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科学证据,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并不是地球土生土长的,所有生物的共同零件(二十种基本氨基酸)并非在地球上孕育,这种独特的高分子构件来自于星外陨石。生物,很可能是一种普遍的宇宙行为,特立独行的宇宙行为。生物行为的独特性,意味着它们与通常宇宙行为存在矛盾性。生命的历史即是一部与通常自然界的斗争史,人类历史也是如此。世界是否完美,是人类站在自身立场对客观自然的主观评价。既然人类与客观自然界永远都存在矛盾,那么客观世界对人类而言永远都不可能“完美”!!!
不但行为学来看,人与自然存在矛盾,认识论上看,人类也不可能完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物理学有一个“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设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因为γ射线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波长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长λ越短,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从而测定电子坐标不确定的程度△q就越小,所以△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λ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所以有△p∝1/λ。经过一番推理计算,海森伯得出:△q△p≥h/4π。海森伯写道:“在位置被测定的一瞬,即当光子正被电子偏转时,电子的动量发生一个不连续的变化,因此,在确知电子位置的瞬间,关于它的动量我们就只能知道相应于其不连续变化的大小的程度。于是,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海森伯还通过对确定原子磁矩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的分析证明,原子穿过偏转所费的时间△T越长,能量测量中的不确定性△E就越小。再加上德布罗意关系λ=h/p,海森伯得到△E△T≥h/2π,并且作出结论:“能量的准确测定如何,只有靠相应的对时间的测不准量才能得到。”
我们从呀呀学语到长大成人,认识客观世界分析问题过程,和做普通数学题大致是一样的,简化版的描述如下:
已知‘真理1’和‘真理2’,可以推测出‘真理3’
真理1 +真理2 =>真理3
然后:
真理1 +真理2 +真理3 =>真理4
真理1 +真理2 +真理3 +真理4 =>真理5
……………
真理1 +真理2 +真理3 +真理4 …+真理n=>真理n+1
需要特别指出,一切的人类认识的“真理”,均来源于实践检验,由于实践检验的局限性,平常我们所谓的真理也是局限性的。人类所知的一切理论、真理、定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根本没有“绝对正确”公理一说,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正确”学说。上面的推理过程中,省略了误差因素。事实上,误差是普遍存在的!!!
一般而言如果误差不导致错误,我们叫它‘可容误差’,用ε符号表示。上面推导公式考虑‘可容误差’因素,表述为:
(真理1+ε1) +(真理2 +ε2) =>(真理3+ε3)
……………
(真理1+ε1) +(真理2 +ε2)…+(真理n+εn)
=>(真理n+1 +εn+1)
接触过数学级数的同学都知道,级数无数次累加后,原来‘趋于零’的可容误差ε,很可能不再‘趋于零’,变成“不可容误差”,导致等号变成不等号,‘真理’变成一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