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吧 关注:75,568贴子:425,482
  • 10回复贴,共1

《范子计然》——范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范子计然这本书是由范蠡所著,但原本已失传,现本为后人所撰,不知有多少内容是范蠡所写,但是只要能学到东西就好,就无需论由谁所写了。


IP属地:福建1楼2011-05-15 14:27回复
    《计然传》
    原文
         计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意林》引脱「亡」字,据《史记》集解补,《御览》引作「晋三公子」)博学无所不通。(《意林》引无此句,据《御览》补。)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著。(案〈文选.阮元瑜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注引「见微知著」四字)其行浩浩,其志泛泛(洪迈《容斋续笔》作「沉沉」),不肯自显诸侯,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尝南游越(《意林》引无此句,据《史记》集解补。),范蠡请见越王(案《史记》集解,《文选》注,《太平御览》引作「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马总《意林》卷一。裴骃《史记》集解引至「公子也」下接「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文选.曹子建求通亲亲表〉李善注引略同,《史记》集解无「姓辛氏名文子」句,有「称曰计然」句,按二书所引「师事」句盖约下文意。《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四引作「计然者,蔡邱濮上人,晋三公子,姓辛氏,名文子,博学无所不通」。)范蠡知其贤,卑身事之,请受道,藏于石室,乃刑白鹬而盟焉。〔《太平御览》九百二十四〕
    今译
         计然,春秋蔡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早先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传说他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但是外表貌似平庸、愚钝,但自小非常好学,通览群书。就像人们常说的大智者若愚。时常观察学习大自然,擅于从事物刚开始发生露出倪端时,就能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知道别人的想法。
    因为他品行刚直,酷爱山水,常泛舟出游。而不肯主动游说,自荐于诸侯,所以尽管才冠当世,却不为天下人知。所以称做计然。因为他经常遨游山海湖泽,因此又号称渔父。曾经在南游到越国的时候,收范蠡为徒。范蠡曾经想将他推荐给越王,但他却对范蠡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范蠡由此更深深的敬佩他,更尊敬他,虚心向他学习。
    


