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下线前看见姑娘这么长一篇评论,真的很感动……姑娘对于战争期间人与人的关系认识真的很透彻……于是晚睡一会儿,回复姑娘一下:
其实伊万杀科斯嘉那一段,作者我是以伊万的视角来写的,当时耀正从他的阵地上向着伊万跑过来,没有看见伊万与科斯嘉诀别的情景……相反他是想起了他的那匹马,飞云想活,可他那时却是个小孩子,救不了它。
这里的万尼亚和耀,性格类型设定是不同的:前者比后者要成熟
首先在本文设定里,万尼亚比耀要年长,这一点在前面隐隐地提到过:1941年的时候,伊万20岁,耀18岁。万尼亚已经是个成年人了,而耀还处在少年人“成长的烦恼”中,前面我也提到过:伊万比耀见过的战争场面要多……他在本文中的性格是“形成型”的,他从一开始就是个成熟的战士。
而耀呢,虽然他跟伊万差不多是同时入伍的,但他其实很像小孩子。在他前面始终有父亲高大的影子。他的生活很艰难:从小父亲不在身边,十五岁时又被一个人送到异国他乡。所以在这艰难的生活中,一切美好和伟大的事物都会得到他单纯的热爱。当他还在国内时,这是飞云和父亲;当他在莫斯科读中学时,这是充满希望的学习生活以及可爱的女同学。这些在他的生活中太少太值得珍惜,可是这都被战争无情地毁掉了……因此,战争对美好的种种破坏,在现在的他看来都是不可饶恕的,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所以这里的他其实有点小布尔乔亚的气质。这一点我在下文中会写得更明白点。
从杀马到出发只有一天的时间,他一时转不过来脑筋也是有可能的。毕竟这会儿他们还没出发,他的情绪还停留在杀马的惨烈中。所以需要在下面的侦察任务中让他头脑清醒一下。他在这篇文章中的性格设置是“成长型”的,需要经过最残酷的斗争,来认清楚现实。
对了,关于“只是配合而已”这句话,有可能我表达得不太清楚,给姑娘造成了误解。这句话的含义绝不是敷衍了事。既然耀在前面回忆起父亲,并表明自己是军人。就表明他一定能够会在任务中表现出军人的态度。但“只是配合而已”这句话是特别对伊万说的:耀此时决定:自己对伊万的态度只是普通的战友,即“配合”关系。
毕竟一时气话也是有可能的……很多时候,话是那么说,但是我们去做的时候,心里是有分寸的。
姑娘的意见提得很好,说实在的,我自己写完这一章后都觉得有点别扭。毕竟在这篇文里,耀的性格成长就要到关键的时候了。伊万和他都不是完美的人,都会犯错误,但这样他们才能够成长为真正的战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