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17日漏签0天
鹰潭四中吧 关注:7,507贴子:560,207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 73回复贴,共5页
  • ,跳到 页  
<<返回鹰潭四中吧
>0< 加载中...

鹰潭旧风情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李攸大红石头
  • 曾经过往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家乡的旧年味
作者:大红石头   
    
     又快过年了,又有喜又有忧。也许是我特恋旧特怀旧吧,又想起了小时候在家乡农村过年时的情景,更让我想起了家里总会在过年前准备着很多很多的“年货”,在我们老家也叫果子。家里做的果子,一家人可以从年前吃到年后,也用来招待客人,也有的送给城里的亲戚朋友。当然这些年货并不是在街上买回来的,那时的农村人的生活都还不是过得很好,因为我的家乡自古就是一个鱼米之乡,水田里种水稻,地里种花生甘蔗,池塘可以养鱼,家里的院子可以养鸡养鸭还有看门的狗,只要你勤劳肯干总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也有的人家会在街市上去买一些年货回来的,那只是一些家乡不出产的东西,并不是什么东西在家乡的水土都可以出产的。
     在我们农村老家过年前,家家户户都会炒米花、做米糖、炒花生还有瓜子,那都是一缸缸的储藏着。炒的米花是用来养米糖的,家家户户都会有好几个大瓦缸,用瓦盖子盖得严严实实的,放多久也不会受潮。炒米花用的是田里种的糯米,炒花生是自家地里种的,米糖是用小麦芽和蔗糖加工做的,都是妈妈们亲手做的。炒得香香脆脆的花生伴着米糖放在嘴里嚼着,又好吃又好香.也有的人家在夏天种了两三分田地的甘蔗,在下半年的时候砍下埋在地里,等到过年的时候就挖出来吃。过年的时候虽然天气冷,小孩子们却很是喜欢吃甘蔗,那种甜甜的味道比现在城里人在冷冷的冬天里站在大街上吃肯德基或麦当劳的冰淇淋更有味。
炒花生、做米糖、炒米花在农村老家过年前谁家都会备有的,也有的人家有妈妈们更勤快的,她们会做出更多的好吃的果子,有猪耳朵、糖豆果子、油炸红薯片、麻片,还有些我也吃过的只是现在已叫不出名字了。当然这些好吃的果子,也都是用自家地里糯米或是红薯或是大豆制作而成的,看看谁家的好吃的果子多,也就看得出谁家的妈妈更心灵手巧。
在年三十的前两三天也或许更前几天,最好是选择一个晴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所有的家私都进行清扫清洁,我们叫“扫尘”,也就是除旧迎新吧。妈妈们早早就准备好了一把长长的扫把,那时我们做小孩子的也都放寒假了,小孩子们擦洗着桌子、凳子,一家人一起做着大扫尘,希望新的一年有新的开始。
到了年三十,一大早妈妈们就忙着洗菜杀鸡、煮一大锅猪肉、忙着做年夜饭,爸爸们忙着贴春联和年画,春联也有在街上买的也有自家写的,年画就只能买了,记得在很多人家的大门上贴的年画大都是古代大将军的画像,威风领领的,常见有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张飞关羽。小孩子们也都换上了新衣服,新衣服都是请村里的裁缝师傅来家里新做的,布料是妈妈们在街上买回来的。到中午了,就能听到一阵一阵的鞭炮响起来了,那是年夜饭一家一家的开始吃了,鞭炮声声除旧岁,小孩子们也有了长辈们给的压岁钱,这一天是最高兴的了。
过年的日子里,常常有舞龙的舞狮的来村子里,敲锣打鼓的,热热闹闹的,每家都会备有红包作为礼钱回谢他们的表演,特别是有新人结婚和住新房的那些红包会包的更大。在村子里有戏台的,也会请唱戏的来村子里唱戏,这些剧种现在想想很像鲁迅的文章<社戏>里的那种。。看戏的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人,小孩们就在戏台边看热闹,跑来跑去的,对小孩子们来说可喜的是戏场周围总会有一些好吃的可以买,村里的小青年们就会来看戏班子里有没有漂亮的女演员了。那时的我也有去看过听过唱戏,他们咿咿呀呀的,只有锣鼓咚咚,我什么也听不懂。
热热闹闹的,吃吃喝喝,走走亲戚,村子里的年是要过到年
                                  



