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祖传手艺亟待升级
话说石牌豆腐有名,离不开2000年前的一位名人关羽。
据传,三国时期,关羽经过石牌,见当地不少百姓都患有红眼病。他回荆州后咨询郎中得知,将黄豆制成豆腐食用,可去火。随后,豆腐作坊在石牌流传开来。
汉江水肥,汉江沃土,石牌出产的黄豆,使得石牌豆腐细、嫩、白,一直畅销不衰。千百年来,不论朝代如何更换,豆腐作坊一直是当地一种商业支点,代代相传。“尽管祖传手艺历经二千多年岁月沉淀,现在也要认识到豆腐这一行业的局限性。”石牌镇副镇长宋本学长期关注石牌豆腐行业,他看到的是“豆腐经济”的另一面。
在外出创业的石牌老乡中,一部分富起来的老板有资金,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引导一部分长期从事豆制品行业、有一定资金实力的老板们,跳出豆制品行业,转行到制造业、加工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然而,他们调查发现,90%以上的豆腐郎认为,一年稳妥地赚上8万—10万就知足了,毕竟,和城里的普通上班族相比,这笔收入已很不错。
还有不少石牌老乡身家不菲,但不愿意冒风险提升作坊水平、扩大再生产。一些回乡过年的小老板们说,扩大生产,万一生意做垮了怎么办,那可是血本无归啊。还不如守着固有家当,每年还有固定收入。
这一行业亟待“产业升级”。宋本学的这一观点,与武汉“豆腐大王”鄢维斌不谋而合除引导民间资金转移外,还要联合壮大产业、促成产业升级,才能让这个产业越做越大。
宋本学认为,一个镇上有几万人集中在一个产业,如果这个产业出现一个小问题,麻烦可能就很大。虽说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有石牌豆腐郎的踪影,但小作坊难有长久的生存空间。近两年,他们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探访石牌老乡在当地的生产生活状况,发现北京做豆腐的作坊全部聚集在五环以外,天津的豆腐作坊也被挤到偏远市郊……
目前,在全国各地的石牌老乡绝大多数仍以小型作坊为主,大规模、成气候的石牌豆制品大厂并不多,无证生产、卫生状况堪忧的现象较普遍。何况,全国已有不少大中城市,已经开始着手规范当地的豆制品生产行业,“如果石牌豆腐郎仍固守这一模式,前景堪忧。”鄢维斌担心。
两位人士认为,一些有资金实力的大老板抱团进入豆制品休闲行业,前景可观。如重庆一家专做休闲豆制品的企业,年销售额达5亿元。
靠着祖传手艺让石牌豆腐香飘海内外的石牌豆腐郎,眼下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