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吧 关注:35,080贴子:242,475

【探讨】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李煜
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李后主有一首词,只四句:“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是一首表达秋夜情绪的词。
     “不寐倦长更,”倦的本义是疲倦、劳累,此处应是懈怠、厌烦、厌倦的意思。长更,就是长夜。起始一拍便平地生波,漫漫长夜,该睡觉了,而词人却感觉厌烦、厌倦,睡不着了。是因为睡不着厌烦长夜,还是心里有事睡不着厌烦呢?显然应该是后者。
     “披衣出户行。”词人选择了出去走走,以排解心里的烦闷。于是他披着衣服出去了。
     “月寒秋竹冷,”出去了,首先当然是看看天,天空里有月儿,但词人感觉它很寒冷,那就不看呗,低下头来,便看见秋竹,在月光的映照下,依然也是冷的。这是静景的描绘,衬托词人内心感觉是很冷的。开始只是烦闷,现在是感觉冷,到底是因为什么事呢?
     结句“风切夜窗声。”切,就是急切、急迫的意思。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只感觉那夜风很急迫,处处传来风叩窗子的声音。
     全词从“不寐”开始,然后“披衣出户”,看见的景物感觉冷,听到的声音感觉急迫。但词人没有说明到底是为什么事而不睡觉?我们可猜测,后主可能因为南唐已很危急了,因此烦闷而睡不着,而且他感到已没有希望了,才会感觉冷和感觉急迫。
     这首词,很多书都标明是《三台令》,我查阅《钦定词谱》,《三台》就是促拍催酒的曲子,又叫《开元乐》、《翠华引》,但都是六字句,共二十四字。如王建的《三台》:“树头花落花开,道上人去人来。朝愁暮愁即老,百年几度三台。”
     后主另有一首《开元乐》,也就是《三台》:“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收有此词。
     意思是:人一生费尽心思,最终不过是落得很多的白发而已,生活还是应该归隐青山。青山里有什么好呢?空旷的树林里晶莹的白雪在等待,野外的路上没有什么人,自己可随意行走。这是一首颇有些禅味的词,象征着不与世俗为伍,自己修养身心。这倒与后主平常喜欢佛道的思想相吻合。但他毕竟是帝王,所以他还得“自还”。
    这首《三台》,在全唐诗中也出现,只是尾句不同,分别题为张继的《归山》和顾况的《归山作》,全诗云:“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而后主这首词仅二十字,显然不是《三台》,更应该是《纥(hé)那曲》或者《罗唝(hǒng)曲》。
     《纥那曲》是唐代乐曲名。明代杨慎的《艺林伐山.阿那纥那曲名》:“李郢《上元日寄胡杭二从事》诗曰:‘恋别山登忆水登,山光水焰百千层。谢公留赏山公唤,知入笙歌《阿那》朋。’刘禹锡《夔州竹枝词》云:‘楚水巴山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萝。’《阿那》、《纥那》,皆当时曲名。 李郢诗言变梵呗为艳歌,刘禹锡诗言翻南调为北曲也。‘阿那’皆叶上声,‘纥那’皆叶平声,此又随方音而转也。”
     这段大意说,唐代有笙歌《阿那》,是仄声韵,还有《纥那》曲,是平声韵,原是一种佛教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即“梵呗”,后来变成一种艳歌。