  • 李攸大红石头
  • 曾经过往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年猪)
作者:大红石头   
   
     小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养一两头猪的.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杀猪过年.放一小挂鞭炮,伴着猪的喊叫,一刀下去,血尽气绝,杀年猪为农村人家过年拉开了序幕.
     养了一年的猪,吃尽了农家人的剩饭剩菜,只吃剩饭剩菜是不够的.因为农村人家没有那么多的浪费.猪也是一日三餐的,农村人家朴实到连猪也不会亏待的.大清早,猪的主食还没有做好,农村人家会用淘米水和做饭多出的米汤掺杂着谷糠,伴些菜叶子,倒进猪槽里给它吃.虽然猪吃不太饱,但是绝对让猪喝得肚子滚圆的,不至于让猪叫饿的.农村人家蒸好饭,做好菜,接着把早已切好的蔬菜,一大盆的,倒进大锅里,中间放一两升大米,上面再铺上一层谷糠,倒进适量的水,烧着稻草,蒸蒸煮煮的,猪的主食就这样做好了.
    农村人地里种的菜,不光是自已吃,也用来喂养猪,主要是萝卜,白菜,红蓍,苦麦菜,芥菜等蔬菜的叶子和菜梗.碰到地里的菜不够吃的时候,小孩子们也到田埂上去打猪草喂养.为了让家里的猪吃得饱,小孩子们常相邀一起挎着蓝子,在田间地头比谁打的猪草多,这也是一种乐趣哟.
     锅里做好的猪食,是刚好够猪中午和晚上吃的.猪吃食的声音大,猪给人的印象是不挑食的,其食猪也会挑食的.当家里只养一头猪时,有的猪就会挑食的,爱吃不吃的,就象现在的独生小孩子一样让人着急.因为这样,农村人家不爱单独养一头猪的,要养就养两头猪,好料理.在冬季里天气冷,猪食凉了,会再次生火加热.猪栏冷了,会给它铺垫一层厚厚的稻草.农村人热心,就连猪也不会冷漠待之的.
     农村人家养猪就要搭建一间猪栏,一边是猪吃食睡觉,一边是粪池.猪是不爱惹事生非的,吃饱了就睡.吃饱了,睡足了就拉的,日子过得简简单单.猪还是有点爱卫生的,会自觉的到粪池边上去拉的,积存下来的就成了农家肥了.
     猪吃吃睡睡,一年下来,几百斤.农村人杀猪过年,把煮热的猪血一碗碗的分送给邻居,用稻草扎好的一条条猪肉送给亲戚好友,晚上再请亲戚邻居好友来家里大吃一顿"猪肉大宴",分享杀年猪的喜悦.这样剩下的猪肉就留着过年,一家人慢慢的吃了.
     在农村,养头年猪就是这样的好!
                              
