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李煜
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李后主有一首词,只四句:“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是一首表达秋夜情绪的词。
“不寐倦长更,”倦的本义是疲倦、劳累,此处应是懈怠、厌烦、厌倦的意思。长更,就是长夜。起始一拍便平地生波,漫漫长夜,该睡觉了,而词人却感觉厌烦、厌倦,睡不着了。是因为睡不着厌烦长夜,还是心里有事睡不着厌烦呢?显然应该是后者。
“披衣出户行。”词人选择了出去走走,以排解心里的烦闷。于是他披着衣服出去了。
“月寒秋竹冷,”出去了,首先当然是看看天,天空里有月儿,但词人感觉它很寒冷,那就不看呗,低下头来,便看见秋竹,在月光的映照下,依然也是冷的。这是静景的描绘,衬托词人内心感觉是很冷的。开始只是烦闷,现在是感觉冷,到底是因为什么事呢?
结句“风切夜窗声。”切,就是急切、急迫的意思。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只感觉那夜风很急迫,处处传来风叩窗子的声音。
全词从“不寐”开始,然后“披衣出户”,看见的景物感觉冷,听到的声音感觉急迫。但词人没有说明到底是为什么事而不睡觉?我们可猜测,后主可能因为南唐已很危急了,因此烦闷而睡不着,而且他感到已没有希望了,才会感觉冷和感觉急迫。
这首词,很多书都标明是《三台令》,我查阅《钦定词谱》,《三台》就是促拍催酒的曲子,又叫《开元乐》、《翠华引》,但都是六字句,共二十四字。如王建的《三台》:“树头花落花开,道上人去人来。朝愁暮愁即老,百年几度三台。”
后主另有一首《开元乐》,也就是《三台》:“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收有此词。
意思是:人一生费尽心思,最终不过是落得很多的白发而已,生活还是应该归隐青山。青山里有什么好呢?空旷的树林里晶莹的白雪在等待,野外的路上没有什么人,自己可随意行走。这是一首颇有些禅味的词,象征着不与世俗为伍,自己修养身心。这倒与后主平常喜欢佛道的思想相吻合。但他毕竟是帝王,所以他还得“自还”。
这首《三台》,在全唐诗中也出现,只是尾句不同,分别题为张继的《归山》和顾况的《归山作》,全诗云:“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而后主这首词仅二十字,显然不是《三台》,更应该是《纥(hé)那曲》或者《罗唝(hǒng)曲》。
《纥那曲》是唐代乐曲名。明代杨慎的《艺林伐山.阿那纥那曲名》:“李郢《上元日寄胡杭二从事》诗曰:‘恋别山登忆水登,山光水焰百千层。谢公留赏山公唤,知入笙歌《阿那》朋。’刘禹锡《夔州竹枝词》云:‘楚水巴山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萝。’《阿那》、《纥那》,皆当时曲名。 李郢诗言变梵呗为艳歌,刘禹锡诗言翻南调为北曲也。‘阿那’皆叶上声,‘纥那’皆叶平声,此又随方音而转也。”
这段大意说,唐代有笙歌《阿那》,是仄声韵,还有《纥那》曲,是平声韵,原是一种佛教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即“梵呗”,后来变成一种艳歌。
——李煜
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李后主有一首词,只四句:“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是一首表达秋夜情绪的词。
“不寐倦长更,”倦的本义是疲倦、劳累,此处应是懈怠、厌烦、厌倦的意思。长更,就是长夜。起始一拍便平地生波,漫漫长夜,该睡觉了,而词人却感觉厌烦、厌倦,睡不着了。是因为睡不着厌烦长夜,还是心里有事睡不着厌烦呢?显然应该是后者。
“披衣出户行。”词人选择了出去走走,以排解心里的烦闷。于是他披着衣服出去了。
“月寒秋竹冷,”出去了,首先当然是看看天,天空里有月儿,但词人感觉它很寒冷,那就不看呗,低下头来,便看见秋竹,在月光的映照下,依然也是冷的。这是静景的描绘,衬托词人内心感觉是很冷的。开始只是烦闷,现在是感觉冷,到底是因为什么事呢?
结句“风切夜窗声。”切,就是急切、急迫的意思。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只感觉那夜风很急迫,处处传来风叩窗子的声音。
全词从“不寐”开始,然后“披衣出户”,看见的景物感觉冷,听到的声音感觉急迫。但词人没有说明到底是为什么事而不睡觉?我们可猜测,后主可能因为南唐已很危急了,因此烦闷而睡不着,而且他感到已没有希望了,才会感觉冷和感觉急迫。
这首词,很多书都标明是《三台令》,我查阅《钦定词谱》,《三台》就是促拍催酒的曲子,又叫《开元乐》、《翠华引》,但都是六字句,共二十四字。如王建的《三台》:“树头花落花开,道上人去人来。朝愁暮愁即老,百年几度三台。”
后主另有一首《开元乐》,也就是《三台》:“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收有此词。
意思是:人一生费尽心思,最终不过是落得很多的白发而已,生活还是应该归隐青山。青山里有什么好呢?空旷的树林里晶莹的白雪在等待,野外的路上没有什么人,自己可随意行走。这是一首颇有些禅味的词,象征着不与世俗为伍,自己修养身心。这倒与后主平常喜欢佛道的思想相吻合。但他毕竟是帝王,所以他还得“自还”。
这首《三台》,在全唐诗中也出现,只是尾句不同,分别题为张继的《归山》和顾况的《归山作》,全诗云:“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而后主这首词仅二十字,显然不是《三台》,更应该是《纥(hé)那曲》或者《罗唝(hǒng)曲》。
《纥那曲》是唐代乐曲名。明代杨慎的《艺林伐山.阿那纥那曲名》:“李郢《上元日寄胡杭二从事》诗曰:‘恋别山登忆水登,山光水焰百千层。谢公留赏山公唤,知入笙歌《阿那》朋。’刘禹锡《夔州竹枝词》云:‘楚水巴山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萝。’《阿那》、《纥那》,皆当时曲名。 李郢诗言变梵呗为艳歌,刘禹锡诗言翻南调为北曲也。‘阿那’皆叶上声,‘纥那’皆叶平声,此又随方音而转也。”
这段大意说,唐代有笙歌《阿那》,是仄声韵,还有《纥那》曲,是平声韵,原是一种佛教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即“梵呗”,后来变成一种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