1楼2011-06-08 16:51回复

         《纥那曲》为单调二十字,四句三平韵。如刘禹锡的《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恨情。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这词的格律为“⊙●●○○(韵)   ●○○●○(韵)   ⊙○◎⊙●   ○●●○○(韵)”
          后主此词与《纥那曲》比较,则第二拍的“披”和“出”不合格律。
         《罗唝曲》也是单调二十字。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记载:金陵有罗唝楼,乃陈后主所建。罗唝曲,刘采春所唱,皆当代才子所作五六七言绝句,一名《望夫歌》。元稹诗有:“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罗唝曲》的体式较多,刘采春的又一体《罗唝曲》,全词云:“昨夜黑风寒,牵船浦里安。潮来打缆断,摇橹始知难。”其格律为:“●●●○○(韵)   ○○●●○(韵)   ○○●●●   ○●●○○(韵)”
         后主此词与《罗唝曲》比较,仅“月”字出律,其它都符合。而且后主在金陵,应该知道陈后主所建的“罗唝楼”。因此,我认为此首词应为《罗唝曲》。
         陈后主,名叔宝,字元秀,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的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时大肆建筑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他最有名的艳词,应该就是宫体诗《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后庭花”据说是一种花的名儿,这种花多在庭院中栽培,故称“后庭花”。后庭花的花朵有红白两色,其中开白花的,盛开之时,树冠如玉一样美丽,故又有“玉树后庭花”之称。《后庭花》又叫《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本是乐府民歌中一种情歌的曲子。
         这首诗着意于从侧面、动态的角度去描写,舍形而求神,诗中所用的“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传神。全诗回环照应,景与人相互映衬,意象美不胜收。但明显的,无多少思想意义。
         这首诗被称为“亡国之音”。因此有杜牧的《泊秦淮》感叹:“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后主估计应该是欣赏这诗的,因此才有了《后庭花破子》——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后庭花破子》是词,也是曲,“单调三十二字,七句五平韵”。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夷则羽,俗呼仙吕调。此金元小令,与唐词《后庭花》、宋词《玉树后庭花》异。所谓破子者,以其繁声入破也。
         从“此金元小令”句分析,很多人认为是元好问的词。
         我个人也倾向于是元好问的词,估计因为李后主也是亡国之君,而《后庭花破子》这词牌,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玉树后庭花》,便认为也是李后主所作。
         这词的内容,倒也颇有几分李后主早期的词作相似,但细究的话,“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的情况,便与李后主的实际情况不是很符合了。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起始三拍,是两联对仗。
         玉树,有很多种意思。其一,是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如李白的《怀仙歌》有:“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 其二,是用珍宝制作的树,据《汉武故事》记载:“上( 汉武帝 )于是于宫外起神明殿九间……前庭植玉树。植玉树之法,葺(修饰、重叠)珊瑚为枝,以碧玉为叶,花子或青或赤,悉以珠玉为之。”其三,是槐树的别称,据《三辅黄图.汉宫》记载:“ 甘泉谷北岸有槐树,今谓玉树。” 其四,就是美丽的树,唐代宋之问有《折杨柳》诗有:“玉树朝日映,罗帐春风吹。” 其五,是指白雪覆盖的树,李白的《对雪献从兄虞城宰》诗有:“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其六,比喻美佳子弟,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后便以“玉树”称美佳子弟。 其七,专指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的省称。
         这词中的“玉树”,我感觉以上意思都是可讲得通的。
         俗语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子中间不栽鬼拍手”。因为“桑”谐音“丧”,院前栽桑,会“丧”事在前;“柳”谐音“溜”,柳树又不结籽,房后植柳,就会没有后代,有金钱财宝流出之嫌。杨树遇风,叶子就哗啦啦地响,噪得人心烦,也易为盗者遮音,象是“鬼拍手”。还有,柏树也不宜栽在院里,因为柏树是鬼的象征;院里不能有死树,认为死树预示着家人的去世,所以院里的树死了,便要连根刨掉,重新植上新树。
         当然,这只是比较迷信的说法,柳其实还谐音“留”呢,到底是“留”还是“溜”?真说不清楚。这玉树,其中一个义项是指槐树,“槐”也谐音“坏”,“后庭”坏了,自然不是好事。但在诗词中,槐的谐音多是“怀”。
         “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结尾两拍意思是说,不要与我们的愿望违背,花好月圆,老天爷让我们永远年轻。当然,这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谁又能永远不老,永远是少年?最后一句,另有版本作“大家长少年”,主要是为避免“教”重复,意思都差不多。
         全词意思是:美丽的玉树在后庭前面,你像仙草一样在镜前打扮,你跟去年比较,还是那么年轻漂亮,我们依然快乐地在一起,同看月儿圆。但愿不要与我们的心愿相违背,永远都是花好月圆,永远都是青春年少常相伴。
    