肉发芽了(鹰潭)
作者:大红石头   
     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写了唯一的一本小说《围城》,小说中主人公辛鸿渐等一行人坐车南下,途经江西一小镇鹰潭,此地正是我的家乡,在钱钟书先生写<围城>的那个年代我的家乡江西鹰潭还只是一个小镇而已,现在我的家乡已发展成为江西省一个新兴的地级市。正值夜色降临,且因车程耽误,辛鸿渐一行人不得以入住鹰潭车站一小店,时当酷夏,热气未消且逼人。旅途劳累腹中空,他们叫来小店老板,匆匆点了鹰潭风味炒菜若干。小坐片刻,老板上了小菜几份,接着又上了一盘最有江西风味的“辣椒炒肉”。此菜辣气冲天,稍上桌,只见店中客人连连喷嚏又打哈欠眼泪汪汪,让他们彻底见识了"江西无辣不成菜"的地方特色.
     此一行人中有一女子也许太饿了,只见她眼明嘴快从“辣椒炒肉”中夹起一小物,示给众人,此物为白色软体。旁人观之,皆目瞪口呆,后惊诧不已。女子问得老板:"此......乃何物????”老板答来:“此肉发芽了.....”.此话一出,众食客大吐.实为盘中之肉生蛆也.小说读到这一段,想来真恶心,老板竟然把生了蛆的猪肉炒了给顾客吃,这个小店老板也算是奸到家了.但我又不得不为这个小店老板的幽默感所震撼,在那个年代的六月天,在没有冰箱的条件下,天气炎热,猪肉放个三四天就会长蛆的.店里的猪肉长蛆了,因为是小本经营,就算老板明知道猪肉长蛆了,他舍不得扔掉,只得把它作菜炒了给过路的客人吃,如果是熟客或是本地客人小店老板肯定是不敢这么做的,哪个老板不想把生意做的更长久,怎么会自己砸了自家招牌,所以小店老板也只好糊弄过路的远道客人,因为他们吃了就走,以后也不会有机会再做他们的生意了.对于外地客人,老板是能骗就骗,以前似乎在中国的各个城市的车站附近的小店老板都有这种心态的.唯独这个小店老板太幽默了,辛鸿渐一行也算个大文化人,当他们在肉中发现了盘中的肉竟然长蛆了,他们指给老板看,老板看了看也明知理亏,也不说是蛆而是说"肉发芽了",多么幽默啊,故小说中主人公一行文化人碰到如此有幽默感的小店老板也没得脾气了,只好认栽了.



2025-07-17 02:03:52
广告
  • 李攸大红石头
  • 曾经过往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小时候在江西老家跟着大人们唱过,用我的家乡(江西鹰潭)方言唱出来很                   
童年的伙伴)作者:大红石头  
    
     小时候,爸爸的老战友送给我家一条小狗,且是小公狗。出于友情吧,送来给我家看家护院的!送来时也就刚断奶,我也不过五、六岁,最小的弟弟不过一岁多。小狗很快成为了我兄弟们的童年小伙伴。童年的我们常穿着开档裤,随地大小便是自然的,也就成了小狗的一份点心。农村养的狗不仅看家护院,还会把小孩子们随地的大便舔得干干净净,甚至连小孩子的屁股也舔得干干净净,屁股也不用擦了,地也不用扫了,有了一条小狗多省事啊。
    
     听大人们说,如果亲戚或朋友送你家一条狗或其它的家禽、牲畜,你一定要回送东西。当然送的人并不期待你回送什么,因为老家有传说,如果不回送东西,家里的狗会养不活的。记得当时是我妈妈从菜地摘了一个大东瓜回送爸爸的战友。一个传说让老家人世代传承了礼尚往来的纯朴感情。
    
     小狗的童年是短暂的,不到一年它变成了成年的狗公,淡淡的一身白,壮壮实实的,觉得它越来越乖,越来越懂事了。
    
     小时候,村子里老鼠和黄鼠狼较多,经常有人家的小鸡和小鸭被它们偷吃。我家也养鸡的,有狗的保护从来没有少过一只小鸡。常常看到狗公追老鼠,把它咬得粉碎,只是狗公绝不吃死老鼠的,不知为什么?有时狗公看到老鼠偷偷摸摸出来,急忙跑过去追杀。但老鼠身子小比较灵活,一下子躲避到洞里去了,狗公也无可奈何,趴在老鼠洞口"汪汪。。。"狂叫,似乎在说:"鼠崽子,有种的出来吧,我要把你粉身碎骨。"有句俗语"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我觉得狗会捉老鼠不是多管闲事。那时我家的狗公很会捉老鼠,以至于邻居们都夸它。在村子里有很多人家的狗是不会捉老鼠的,我为它而自豪!
    
