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红楼梦》,真真如作者所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还了命,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花名签。小说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香菱抽了一根并蒂莲,可巧香菱抽完后,轮着就是黛玉,黛玉还在默默地想了,"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擎着才好。"结果抽到了题着"风露清愁"的芙蓉。其实这应该是芙蓉花的第二次出场。为何?小说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宝玉在"又副册"中看到后来象征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荷花也称为"芙蓉"这是古往今来大家都认可的。那么香菱也是一株芙蓉。以前看红楼梦一直不知道香菱这个人物出现究竟有什么意义,因为《红楼梦》无闲笔。那么,真的是有如其父亲甄士隐,是对全书大致内容的一个概括,甄英莲就是说红楼梦中的所有女孩都值得同情吗?非也!应该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英莲的出现应该与书中的第一主人翁"黛玉"有关。
在小说前五回,作者就初步揭示了中心冲突的成因、矛盾双方大致的概况、斗争结局、主人翁宝玉以及作者对此结局的态度。小说采取的是如同贾政游大观园的方法:一进园门,翠嶂当目,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顺此小径游去,方可遍览。曹雪芹此种安排,"真如造园之人",胸中大有丘壑。在回到香菱和黛玉的情节安排,应该可以看出,作者明写英莲,暗指的因该是黛玉。
作者在开篇曾有意识的把甄士隐和林如海加以对比描写:二人都是家世衰落,都只有一女。所不同的是甄士隐丢失小女后几句岳父家,因贫穷而备受歧视,最后出世超脱。林如海把女儿送到岳母家,自己离开了人世。有趣的是黛玉因贾雨村带来到贾府,英莲则因贾雨村徇私枉法来到薛家。因此,甄林二位可以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了。不仅如此,作者还把英莲和黛玉对照起来写,或者说英莲和晴雯一样,是作为黛玉的影子来写的。英莲者,荷花也!作者比黛玉为芙蓉,亦即荷花、莲花。那么英莲和黛玉的关系似乎就有一点眉目了。香莲的今天就有一点暗示黛玉的明天了。
作者在第一回这样写道:甑士隐"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且说甑士隐带着女儿看过会的热闹,方欲回家时。有一僧一道来到他家门前,看着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对士隐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士隐认为这是疯话而不予理睬。那僧还说道:"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抱着英莲撤身而去。而就在第三回,林黛玉来到贾府,众人知她有不足之症,便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回答说:"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起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这里的"三岁","癞头和尚" 欲化其出家父母不肯,与前边英莲三岁时遇癞头和尚化其出家父母不肯,绝不是偶然巧合,而应该是有意的对照安排。
以下文中还有好多这样的情节。如二十三回尾第二十四回初。林黛玉被梨香院女孩子们唱的《牡丹亭》弄得情思萦逗、缠绵固结之时,"忽有人从背后击了一掌,说道‘你做什么一个人在这里?'林黛玉倒唬了一跳,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香菱。"黛玉正在做杜丽娘的美梦,却被香菱一掌击醒,从"戏"回到现实中,这个吉她一掌,唤她回现实中的不是别人,偏偏是香菱,这里当然有不实作者的随意安排,而应该是有意的暗示:杜丽娘作为杜宝之女低就柳梦梅,经过曲折之路也许是可以的。而林黛玉作为孤女无钱无势想高攀贾宝玉却是不可能的。现实中的香菱才是她林黛玉的影子。且再看香菱是怎么来的。香菱笑嘻嘻的说:"我是来寻我们姑娘的,找她总找不着,你们紫鹃也找你了,说琏二奶奶送了什么茶叶来给你的。走吧,回家去坐着。"这两件事本来并不是非香菱来做不可的。前一件找宝钗是莺儿分内的事,另一方面报告黛玉紫鹃说凤姐给黛玉送了什么茶叶,这一件紫鹃可以完成。而且作者写黛玉和香菱回到潇湘馆后,一方面凤姐确实送了两瓶上用新茶,另一方面作者又写"况她们有甚正事谈讲,不过说一些这个绣得好,那一个刺的精,又下一回棋,看两句书,香菱便走了"。可见这一段插曲无论对于塑造黛玉还是香菱形象都不是非有不可的。