出家的念头,在董鄂妃死后这种想法更为强烈。顺治帝于十七年十月准备让玉林琇的一位弟子给他剃度,玉林琇听说后要烧死这位弟子,顺治帝只好打消了出家的念头。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一月,他听从董鄂妃的遗言,减等发落囚犯。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帝因染天花死去,年仅24岁。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给痴情天子福临留下了无穷的哀恋和回忆。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量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行状》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董鄂妃的爱和敬。而且用事实说话,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溢美之嫌,但基本上还是属实的。这样一个懂道理、识大体,处处为爱人着想的贤妃死了,顺治帝怎能不悲痛?
后人论及董鄂妃时,多强调她倾国倾城之貌。从《行状》看来,顺治帝更看重的是她的品德。皇家后宫美女如云,而性情相投的知己则可遇不可求。顺治帝与董鄂妃幸运地遇到了对方,然而天妒红颜,董鄂妃青春妙龄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顺治帝苦苦追忆,不胜唏嘘。
顺治是不是对朝政很厌恶?答案是否定的,他是一位政治家,并且是一位政治积极改革者,只是对皇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无能为力。早年,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共度难关,在收回诸王大臣的权利集中皇权的时候,顺治得到了孝庄的绝对支持,很多问题上还得到孝庄的指点,可在另一方面,在满汉关系上孝庄和顺治的看法是不一致的。而到后期,母子矛盾非常尖锐,几乎水火不相容,从母子关系来看,这确实是一个悲剧,这也造成了顺治的早死,而顺治死后,孝庄认真吸取了经验教训,在对玄烨的教育中做得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