     狗公不仅会捉老鼠。大约在我六岁时,生病了,咳嗽不停,村子里的赤脚医生又没办法。爷爷和奶奶等长辈都很担心。爸爸在北方卖眼镜做生意。爷爷在傍晚用独轮车推着我到十里远的市医院去看病,其间要经过曲折的道路,。爷爷推着车子和我,狗公默默地跟着去,爷爷怕狗跟到街上会走丢了,停下来赶着它回去,狗公跑回去不远,看我们走远了,狗公又转身追过来。爷爷赶了几次,但它还是会跟来。没办法只好让它,一直到市医院,办完手续我入院治疗。在医院时狗公却看不到了。病中的我模糊地担心狗不要走丢了。病好后,回到家我依然看到了它。这一次狗跟着我们去医院,感觉是护送我们,且远离家门它还能独自认回家,真让我为它高兴。
    
     有趣的是每当春节或其它节日,我们全家去外婆家,它也会欢快的跟着去。外婆家的村子离我家不远,要经过二里多的田埂路,狗公时而落在我们的后面的身后,全家人会不由得回头看看。它好像怕耽误我们的行程。狗公欢叫着,忽的跑到我们的身边,用它毛茸茸的身子蹭我们一下,又跑到绿草茵茵的田地里打滚儿,它也抑制不住做客的好心情。撒欢完,狗公跑到我们的前方,坐在田埂上等着我们,这样我们全家说着,笑着,穿过田埂,走过一块石头岭,再过一条马路,很快到了外婆家。狗公常常跟着到外婆家,有时我们未到,它倒先摇着尾巴提前报到了,外婆看到狗儿,知道我们也不远了快到了!
    
     在农村的童年,家里养条狗是很快乐的。农村人养的狗更有野性,也更有灵性。



  • 李攸大红石头
  • 曾经过往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麻雀(鹰潭)
作者:大红石头  
    
     麻雀似乎来到这个世界注定是招人讨厌的,天生没有做宠物的命.那也好,不必和其它的鸟一样被人类关在笼子里骄生骄养的,衣食不愁却失去了自由.  
     其实麻雀做不成骄生的庞物是由它的天性决定的.麻雀没有美丽的羽毛,给人感觉天下麻雀都是那一身的麻黄,不惹人注目,好像是天下麻雀一般样.麻雀只有在晚上不活动,白天飞来飞去的,只会”啾啾...”的叫,声音不优美,还有点儿刺耳.麻雀从小好动,也很精灵,一般是很难捉到它的.听太人们说,麻雀如果关在笼子里,它会在笼子里横冲直撞地飞,并且绝食,是人类根本养不活的.听了太人们的话倒觉得麻雀是个桀傲不驯的大英雄.麻雀有了这样的天性,在我小时候也没有把它捕捉来养过它.
     麻雀在农家小院里是很烦人的,但这小东西也很会跟人逗趣的.小时候家里院子里养了一窝鸡,喂鸡的大多是家里的谷子.抓一把往地上撒,鸡们争先恐后聚集过来啄吃.麻雀也三三两两从屋顶或树上飞下来,偷偷的在母鸡们的屁股后,偷吃一粒它马上伸起脖子瞧一下,防人之心非常强.鸡们却很有容忍性,任意它们偷吃自已的口粮.而此时妈妈总会叫我去赶麻雀,赶走小东西后还要守在旁边,以防麻雀再次偷吃.毕竟我那时童性未了,没有专注的守护着.一不留意,麻雀们又成对的飞过来偷吃.如此缠我折腾了好几次,我也负责了几次.过了一会儿,看看母鸡们脖子下面吃得鼓鼓的,想想我辛苦的为了它们赶跑了偷吃的麻雀们,母鸡们却一点儿感激之情也没有的样子,我也懒得再理小麻雀们了,反正妈妈也没有在旁边,于是任由麻雀们捡点便宜吃吧!正因为麻雀爱偷吃,此时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上鲁迅先生和闰土小时候在他家院子里捉麻雀,真有趣!
   小时候,我和伙伴们也捕捉过麻雀,但不是鲁迅先生的那种方法.麻雀爱把自已的窝搭在农家老房子的墙缝里或屋檐上的瓦格里.等到了晚上,麻雀在窝里睡大觉时,我们会搬一架楼梯靠在墙上,然后慢慢地爬上去,突然袭击,把手伸进麻雀窝,于是麻雀一家在梦中被擒了.这样捉麻雀,既好玩又刺激....
   将近二十多年过去了,家乡的麻雀是越来越少了.如今很多鸟儿关在笼子里当宠物养着,想想还是以前农家小院里的麻雀真好!自由,活泼!
    
