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拉拉吧 关注:41贴子:4,818
  • 7回复贴,共1

关于语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怎样回答"作用"?
词句解释+在此句中的作用+"标签"
例:
………………有着明显的对比。
问“明显”有什么作用?
答:
(“明显”一词意思是容易发现、容易被察觉到的意思,)第一步,
(在这里说“明显的对比”,可以说明这个对比是非常清楚的、鲜明的,)第二步,
(表达的很合理,加强语气。)第三步。
2.句子的表达效果有哪些?
修辞:
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
拟人——赋予人的性格,是生动形象
夸张——生动,突出强调
论证方法:
举例——增强论证力度
比喻——通俗易懂
道理——增强权威性
描写手法:
心理、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神态
倒叙的手法可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
1.拟人
把……人格化,给予人的思想,人的活动和行为,使要说明的内容更生动、形象。
2.比喻
使抽象的物体具体化,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使这个事物生动形象。     
3.对比     
为了强调……突出了……     
4.对偶     
结构整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5.排比     
壮阔了文章的气势,也使内容层层深入,读起来朗朗上口。     
6.反问     
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7.反复     
起强调作用。    
8.环境描写    
烘托人物心情
--------------------------------------


IP属地:海南1楼2011-05-25 23:19回复
    文言文句式
    1.判断句
    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常见形式有: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
    例: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例: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例: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IP属地:海南2楼2011-05-25 23:24
    回复
      2025-05-20 23:11:40
      广告
      2.被动句
      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常见形式:
      <1>“见”“……见……于”“于”表被动。
      例: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
      例: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IP属地:海南3楼2011-05-25 23:27
      回复
        3.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可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IP属地:海南4楼2011-05-25 23:31
        回复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


          IP属地:海南5楼2011-05-25 23:34
          回复
            说明方法
            1、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
            -----------------------------------------------------------


            IP属地:海南6楼2011-05-25 23:40
            回复
              课外阅读拉分


              IP属地:北京来自掌上百度7楼2011-05-26 12:22
              回复
                常见文章结构方式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IP属地:海南8楼2011-05-29 11: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