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吧 关注:269贴子:6,946

【读书 历史】摘抄义和团与聂士成之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就和其他许多民族英雄一样,聂士成也遭遇了同胞的出卖。他生前,家人就已遭义和团绑架,据时人记载,“乘其与洋兵苦战时,(团)以多人拥向其家而去。是时西师方大队援津,聂军退守甫定,闻信,急引兵追之。所谓练军者,故多直人,与匪通,见聂军追匪,急欲救之,遽哗曰:“聂军反矣!”共开枪横击之。聂出不备。遂败。”他死后,更险遭义和团分尸,反倒是敬重英雄的八国联军阻止了“爱国”义和团对这民族英雄的遗体施暴:“(聂)自突战于八里台,以期死敌。麾下执辔挽之回,士成手刃之。将校知不可回,乃随士成陷敌阵。士成中数弹,裂肠死。麾下夺尸归,拳匪将戮其尸,洋兵追及,拳匪逃,乃免。”(据《拳变余闻》)



IP属地:山西1楼2011-06-08 00:48回复



    IP属地:山西3楼2011-06-08 00:57
    回复
      战功赫赫
           异类之一,首先在于他是一个称职的职业军人,不但内战内行,外战也打得十分漂亮。武童出身的他自从咸丰九年(1895年)踏进军营那天起,从军打仗就成了他一生相伴的职业:先是随袁甲三攻打捻军,1862年改属淮军任把总,又参与了镇口压太平军、捻军等活动,并因此升任总兵;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是他率军赴台支援作战、将敌军赶出了台湾;
      


      IP属地:山西5楼2011-06-08 01:02
      回复
        勇冠三军
             聂士成的异类之二,是其英勇。聂士成自小好行侠仗义,入伍后一直作战英勇,在镇压东西捻军时屡建战功,累迁至总兵、提督,并被授予“力勇巴图鲁”勇名,与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名将”;中法战争中,法军入侵台湾,先控台湾海峡、后占基隆,凶锋极盛、气焰嚣张,当时北洋淮军诸将无一人敢于迎战,聂士成却敢于主动请战、赴台支援解燃眉之危,南北洋海军不敢护航运兵,他最后索性率850余将士坐乘英国货船渡海抵台,数度战胜法军,旋解台湾之危;
        


        IP属地:山西8楼2011-06-08 01:03
        回复
          甲午中日一战,清军统帅叶志超贪生怕死,狂奔五百里、从前线一直逃过鸭绿江,其急急如丧家之犬之丑行,堪令所有中国军人蒙羞,但聂士成却敢于在大敌当前、“诸军皆退、辽西危棘”的险境中,“悉力以御”,以孤军扼守辽东九连城(今丹东西北)虎山(摩天岭),与众将士卧雪餐风、坚守十昼夜,“敌不能越”,昔日田光赞荆轲曰:“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荆轲当属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神勇之称,聂士成当之无愧:此役,他本人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其军之作战顽强、杀敌之勇猛,同当时其他清陆军部队的朽腐无能形成了反差鲜明的对比,因此一战而名扬天下,于是便有了后来黄遵宪在《聂将军歌》中的“聂将军、名高天下闻”之赞誉。
          


          IP属地:山西9楼2011-06-08 01:04
          回复
                倘若仅是一介悍勇鏖战的赳赳武夫,历史可能早已把聂士成这号人忘得一干而净;然而他不是:他不仅有超人的勇气,而且有极强的谋略眼光和思维;既是战将,亦为智将。据《清史稿聂士成传》记载,早在甲午战前的1893年,颇有职业军人战争敏感的聂士成就开始“单骑巡边”,踏勘东三省边陲地形,以“熟悉其道路之险要、径行之难易”,“历东三省俄罗斯东境、朝鲜八道”,共行程23000余里,特将中俄、中朝边境山川险要及邻国要塞驻军分布绘制成地图,以求知己知彼,“以为方略、深得地利、备异日与强邻战事之需”,遂编成《东游记程》一书,“读其书如亲履其地、二万三千余里疆界牙错出入、不藉图记,一览尽得之”,是当时一本很有价值的军事地理手册。