                  
燕子
作者:大红石头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燕子飞回来了,在农家小院上空徘徊,激动的飞进熟悉的农家小屋,因为这里有它们的家。如果不是有陌生人进了村子,农村人家养的小狗也是不叫的,公鸡早在天亮前就打过鸣了,早晨的农村是安静的,燕子站在电线上整理着自已的羽毛,"叽哩呱啦。。。"地叫着,好像在宣告它们伴随着春天又回来了。在江南的早春还是有点冷的,惊醒了躲在被窝里做春梦的少年,少年听着燕子叫的声音,总觉得它们在说着什么外国话或是在拉家常或是在交流生儿育女的经验。少年起床了,走进自家的堂前,已看到两只燕子站在灯架上,不声不响的,紧紧地挨着,似乎在思考如何经营一个新的家。
   过了早春就到了晚春,农家小院的主人们已开始了今年的春耕,育秧苗,村前屋后的稻田里也蓄满了水。有的稻田翻耕了,泥土湿润润的。村民用锄头把水田里的泥巴捞起来,搭田埂,就象燕子做窝一样,很快整个田畈上是一片新面貌,抹的平平滑滑的。燕子们也一家一家的忙碌起来,从田埂上衔回春泥和着自已的唾沫,在它们所爱的农家小屋里做窝,累了,燕子们一字排开的站成线,"叽哩呱啦。。。。"的在说着什么,似乎在交流着春天的故事。很快各家的燕子把窝做好了,为了以后的哺育小燕子,窝里面会有一些干草铺垫.当然它们也有不用重新做窝的,因为它们去年搭的窝还在,还好没有被农家小孩子们破坏了。



  • 李攸大红石头
  • 曾经过往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远离故乡已多年,昔日旺盛的火焰,仍在心里燃烧.既是当地的风俗,也是一种美好生活,美好愿望的寄托.如今回味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我自已也曾组织伙伴们搭建过瓦子灯,想想自已在年少的时候还是蛮有组织能力的.
                         
