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的潘师
说着说着,老艺人落泪了,“不行了,这帮年轻人干不成了,就是我能唱,也没人能配合我了。”2005年2月18日,正月初十。刘家塬的皮影戏老艺人刘兴文给临村潘家塬的潘京乐打电话,说想热闹一下。潘京乐就兴冲冲地扛着他的月琴走了一里多路赶到刘家塬。那天华县鹅毛大雪,潘京乐到时全身都白了。
潘京乐今年77岁,是华县皮影戏目前的领军人物,也是最年长的仍有能力演出的老艺人。
方圆几百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过去很多人不知他的大名,但提到“秃子娃”,大家都知道。谁家想请皮影戏班子,都会点名找和潘老汉搭班唱戏的“秃子娃”戏班。
潘京乐14岁开始学戏,父亲和叔叔都是唱前声的。“我十三四岁拜师学艺,15岁就登台演出。我师傅当时在华县皮影戏唱得最好,他叫刘德娃。我五月二十五拜师,十一月就开始演戏,当时割草时瞎唱几句,村里的人都奇怪呢,说我唱得好。”潘京乐“五月红”的称号就是那时传出的。据说,他的旦角苦戏最神,“把脖项扭成蒜薹”的拿做劲儿,引得观众后台观看,久不忘怀。
正月初十这天,在刘家塬村长刘中智家,潘京乐、刘兴文、刘华、刘建平、刘进瑞五人坐在火炉旁,哪咿呀咿地唱了三个折子戏。这是流行于关中东部的碗碗腔,阴柔婉转,勾人魂魄。刘进瑞专门把大学刚毕业正在家休假的儿子招来负责录音。
这个23岁的大男孩满脸的不情愿。他说,自己根本听不懂潘京乐唱的是什么,也没兴趣知道。对他来说,皮影戏就像曾经流行的军用书包,既不好看也不实用,不会再有人喜欢了。
“没有签手,只能这样大家坐在屋里热闹一下了。”村长刘中智说,年前,刘家塬添置了一些设备,组建了秧歌队和锣鼓队。
也将村子里能演皮影戏的人都组织起来了。但“前声”虽然可以借用临村的潘京乐,可找来找去,还是缺个签手。
近几年,潘京乐常常被别的皮影社借用。他虽曾是华县四大皮影社之一光艺社的社长,可现在已是光杆司令。
“光艺社再也演不了戏了,因为就剩下潘京乐一人了。”华县皮影研究协会会长姚现成说,“现在要听潘京乐唱戏,就只能临时凑班子了。”下午三点多钟,艺人们尽兴散去,潘京乐再次扛上他那已有100多年的粗糙月琴,返回潘家塬自己的家。
潘京乐的家还是20多年前的土房,老伴离开人世也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在点灯却仍昏暗的房间里,一张大土炕足可睡5个人,那上面,一床薄薄的单人被褥孤零零地铺在中间。
坐在两面透风的过堂,潘京乐兴冲冲地指着挂在过堂上的照片让大家看,其中一张是他与《活着》剧组葛优等人的合影,这也是他在国内最荣光的一件事。
“那电影里最早出场的是我。葛优他们从天津来录我的音,回去后模仿的。”而照片中另一位教葛优操纵皮影的签手已经离开人世。
然后,潘京乐又拿出自己收集的200多套剧本,全是手抄本。“现在我是华县收剧本最多的人。
没有人会多过我。”但说着说着,老艺人落泪了,“不行了,这帮年轻人干不成了,就是我能唱,也没人能配合我了。”“潘师是华县皮影的活化石,他要一走,好多戏就永远失传了。”随行的华县文化馆馆长张更胜低着头,慢悠悠地叹出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