            IP属地:山西10楼2011-06-08 01:05
            回复
              未过两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聂士成从入朝作战开始,所做的地理资料和知识就在实战中派上了大用场,中国军队在朝鲜唯一一场比较漂亮的战役——成欢伏击战,就是他善用地形、因地制宜抗击日寇的杰作:先令部下在山顶构筑火炮阵地、“见敌过后轰击之”,又在日军必经的安城渡桥附近设下精锐伏兵300人、“敌半渡即出击”,同时还在大道两旁巧设数道伏兵、伺机伏击日军。是役,日军遭袭后不知虚实,慌忙溃退,清军伏兵四起、枪林弹雨、炮火凶猛,日军伤亡惨重,因急于撤退、又在桥上自相拥挤难以行进,纷纷坠入河中,“溺死甚重”,死伤千余,吃了大亏;而清军大多“埋伏地中、从暗击明、故死伤仅百余人”。在其后的摩天岭坚守战中,所部兵少,聂士成便在树林中“张旗帜、鸣角鼓为疑兵”,步步设防,重重埋伏,时出时没,“乘间出奇截杀、雕剿”,大量游击歼敌;同时,他还乘敌不备、连连以攻代守,亲率精锐绕过正面日军、包抄夜袭其侧后,克复连山关、分水岭,追杀日军至草河口,又频频袭击其主要据点,迫使日军由主动进攻转入被动防御,前后麓战四个月,日军始终只能望山兴叹、不能越摩天岭防线一步,其高明的作战艺术,于此战可见一斑。在淮军诸将中,聂士成抵御外敌入侵的赫赫战功,使其宛如一颗光芒四射的流星,足以同晚清战史上诸民族英雄昭日月、泣鬼神,为世人所缅怀。 新法练军 在军队建设上,聂士成也颇有过人之处。
              


              IP属地:山西11楼2011-06-08 01:05
              回复



                IP属地:山西13楼2011-06-08 01:06
                回复
                  正是由于装备精良和平时的苦练,才有了这支军队在实战中极强的战斗力:在与八国联军作战中,联军也承认“华军虽众,皆不足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虽受枪炮,前者毙,后者又进,其猛处诚有非他军所可比拟者”,又称聂军“所带军械均系极佳之毛瑟快枪,并有极好炮队,该兵士即将新式各炮安置于天津城内炮台上……租界房屋无一处不被击毁者……自与中国交兵以来,从未遇此勇悍之军”。
                  


                  IP属地:山西14楼2011-06-08 01:07
                  回复
                    命运悲歌
                         当然,聂士成并不是一个完人。他在将枪口对准外敌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镇压国内底层民众的任何起义--从镇压太平军到杀戮义和团,作为忠于大清帝国的杰出将领,他一生都在为了朝廷而战。正是由于这份愚忠,纵然戎马一生、能征善战,命中注定他跳不出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最后终于敲定了他命运的悲剧性。
                    


                    IP属地:山西15楼2011-06-08 01:08
                    回复
                      电脑水平有限,实在发不下去了,感谢和谐我可以休息了


                      IP属地:山西16楼2011-06-08 01:13
                      回复



                        IP属地:山西17楼2011-06-08 01:14
                        回复
                          战死在天津南门城墙上的中国军民


                          IP属地:山西18楼2011-06-08 01:20
                          回复
                            没落封建王朝政府决断之反复无常,难以常理揣测;作为军人,聂士成顶得住战场上的明枪实弹,却躲不开背后封建官场射来的暗箭:义和团运动初起之时,聂士成受上命大力镇压,然而未过多久,当清帝国统治者发现这场农民“暴口乱”有很大利用价值时,曾为朝廷立过无数战功的聂士成便成了政治游戏的替罪羊,马上被血淋淋地推上无情牺牲的祭坛,清廷下谕:聂士成新法练军,擅杀爱国分子,着即正法。而此时,聂士成正位于抵御八国联军入侵的天津保卫战前线,面对如此惨淡境遇,常人往往一蹶不振、心如死灰,但他却在这样的命运怪圈中,坦然无畏地走向他的战场。“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不变塞焉”,古代大儒孟老夫子的节c ao标准,竟在聂士成这位武将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IP属地:山西20楼2011-06-08 01:22
                            回复
                              悲壮者,无壮,不足以言悲。就在聂士成在天津城外战死前不久,其母托人捎来口信:“聂家无孬种!”聂本人也曾在直隶总督裕禄面前立下壮誓:“士成在一日,天津有一日;天津如失守,士成不见大帅!”在八里台之战——其生命中最后一战中,聂士成实际上已是身处绝境:正面,是6000多人的西方联军,背后,500名日军步步逼近;部下连日苦战、喋血八昼夜,粮弹告罄;己方友军,早已不打招呼地提前“转进”,进退无路、腹背受敌、无援可增,唯有孤军死战。西方人讲:“一个好的水兵,应该死在水里;一个职业军人最好的归宿,是在战场上战斗至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死”——如果这个命题成立的话,聂士成可以闭上他的双眼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作为军人,在抵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一战而再战,直到流尽自己的最后一滴血——他已经找到了他人生的最好归宿。
                                   千古艰难惟一死,功名是非,全待留取身后世人评说。历史是公正的:尽管百年来有关聂士成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但他抵御外敌、功劳赫赫、尽忠职守、血战而死,实是无可争议——在这一点上,任何时候的每一个中国人投去的,都是充满敬意的眼光。
                                   “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聂士成力战而死、为国捐躯,得此殊评,若泉下有知,当瞑目矣。
                                   呜呼,将军不朽!
                              


                              IP属地:山西22楼2011-06-08 0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