                          烧瓦子灯是我的故乡____江西鹰潭地区中秋节的传统风俗。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每个城乡都会在空地上垒起高高的瓦子灯。瓦子灯以红石头为基础,用孩子们从村子的老屋里收集来的瓦砾一层层叠起。有些村子的瓦子灯叠得高过两米,蔚为壮观,可谓工程浩大,光瓦砾就不知道用了多少片。孩子们一趟趟地在村子里收集瓦砾,乐此不疲。瓦子灯叠好以后,孩子们又马不停蹄,全村挨家挨户去“讨吉利”,问大人们要油、要柴火。孩子们上门之后,即使是平时非常小气的人家也变的慷慨大方,柴火任孩子们抱走。等到玉兔东升,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灯”。瓦子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点燃,全村每个人都会往瓦子灯里加一把柴火,谓之“添柴(财)”。然后又往熊熊大火上泼油,刹那间火头直冲云霄,高达数丈,谓之“旺柴(财)”。木柴在火里被烧的噼啪作响,整个烧瓦子灯的活动持续约2个小时左右,直到将瓦子灯上的瓦砾全部烧的红透为止。瓦子灯烧红之后漂亮异常,整个瓦子灯晶莹剔透,流光溢彩,与窑膛里烧制成型即将出窑的瓷器一样遍体通红。欣赏好全村人集体烧制的“陶瓷”之后,再由村里的长辈持长竿将瓦子灯推倒,熄灭火种。全村人欢呼雀跃,谓之“碎碎(岁岁)平安”。
                         中秋火起来..........在我的故乡!
                     中秋节到了,在我们农村田里的甘蔗甜了,地里的花生也熟了,农家院子里的柚子也熟了,中秋是丰收的。在我的家乡中秋之夜还有一个对年轻人来说有趣的风俗叫摸秋,摸秋的风俗就是年轻人都可以光明正大的做一回小偷,当然大多还是男孩子才会去做的.烧完瓦子灯后,天清月明,不少村里的年轻人会去菜园里偷掰甘蔗,或到别人家柚子树上去偷柚子,或是到人家地里拔花生,能生吃的我们都会去偷,而这样的“摸秋”也同样会把目标盯着邻近的村子。于是,每年中秋夜的时候,栽种了甘蔗的,家里柚子树结了柚子的,都会在田里和树下把守。如果被主人发现了,大多也是不会生气骂人的,只要你不是太狠了.那个年代,我们年轻人总是很乐意做摸秋的小偷,中秋之夜我们偷着乐!哈。。。。。。。。。。。
                



  • °pArad1sE
  • 回首往事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你写的真好


  • °pArad1sE
  • 回首往事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你是想家了吗?鹰潭的眼镜也很有名呢 嘿嘿


  • °pArad1sE
  • 回首往事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真的 看你这个 看的我有点想哭了 不知道为什么 我没有看完这些 或许我理解错了 在外面飘泊很不好受吧


2025-07-17 01:57:52
广告
  • 缀兹纂滋走孜
  • 回首往事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准备注销
  • 岁月如歌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你为什么发这个
这位兄台写的挺好的


  • 准备注销
  • 岁月如歌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恩!但是我就是看不懂
为什么
为什么都是那么的深奥
无奈啊!