    2楼2011-06-08 16:51
    回复
      楼主的文章质量都比较高,此帖也先留名,待我下次来看:)


      3楼2011-06-08 21:37
      回复
        这是答应别人写的。我平常较喜欢诗词,因为诗词总是作者细捉摸后用词写的,总有些意思。更欢迎你说不同意见,好修正俺的一些看法。


        4楼2011-06-09 08:38
        回复
          楼主的很多观点都很新鲜,看帖本身也是一种反思、学习的过程,对我也很有提高的:)
          再次呼吁下,赖斯啊,快来加精啊~~~


          5楼2011-06-09 12:19
          回复
            多谢吧主支持。我喜欢讨论一类,自己从讨论中会学到更多一些。有一阵没写词,只因为不知道如何表达是好,如何是不好,完全晕了。结果跟一些人讨论,心里有点谱了,便又重新开始写一些。


            6楼2011-06-09 15:26
            回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后主四十二岁。
              二月,太宗新修书院,为崇文院。太宗幸崇文院观书,召后主及刘()合从观,谓后主曰: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策多卿之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
              后主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又作《虞美人》两阙:“风回小院庭芜绿”和“春花秋月保明了?”
              七月七夕辛卯,后主殂。追封吴王,以王礼葬洛京之北邙山,江南人闻之,巷哭设斋。
              是年,周氏亦薨。
              ________这是《南唐李后主诗词年谱》(章崇义)摘出,谁认识那括号中的古字?帮俺看看“召后主及刘()合从观,”在100页上


              7楼2011-06-09 15:31
              回复
                左边是金字旁,右边是长,这是什么字?


                8楼2011-06-09 15:32
                回复
                  鋹?chǎng
                  但是这个字的简体我敲不出,不知道是不是输入法字库不全的缘故


                  15楼2011-06-09 16:45
                  回复
                    姐姐你也是有加精权限的吧主sama一枚好吧
                    另外咱是来思不是赖斯,请跟我念~~
                    -------------------------------------------------
                    这不是显示您是正的 俺是副的吗
                    看我多尊老啊。。。
                    赖斯方便吧,斯人独耍赖:)


                    16楼2011-06-09 16:58
                    回复
                      谢谢,俺古字都整不出。前面有几处错漏,俺再慢慢校对一下。
                      二月,太宗新修书院,为崇文院。太宗幸崇文院观书,召后主及刘鋹(chǎng )合从观,谓后主曰: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策多卿之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
                      后主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又作《虞美人》两阙:“风回小院庭芜绿”和“春花秋月何时了?”
                      


                      17楼2011-06-09 17:07
                      回复
                        元宗保大十二年甲寅(954年),后主十八岁。
                        春正月,兖州节度使慕容彦超遣使来,乞师以拒周,出兵数千至,淮北为周师所败,俘南唐将校于汴州,巳而释之,且谕曰:“归谕乐王,朕诛逆命,何若来援?”中主亦悔焉。
                        __________有误,改为——
                        元宗保大十二年甲寅(954年),后主十八岁。
                        春正月,兖州节度使慕容彦超遣使来,乞师以拒周,出兵数千至,淮北为周师所败,俘南唐将校于汴州,巳而释之,且谕曰:“归谕尔主,朕诛逆命,何若来援?”中主亦悔焉。
                        


                        18楼2011-06-09 17:08
                        回复
                          怪事,俺前面的两次都发不上,留个链接吧——
                          http://qingshuiwa.blog.sohu.com/175636070.html


                          19楼2011-06-09 17:10
                          回复


                            21楼2011-06-16 22:33
                            回复
                              词牌我不很懂,学习来的。不过对于论证的思路,提一点意见。前面说李煜估计是知道陈后主的罗唝楼,后面用玉树**花辅证,但又说认为此词不是李煜所作。我感觉论证思路这里是有问题的。


                              IP属地:广东25楼2012-12-07 1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