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真人和智真长老说开去
水浒传是高俅引出来的,我评水浒传,也找两个人物做切入点,想来想去,觉得这老哥儿两个不错,所以说说他们。
这俩人不用多说,一个是半仙,一个是先知。两个人在书中出场次数不多,三两面而已。但是相信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极深。话说没有人不知道他们两个的鼎鼎大名的徒弟——公孙胜和鲁智深。
那么,现在我想把这两个人比较一下,你们说他们谁高谁低呢?
嗯,问题提得不规范,重说:究竟这两个高人,谁的境界更高呢?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比较没有什么意义。对此我不解答,如果有耐心,请看下去。
梁山上有一个自成体系的道德水准,也可以说是梁山诸好汉的一个“道德层次表”。这个表有一个上限还有一个下限,不过下限不是说就一定糟糕,只是一个标识。这两个标识是这两个人——上限鲁智深,下限李逵。李逵的问题我想放在以后说,这里面主要还是说说鲁智深。
通过鲁智深的故事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作者是喜欢鲁智深的,所以他把鲁智深写得犹如一个天神下凡一样,以至于明代的李贽称鲁智深为“佛”。那么好,鲁智深获得这么高的评价了,公孙胜应该摆在哪里呢?因为如果读书仔细,能发现其实作者也是很赞同公孙胜的。
现在我说我的答案——放在鲁智深下面。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作者更喜欢鲁智深。
怎么看出来的?
还是按书上来。
公孙胜两次下山离开梁山众人。虽然作者对此没有表明什么态度,但是仔细研究你就能明白,作者是在安排公孙胜逃离梁山。而公孙胜在山上公开表现自己看法的时候很少,堂堂权力核心的一员,基本上一言不发。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公孙胜看穿了梁山的实质,所以不再多说什么。
之前我有篇谈公孙胜的评论,谈到公孙胜的本质是那种“为了实现革命理想而革命”的人,追求比较高。当时没说完,现在接着说,当他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时候,他会主动走人。退而求其次,去做隐士。
这其实就是中国道家的一贯思想的变现,实现自我。
公孙胜的一切学自罗真人,自然,这也就是罗真人的衣钵了。
但是鲁智深呢?他没走过,但是也不说话了。直到最后捉了方腊说了一句“混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有的人说是鲁智深对于自己再次被朝廷利用之后的无奈。我倒不这么看。就鲁智深的性格来说,他本身所求的就是个落脚地,他又怎么会在乎干什么做什么呢?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他就没想过什么,他只是做他自己也说不定啊。
这时候该说说他和智真长老的事情了。
智真长老是他师兄,也是他师傅。在鲁智深眼里,一直都是把这老和尚当做师傅来看的。从故事上来看,智真长老没有给鲁智深什么教诲,鲁智深最终成佛是自己修行的结果。但是智真长老起没起到什么作用呢?应该说还是起到了。最起码他明白这样一个凶顽之人表面之下的本质是什么。所以如果鲁智深是佛,那么智真长老应该就是接引佛。
说到这儿,应该对老二位做个比较了。
作者确实欣赏实现自我,但是他并不完全推崇,否则,他完全可以把最喜欢的鲁智深写成去当隐士。但他没有,这就说明,在他看来,看似什么都不想的鲁智深是要高于看透一切之后悄然离开的公孙胜的。这么说或许有些牵强,不过我,我们可以化身为作者来想一下。对于一个你喜欢的艺术形象,你会怎么让他结局。
所以说,在作者看来,也许佛家立地成佛真的要高于道家的清静无为吧。
水浒传是高俅引出来的,我评水浒传,也找两个人物做切入点,想来想去,觉得这老哥儿两个不错,所以说说他们。
这俩人不用多说,一个是半仙,一个是先知。两个人在书中出场次数不多,三两面而已。但是相信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极深。话说没有人不知道他们两个的鼎鼎大名的徒弟——公孙胜和鲁智深。
那么,现在我想把这两个人比较一下,你们说他们谁高谁低呢?
嗯,问题提得不规范,重说:究竟这两个高人,谁的境界更高呢?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比较没有什么意义。对此我不解答,如果有耐心,请看下去。
梁山上有一个自成体系的道德水准,也可以说是梁山诸好汉的一个“道德层次表”。这个表有一个上限还有一个下限,不过下限不是说就一定糟糕,只是一个标识。这两个标识是这两个人——上限鲁智深,下限李逵。李逵的问题我想放在以后说,这里面主要还是说说鲁智深。
通过鲁智深的故事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作者是喜欢鲁智深的,所以他把鲁智深写得犹如一个天神下凡一样,以至于明代的李贽称鲁智深为“佛”。那么好,鲁智深获得这么高的评价了,公孙胜应该摆在哪里呢?因为如果读书仔细,能发现其实作者也是很赞同公孙胜的。
现在我说我的答案——放在鲁智深下面。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作者更喜欢鲁智深。
怎么看出来的?
还是按书上来。
公孙胜两次下山离开梁山众人。虽然作者对此没有表明什么态度,但是仔细研究你就能明白,作者是在安排公孙胜逃离梁山。而公孙胜在山上公开表现自己看法的时候很少,堂堂权力核心的一员,基本上一言不发。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公孙胜看穿了梁山的实质,所以不再多说什么。
之前我有篇谈公孙胜的评论,谈到公孙胜的本质是那种“为了实现革命理想而革命”的人,追求比较高。当时没说完,现在接着说,当他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时候,他会主动走人。退而求其次,去做隐士。
这其实就是中国道家的一贯思想的变现,实现自我。
公孙胜的一切学自罗真人,自然,这也就是罗真人的衣钵了。
但是鲁智深呢?他没走过,但是也不说话了。直到最后捉了方腊说了一句“混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有的人说是鲁智深对于自己再次被朝廷利用之后的无奈。我倒不这么看。就鲁智深的性格来说,他本身所求的就是个落脚地,他又怎么会在乎干什么做什么呢?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他就没想过什么,他只是做他自己也说不定啊。
这时候该说说他和智真长老的事情了。
智真长老是他师兄,也是他师傅。在鲁智深眼里,一直都是把这老和尚当做师傅来看的。从故事上来看,智真长老没有给鲁智深什么教诲,鲁智深最终成佛是自己修行的结果。但是智真长老起没起到什么作用呢?应该说还是起到了。最起码他明白这样一个凶顽之人表面之下的本质是什么。所以如果鲁智深是佛,那么智真长老应该就是接引佛。
说到这儿,应该对老二位做个比较了。
作者确实欣赏实现自我,但是他并不完全推崇,否则,他完全可以把最喜欢的鲁智深写成去当隐士。但他没有,这就说明,在他看来,看似什么都不想的鲁智深是要高于看透一切之后悄然离开的公孙胜的。这么说或许有些牵强,不过我,我们可以化身为作者来想一下。对于一个你喜欢的艺术形象,你会怎么让他结局。
所以说,在作者看来,也许佛家立地成佛真的要高于道家的清静无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