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熙吧 关注:14贴子:521
  • 7回复贴,共1

江熙:我和我的诗歌兄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偶像 我们的诗


1楼2011-06-11 13:44回复
    一切似乎还没有开始,便不明不白地结束了。
         一个夭折的时代怎样回首?一首夭折的诗歌如何重温?不明智的我,作为一个属于八十年代的过去式的诗人,却在十多年后,重新召集起那属于记忆的一群,向我们的青春与诗歌告别。


    2楼2011-06-11 13:44
    回复
      现在恐怕已经难以想象,80年代中期的中学生诗歌爱好者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在1986年,中国最具青春偶像效应的评选还不是“十大劲歌”,也不是“校园风采”之类的大赛,而是中学生校园诗报社评选出的首届“中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评选以该报在全国中学生诗歌爱好者民意测验活动中的选票作为惟一依据。按得票多少,这十大诗人依次是:姜红伟(黑龙江)、江熙(福建)、马萧萧(湖南)、南岛(江苏)、郝建荣(江苏)、叶宁(江苏)、李作明(辽宁)、周兴顺(山东)、陈亚军(辽宁)、朱浩(上海)。当年这些诗歌少年虽然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中学校园,却有着共同的成长背景,在他们即将告别青春期的同时,他们的国家也正在告别过去。
      


      3楼2011-06-11 13:44
      回复
        然而他们浪漫的青春期实在太短。思想解放的一声炮响,带来了市场经济的时代,于是这群少不更事的孩子,在商业的硝烟战火中,还没来的及相互道别,就被来势汹涌的商业主义大潮卷走。告别了精神导师们的指引,他们需要自己去弄清生活的真相。他们如此年轻,看起来,他们确实非常轻盈地越过了他们的国家最艰难的社会转型期。
        


        4楼2011-06-11 13:45
        回复
          2.我和南岛把他们叫醒


          5楼2011-06-11 13:45
          回复
            2002年9月15日,我和崔健来到深圳,在根据地酒吧和南岛再次不期而遇。
                 这是十几年来和南岛上百次的书信、电话来往之外的第二次见面。


            6楼2011-06-11 13:46
            回复
              4年前第一次在广州遇见他时,他已是广州著名的流浪记者群体的代表人物,没想到这次又相会在深圳。在喧嚣的摇滚乐的音乐伴奏下,我们交流彼此一北一南的生活,话题也自然而然地扯到其他诗歌兄弟的近况上,每个人的生活在这十几年中都发生了巨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
                   我们又聊起其他人的境遇,那一刻,我们又回到了80年代的诗歌往事之中。我们像两个日落时刻的老人,像两个失散多年的倾诉狂。我们觉得有必要以某种形式把中断的记忆重新续起来,一本书,或者一个聚会。
              


              7楼2011-06-11 13:46
              回复
                江小鱼我郑重的告诉你,,,,我草拟女马.
                你长的像猪站起来了似的。整天逼逼个没完。今儿看不起这个明儿看不上那个。你装你妈大逼呀你。你是你妈和你大爷生的杂种


                8楼2011-07-09 21: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