    IP属地:福建2楼2011-05-15 14:27
    回复
      2025-07-28 12:24: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内经后半段译文:
      它周而复始,既不会停止,也不会不做停留。从事情决策的方面讲,第一是要有坚韧不拔的决心,第二就是依据自然事物的变化规律。世间物品的价值是由其数量和需求量决定的,所以人们总是追求稀少的物品,越是稀少的,就越贵,并且随准备其数量的增长而价值不断下跌,最后直至不值钱。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的自然规律,天下大旱的时候,积绪买入舟船;而天下遭水灾的时候积绪买入木车。在事物需求还没有来到且价值不高的时候,买入;在需求来到,就可以买出,获取高额利润。
           自然的周期是每隔六年一次丰收,每隔六年一次持平,十二年一次饥荒。如果处理不好,人民就会对你的统治没有信心,离你而去。所以古代的圣人由于能早早的预知自然界的变化,所以预先做好准备。因此,商汤的时候,天下接连大旱七年,但是老百姓没有因此被饿死的;夏禹的时候,天下接连九年遭遇洪水,而老百姓没有流离失所的。之所以这样,在于他们的君主能够了解学习事物本来面目和发展趋势,然后任用有才能的人,驾驶车子来往四方,运送救灾物资。如果不学习这些,那怕是方圆一百公里发生灾祸,你无力救助百姓于灾祸之中。古代的圣人,他们的决策、选择没有那个不是高瞻远瞩,利国利民的。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并非是为了他们自己,正因为这样,所以他们能取得天下。根据百姓的缺乏和盈余,帮助和诱导他们进行生产,积累财富。这样一来,诸侯争相学习,遵守国家的法律纪录,任用有才能的人。
           帮助他们各自成就一番事业,从而靠这些人的功业成就诸侯的功业。而大王又靠诸侯的功业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这样就可以富国强兵而不衰弱了。群臣没有不恭敬、贪欲放纵,所有行为都合乎道德规范。不关注研究事物的性质属性和发展趋势,又不任用有才能的人。责罚直言进谏的大臣,就会国贫兵弱,严形竣法繁多。大臣骄纵犯上,只会奉承主上,不行德政。忠心为国者反遭惩罚,以刑罚代替德政。这样,即使国家有了有能力的大臣,也不会给主上出谋划策,只会顺着主上的心意走。不仅国家如此,百姓家中也是如此。
           越王说:好,你凭什么使我们通过努力和时间来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计倪回答:每个人都不一样,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就有好的结果和智慧知识;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就只会任性放荡,一事无成。桂圆树上结桂圆,梧桐树上长桐籽,先天聪明,家道富裕了,不积极努力学习,辛苦劳作,其结果就未必一直家道富裕,事业有成。先天憨直,家里贫穷的,如果努力学习、辛苦劳作。未必就一辈子贫穷,蠢苯一生。所以,圣明的天子任用人才,不苛全求备,而是任用他们的长处。努力的人,日渐成长,不努力的人,日渐后退。做天子的人要大公无私,赏罚分明。
           越王说:好,有什么方法来判断从而知道事物吉凶变化的规律。计倪回答:有的,天下的万事万物均有利与害两方面,并且在不断的运动变化着。各种事物广泛的矛盾和联系着,就像生物学家说的生物链环境一样。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着。五行学说,就是解释这种现象的高度抽象的哲学思考和解释。看似不相关单任何单一事物都与其它很多事物有机的联系着。打破这个平衡,将使某一环节没有了制约,就会使自然界失调。像现在的大量消灭蛇,青蛙导致蛙子和老鼠猖绝无法控制一样。因此说,顺应自然规律就会有好的结果。反过来就要遭殃。所以,圣明的天子,能知道其不利的地方,而居处于有利的位置。从而利用他们有利于自己的地方而避免使用它们不利的地方。不管什么事,必须要遵从自然事物的客观规律,分析其主要的矛盾。如果违反客观规律办事,什么事都不会有成功的。有的人认识不到人的力量的渺小和有限,想凭一己之力改变自然规律,结果就是无数次的失败,甚至葬送了生命。
           越王说:好,请告诉我实行的方法。计倪回答:按照自然变化,及市场缺乏多寡。预备货物,等待时机。这样,因为市场需求还没有来,所以买入价格底。等到时机来时,就可以赚取几倍,十几倍的厚利。根据市场的变化规律,通过买进与卖出,先于别人,就能很快聚集起财富。
           越王说:好,那么今年丰收,为什么还有贫困和讨饭的人呢?计倪回答:因为人和人不一样,那怕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勤劳程度不一样,就会贫富不均。为什么呢?不积极努力,当然落后于别人,没有辛勤的储蓄,遇到了难题就无法解决。精神意志低到了极点,庄稼听天由命,又没有特别的种植技术,又没有大王的赏赐,所以长久的贫困是必然的。
           越王说:好,你这样与我在里掏心的商讨国家大事,我一定不会忘记的。你只与我说这些,我一定不负所望。请你教我该怎么办。计倪回答:用一石二十的价格向百姓收买粮食,就会伤害农民的积极性;用一石九十的价钱卖粮食给商人,就会伤害经商的动力。农民没有了积极性,稻田里的农作物就没有人管理,商人没有了动力,就不买卖货物。所以,粮食出售价不宜高过八十,收购价不低于三十。这样对农民和商人都有利。所以从古到今,做买卖经商的人,都是先用本钱购买市场需要的物资,到市场进行交易。以赚取利润。越王说:好。计倪于是就教越王说:判断事物的属性,利害的各方面。凭着这样来驾驭事物,不用怕不成功。越王说:好。从今天开始,就成为传统,进行实践。让后人参考学习。越王因为听从了计倪的建议,用他的方法治理国家,只用了七年就灭了吴国。
      甲的货物是谷子,质量较好,所以成交价是七十。乙的货物是黍,质量一般,所以成交价是六十。丙的货物是红豆,质量不好,所以成交价是五十。丁的货物是稻米,是最好的,所以每石成交价是四十。戊的货物是麦子,是一般的,所以每石成交价是三十。己的货物是大豆,是最差的,所以每石成交价是二十。庚的货物叫做小米,可以当粮食吃,但是没有人买。庚的货物叫做菓,可以当粮食吃,也是没有人买。壬癸两个则没有货物。
      