  • 李攸大红石头
  • 曾经过往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那些个村庄那些个事
作者:大红石头    标签:情感2011-04-18 08:50 星期一 晴.     "岗上周严,没米过年.萝卜当肉,米粉当盐.""白露公社,癞子相骂,周家大队,癞子排队"说的就是老家的那些个村庄.小时候伙伴们也就顺口说说,大概也都不知何所云不知何所意,只是一直记在心上久久不忘.岗上周家是个大村子,村头到村尾一条大路进去有两里路吧,分为上房中房下房,人口好几千,住有周姓和李姓两个家族.大村子有大村子的好处,村子里有自建的一所完整的小学,小孩们都在村子里上学,叫周家小学.最有名的是周胜昌老师和周克林老师,他们兢兢业业,他们淡泊于教书育人,很多人家的兄弟姐妹都成了他们的学生.小学毕业后我们再转学到隔壁的双凤街读中学,只是双凤中学也只能读到初二,上初三又得转到白露中学去读.双凤中学最有个性的有数学老师徐祥东和英语老师房秀英,他们是一个慈一个严.村子里还建有大祠堂,大多是在过年时请来戏班子唱戏,很有历史的一栋建筑,青砖白瓦,可以容纳一千人听戏,每逢过年时那也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村子里在老学堂的操场上的东边还建了一个新戏台,只不过这是一个露天的场地,这是一个集戏场操场电影场三场为一的集体活动中心.后来在村子的南面的蛋蛋岭边建起了一排新学堂,老学堂的操场就更多的是放电影了,因为是露天的场地后来唱戏也少了.
      我家就住在老学堂的附近,我的一年级就是在老学堂读的,记得那时下课了还可以跑回家吃点零食,上学放学回家都很方便,在家都可以听到学堂里的打铃声.从我家到老学堂的路上有一个大土坡,村子里的大广播喇叭就安装在那个土坡上,因为地势高所以声音也传得远.那时没有电视,听广播是大家很专心的业余生活.记得每天中午广播上都有单田方讲小说,"单田方播讲"成了那时很响亮的口号,放学后在家里一边吃着饭一边听着小说,那时很多人是很执着的.那时的<<三侠五义>><<杨家将>><<岳家将>><<薛刚反唐>>等等都是很热门的小说.
      每当过年的时候都有戏班子来唱戏的,小时候的我们只是去祠堂里看热闹而已,戏是看不懂的.戏班子是从别的村子里请来的,大多是同姓氏的村子里组织的戏班子,同姓氏的人我们都叫老华,俗话说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的人.戏班子多的时候一个正月里祠堂都在唱戏,咚咚锵锵,热热闹闹的.而戏班子里的演员是由村子里家家户户轮流供饭的,一家一家轮流做饭,每家供一餐,你家有几口人就供几个演员的饭,公平公正的.那时正值过年,家家户户的饭菜也还是不错的.
      我们最喜欢的是村子里放电影,放电影的设备是集体的就放在村里的办公所,放电影的时候遇到停电也会自己发电,村子里还有一台柴油发电机.记得那时放电影的是村里的一个干部和一个电工吧.村干部叫周有灯,他是我爸爸同年一起参军的战友.电工师傅叫周社灯,他是我一个女同学的父亲,一个很本分很善良的人.那时只要村里有人看到他们两个其中的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往街上跑,大家就知道晚上有电影看了.当有人知道了他们去街上拿片子,就一传十十传百的,很快就村子里的人们就知道有电影看了.于是各家各户就会有人拿条凳子在电影场上占个位子,如果不是在农忙的时候,电影又是好看的片子,有的人家还会请隔壁的亲戚来观看电影的.那时的电影是两面都可以观看的,只是那台放映机不能播放宽银幕的电影,因为这样也有很多好看的电影我们没有观看过.有时拿到好片子,大家看得不过瘾也会要求队里连放两三个晚上的,记得那时最精彩的电影<<自古英雄出少年>>就在村子里连放了三个晚上,还有人看得不过瘾.村子里的小孩子大多是挤坐在最前面离屏幕最近的位置,那时啃着一毛钱一筒的葵花子看着电影是很令人回忆的.
      我们这个村子的历史是很长的,村子里有很多栋老祖屋,也都是青砖白瓦,屋内都是古木结构,雕梁画栋.这些老祖屋在我印象中以前是没有得到过好的维护,要不现在也是一个个很好的文物了.出门在外和别人说起自己的村子里的人和事,引以为荣的也不多,有一个叫周根昌的,算是村子里出的一个大官人了,听说他当过鹰潭市林业局局长和江西余江县长,一个纯粹农民子弟能这样已是很不错的了.现在村里已有很多人在外经商富了起来,只要人人都出一把力,相信村子里的面貌也会有大大的改变吧.



  • 李攸大红石头
  • 曾经过往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开荒种地
http://hongshitou268.blog.tianya.cn [RSS订阅]
别以为石头不会说话,那是石头正在思考。qq:270910332