因为刻画得都不太深刻。由此可见,作者安排,有其象征之义,不是随意为之。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花名签。小说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香菱抽了一根并蒂莲,可巧香菱抽完后,轮着就是黛玉,黛玉还在默默地想了,"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擎着才好。"结果抽到了题着"风露清愁"的芙蓉。其实这应该是芙蓉花的第二次出场。为何?小说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宝玉在"又副册"中看到后来象征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荷花也称为"芙蓉"这是古往今来大家都认可的。那么香菱也是一株芙蓉。以前看红楼梦一直不知道香菱这个人物出现究竟有什么意义,因为《红楼梦》无闲笔。那么,真的是有如其父亲甄士隐,是对全书大致内容的一个概括,甄英莲就是说红楼梦中的所有女孩都值得同情吗?非也!应该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英莲的出现应该与书中的第一主人翁"黛玉"有关。
在小说前五回,作者就初步揭示了中心冲突的成因、矛盾双方大致的概况、斗争结局、主人翁宝玉以及作者对此结局的态度。小说采取的是如同贾政游大观园的方法:一进园门,翠嶂当目,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顺此小径游去,方可遍览。曹雪芹此种安排,"真如造园之人",胸中大有丘壑。在回到香菱和黛玉的情节安排,应该可以看出,作者明写英莲,暗指的因该是黛玉。
作者在开篇曾有意识的把甄士隐和林如海加以对比描写:二人都是家世衰落,都只有一女。所不同的是甄士隐丢失小女后几句岳父家,因贫穷而备受歧视,最后出世超脱。林如海把女儿送到岳母家,自己离开了人世。有趣的是黛玉因贾雨村带来到贾府,英莲则因贾雨村徇私枉法来到薛家。因此,甄林二位可以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了。不仅如此,作者还把英莲和黛玉对照起来写,或者说英莲和晴雯一样,是作为黛玉的影子来写的。英莲者,荷花也!作者比黛玉为芙蓉,亦即荷花、莲花。那么英莲和黛玉的关系似乎就有一点眉目了。香莲的今天就有一点暗示黛玉的明天了。
作者在第一回这样写道:甑士隐"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且说甑士隐带着女儿看过会的热闹,方欲回家时。有一僧一道来到他家门前,看着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对士隐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士隐认为这是疯话而不予理睬。那僧还说道:"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抱着英莲撤身而去。而就在第三回,林黛玉来到贾府,众人知她有不足之症,便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回答说:"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起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这里的"三岁","癞头和尚" 欲化其出家父母不肯,与前边英莲三岁时遇癞头和尚化其出家父母不肯,绝不是偶然巧合,而应该是有意的对照安排。
以下文中还有好多这样的情节。如二十三回尾第二十四回初。林黛玉被梨香院女孩子们唱的《牡丹亭》弄得情思萦逗、缠绵固结之时,"忽有人从背后击了一掌,说道‘你做什么一个人在这里?'林黛玉倒唬了一跳,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香菱。"黛玉正在做杜丽娘的美梦,却被香菱一掌击醒,从"戏"回到现实中,这个吉她一掌,唤她回现实中的不是别人,偏偏是香菱,这里当然有不实作者的随意安排,而应该是有意的暗示:杜丽娘作为杜宝之女低就柳梦梅,经过曲折之路也许是可以的。而林黛玉作为孤女无钱无势想高攀贾宝玉却是不可能的。现实中的香菱才是她林黛玉的影子。且再看香菱是怎么来的。香菱笑嘻嘻的说:"我是来寻我们姑娘的,找她总找不着,你们紫鹃也找你了,说琏二奶奶送了什么茶叶来给你的。走吧,回家去坐着。"这两件事本来并不是非香菱来做不可的。前一件找宝钗是莺儿分内的事,另一方面报告黛玉紫鹃说凤姐给黛玉送了什么茶叶,这一件紫鹃可以完成。而且作者写黛玉和香菱回到潇湘馆后,一方面凤姐确实送了两瓶上用新茶,另一方面作者又写"况她们有甚正事谈讲,不过说一些这个绣得好,那一个刺的精,又下一回棋,看两句书,香菱便走了"。可见这一段插曲无论对于塑造黛玉还是香菱形象都不是非有不可的。因为刻画得都不太深刻。由此可见,作者安排,有其象征之义,不是随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