      IP属地:福建5楼2011-05-15 14:33
      回复

        富国今译:
        十一年,越王越来越想迫切的想讨伐吴国。于是,向计倪请教说:我想讨伐吴国,但又恐怕不能取胜,想早点起兵,所以向你请教。计倪回答:大王要想起兵讨伐吴国,必须先要准备充足的粮食,有充足的钱币储备,堆满了粮苍和银库,当打仗的时候,可以用钱粮来激励士兵。要做到这些,必须要知道自然客观规律的变化,鼓励生产,积累财富。当准备充足以后,就可以考虑准备进攻敌人了。
        越王说,如何能顺应客观规律,做到富国强兵。计倪回答:要知道自然客规规律,必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事物都有利害两方面。客观规律是,事物随着客观规律变化也会产生贵贱不变化。知道了这些的人,知道如何辨别、防范并利用它们成全我们。
        越王说:什么是利害,如何辨别呢?计倪回答:春天播种农作物,夏天农作物成长,秋天收获粮食。冬天将粮食收藏起来。到了该播种庄稼的时候,不播种就是第一种祸害。到了夏天,田里没有禾苗长大。是第二种祸害。到秋天没有收获,是第三种祸害。冬天没有粮食收藏是第四种祸害。如果这样,虽然有尧、舜的才能仁德,也无可奈何了。到了耕种播种的时节,根据自然规律耕种,是第一种利益。留意田里的庄稼,积机管理,除却禾苗,让禾苗长德更好,是第二种利益。在该耕种的时候积极耕种,到了秋天,才有粮食的丰收。国家没有拖欠的赋税,百姓没有错过收割的粮食,这是第三种利益。粮仓和府库没有损坏,并且已经封存,随时清除更新陈旧的粮食。君臣和谐相处。人口迅速繁衍,这是第四种利益。知道阴阳变化的人,在百姓遭到灾祸的时候,减免赋税。就能让百姓都富裕起来。知道人情变化的人,积极引导百姓,人人崇尚道德。
           越王说:有才能的人才是不是一定要年纪大的。计倪回答:有才能人并不一定是年纪大的人。越王说:对啊!你说得对。于是,注意自然环境的变化,上下齐心。内修政治,外交于诸侯。只用了三、五年,越国就国富民强起来。越王长叹:我国之所以有今天,全靠计倪的计策。
        