  • 洅現の過去時
  • 拿起放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太有才了


2025-07-17 01:51:52
广告
  • 李攸大红石头
  • 曾经过往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昨天我有一个老朋友和我说起一件事,他说他的伯父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小学做民办老师二十七八年了,今年终于考上了公办老师,过了年他伯父就可以领公办老师的工资,想想以后在农村生活收入就很可观了,等到以后退休了还可以享受退休工资,我的老朋友说起来很高兴的样子。当然我也为他和他的伯父高兴,因为这件事也让我想起那些曾经教过我的民办老师们,因为他们其中坚持下来的也都考上了公办老师,相信他们的生活现在也会过得很好,很知足。
    现在一说起民办老师,似乎有些过时的感觉,更久远一点人们也称他们为赤脚老师。民办老师,这个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特定称谓,正在随着时间的长河悄悄地远去,乃至消逝,已成追忆。当然这也是现代教育的进步,可喜可贺。可是消逝的未必真的消逝,这个世界上表面上消除了的事物,却仍然会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虽然我们今天很多人没有学而优则仕,虽然我们也会随着时光而老去,但是在我们人生中最青春年少的时光里那些曾经陪伴甚或影响我们成长的老师们总会有一些让我们想起,他们一直在我们的记忆里。
   民办老师,相信在我们中国很多的农村小学或是中学都曾经有过的吧,因为那时专业的有文化的人少,加之城里人也不愿下乡来教书,于是农村学校就找了很多本村本地的读书多一点的人去学校当老师。在我从小学到高中的求学生涯中,所教过我的那些老师们,他们当中有大多数都是民办老师。他们都是农民出身,受过初中至高中程度不等的教育,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他们做了学校的老师,教授那些和他们一样从农民家庭土生土长的一脸懵懂的孩子们的文化知识。在课堂上,他们和其他的老师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认真备课,用心讲课,一丝不苟地批改学生作业。他们还要早起陪学生上早读,有时晚上陪学生上晚自习,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也有很多考上了大学或是走上社会做生意发了财的。可是,他们的身份是双重的。他们不但是老师,而且还是农民。这是个根深蒂固的身份,或许一生都很难更改。他们在学校里兢兢业业做老师,在地里又本本分分做农民。他们不但要教育好学生,还要管理好土地。没有课的时候,他们会背了锄头去地里除草,牵着牛去犁田,挽起裤脚去插禾,拿起镰刀去收稻谷。庄稼生虫了要打药,田地干旱了要浇水,这些都是他们必须要操心打理的,因为土地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因为他们也要养活一家人。农忙的时候,他们常常两腿泥水地跑到学校来上课,或者下了课急匆匆地再去沾两腿泥水,他们就是这样在学校、家、田地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忙碌着。
虽然我们现在远离了曾经教过我们的那些老师们,甚至和他们也没有了丝毫的联系,只是他们那种坚持教书育人的精神很让我敬佩,他们的名字我是永生不会忘记的,他们是周胜昌、周克林、徐水兰。也有很多现在一时想不起来他们的名字了,无论我们多么健忘,但是他们坚持教书育人的精神是永远放着光芒的。他们虽然没有更胜人一筹的教学水平,他们虽然没有更胜人一等的教学成绩,可是有多少民办老师和他们一样能坚持下来呢?只有象他们一样热爱教育的人才坚持了一辈子,也只有他们的付出才让更多的农民子弟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半途而退出了,为什么呢?生计所迫。生计,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问题。为了能够生活的更好,他们也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或者为了能够过一种更好的生活,他们不得不放弃了民办老师这个职业。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只要你胆子够大只要你敢走出农村做什么都比在农村呆着要强。他们中的很多人放弃了做一个民办教师,他们中的很多人走出了农村去城市里闯荡,走出去的人是有很多发了财,可是只有他们却坚持在农村教书育人甚或不被人理解。因为我们知道在农村当一个民办老师工资是很少的,他们只有一边当老师一边做农活才能养活一家人,他们想要发财是不可能的。他们当民办老师的收入是很微薄的,他们为什会会至始至终坚持下来呢?难道他们就不想发财致富吗?我想最主要的是他们热爱做一个老师,他们的内心必定是以做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而自豪,他们的内心必定有一种不可用语言来表达的希望在激励着他们的坚持。我们现代人常说这个世界上好人不多了,也许吧!只是在现代人越来越追求物质和名利的潮流中,那些曾经教过我们的民办老师们可算是现代人中为数不多的好人中的好人。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 73回复贴,共5页
  • ,跳到 页  
<<返回鹰潭四中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