        IP属地:福建7楼2011-05-15 14:34
        回复
          范子计然思想及其应用
          计然十八策: (现代人编纂,非原始七策)
          生意要勤紧,懒惰则百事废。接纳要温和,躁暴则交易少。   议价要订明,含糊则争执多。帐目要稽查,懒怠则资本滞。货物要整理,散漫则必废残。出纳要谨慎,大意则错漏多。期银要约定,延迟则信用失。临事要责任,放弃则受害大。用度要节俭,奢侈则用途竭。买卖要随时,挨延则机会失。赊欠要识人,滥出则血本亏。优劣要分清,苟且则必糊涂。用人要方正,诡谲则受其累。货物要面验,滥收则售价低。钱账要清楚,糊涂则弊窦生。主心要镇定,妄作则误事多。
          计然七策简要内容
               捐货币以悦其君臣;
               籴粟囊,以虚其积聚;
               遗美女,以惑其心志;
               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
               遗之谀臣以乱其谋;
               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
               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IP属地:福建8楼2011-05-15 14:35
          回复
            计然向勾践建议的治国之策,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利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来调节社会生产,调控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计然认为,要发展国民经济,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要调节、控制粮食的市场价格。他说:“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就是说,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如果下跌到每石粮食只值20钱,就会谷贱伤农,打击农民;如果上涨到每石粮食值90钱,就会打击工商业者。打击了工商业者,国家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就会下降;打击了农民,农民就会荒芜土地,全国就会闹饥荒。他向勾践建议,最好把市场粮食价格,控制在“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的限度内,也就是说,把粮价控制在每石最高不超过80钱、最低不低于30钱的幅度之内(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实行“浮动价格”政策)。这样,“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就是说,这样就可以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有利,从而促进农工商业全面发展,使市场上的各种工农业产品供应正常、价格平稳,国家的税收和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这是促进国家经济繁荣的一项重要的治国之道。
                 那么,怎样才能把粮价控制在“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的合理幅度之内呢?是用行政手段、行政命令去进行强制干预吗?不是的。计然主张用经济手段去调控,这正是他善于管理市场经济的高明之处。
                 他研究了市场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指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就是说,只要搞清楚哪些商品是供过于求的(有余)、哪些商品是供不应求的(不足),就可以知道哪些商品价格要下跌、哪些商品价格要上涨(即知贵贱)。他已认识到,由于市场供求对生产的影响和调节,供不应求的商品上涨到一定程度,由于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减少,商品价格就会下跌(贵上极则反贱);反之,供过于求的商品下跌到一定程度,由于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商品价格又会回升、上涨(贱下极则反贵)。换言之,他已从现象上认识到,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会围绕其价值而上下波动。当然,这个本质性的问题,他当时是不了解的。价值规律的本质,是到了十九世纪,才由马克思科学地将它揭示清楚的。
                 计然根据他对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规律的上述认识,提出了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去调控粮食价格的办法。他的办法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就是说,当市场上粮食价格上涨时,国家就用低价抛售粮食的办法(贵出如粪土),把粮价压下来;当市场上粮食价格下跌时,国家就用高价收购粮食的办法(贱取如珠玉),把粮价抬上去。他认为,国家采取这样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控制粮价,就可以稳定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计然设计的这种调控粮价的办法,如果翻译成现代的语言,那就是:国家用建立一定的粮食储备和粮食价格调节基金的办法,去干预全国的粮食市场,在市场上适时吞吐粮食,以平抑粮价,保护和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发展。在两千多年前的上古时代,他就提出了如此高明的见解,不能不说是一个卓越的成就。
                 计然还向勾践建议,发展国民经济,要有预见性。他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就是说,在旱灾之年要预见到旱年之后可能发生水灾,因此要及早资助造船业生产的发展,以免水灾来临时发生舟船供应短缺;反之,在水灾之年要预见到以后可能发生旱灾,因此要及早资助车辆生产的发展。他还提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就是说,要发展商业、积聚财富,务必严格注意商品的质量(务完物),还要注意加快资金周转(无息币,不要让货币滞留在手中,成为死钱)。他的这些见解,即使到今天,也仍然是驾驭市场经济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计然的上述经济对策建议,勾践都接受了、执行了。其结果是“修之十年,国富”。越国的经济发展了,有了雄厚的财力去“厚赂战士”,于是军力也强大了,“遂报强吴,观兵中国”,成为春秋时代的一个强国。
            


            IP属地:福建10楼2011-05-15 14:37
            回复
              我特崇拜计然,兴一国而灭一国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11-08-08 11:30
              回复
                楼主知道《范子计然》中关于记载中药方面的知识么?《证类本草》中写道:范子曰:当归无枯者善。另外本草纲目也把此书列为引用文献。但终究没有见到关于此书对于此方面的详细介绍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01-02 00:19
                回复
                  2025-07-28 12:18: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仅受教


                  15楼2013-01-11 17:39
                  回复
                    答主,你的这个翻译是从哪里得到的,有没有全文?范蠡真是个大才,对于规律理解这么透彻,我想从您这里得到这个全文仔细阅读。1046119856@qq.com希望您能发送一下,非常感谢。或者告诉我那里可以下载这个翻译白话文也行。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7-06-29 19: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