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中吧 关注:89,767贴子:1,190,650

回复:【原创】未完成的肖像(长篇,卫国战争背景,露中,少许立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谢谢71的支持~呵呵,如果不出意外,寒假开始就有空了~


667楼2011-07-06 08:31
回复
    白桦,上一页有我的贺图,收礼了吗?(泥垢)


    668楼2011-07-06 18:25
    回复
      结局很美好~于是又一好文完结了~


      670楼2011-07-06 20:19
      回复
        我现在才来看……(抱头)
        两人在天上重遇了,真的太好了。(微笑)


        671楼2011-07-07 18:24
        回复
          木有办法,本家给的是性别不明嘛


          672楼2011-07-08 06:30
          回复
            看见了,谢谢土地姑娘的画~
            我曾经很喜欢画画、曾经很会画画------如今已经废了,泪流满面


            673楼2011-07-09 13:33
            回复
              啊啊……这么久没来居然都不知道已经完结了,真是罪过啊。
              因为自己本身的文章没有更新所以也不敢上来混,导致今天才发现我一直都很看好的这篇文章居然已经完结了。虽然一直以来没有发表过什么高见,也不曾有什么感慨可言(因为在下的大脑就像筛子一样,什么东西看过就忘了,自然没有感慨好讲……),不过刚刚结局的时候真的被感动了,所以凭着以往一直以来对于作者的尊重态度,我打算写个(稍微有点)长(的)评(论)。
              【滚啦!要写就写那么多废话干吗啦?!】
              记得一开始留的第一次评论就是在夸作者写作水平好,积累什么的也很重要。因为在下就是那种就算看了很多东西也无法留在脑子里更何况根本就没看过那么多的人,所以在看完作者这篇文章以后更有了自惭形秽的感觉……(真的很羡慕作者的翻译风啊啊啊啊啊)
              不讲别的,总觉得,要将战争那段的事情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作者本身阅读甚广,看过与之相关的种种,想要清楚地表达什么的能力也不是因此就能理所当然地拥有的。所以,在下真的很佩服能将故事叙述的平淡而又打入人心的作者。借作者一句话,这就是生活。但这也是艺术创作,同时又高于生活。
              一直以来,看着小耀和伊万的逐步交织,我都感到“啊,这样是很自然的”,“啊,这里很有意思”,“哎?他们这是怎么了”,“……这样真的好吗?”等一系列想法。不过,随着战争一步步走入尾声,耀和伊万两人分离的结局步步逼近,我倒是真的有了些快些把文章看完的念头。(幸好小白桦更得够快……)因为快些看完说不定会减少些结局会给我带来的难过。
              这文我从一开始看的时候就没有报以HE的希望,自然BE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些。不过要真说句实在话,BE有时候在我心里也称不上是BE,就像这篇文。
              王耀早在战争未完结前就牺牲了,而伊万却是在迟了许多年后才发觉了这一点。要我说,这不失为一件幸事。伊万活到了九十岁,自胜利以后陪伴着他的便是无止境的肉体折磨,如果让他在看到那张纸条的那一瞬便理解了字中含义,未免对他也太残忍了些。就让他抱着虚幻的假象活到知道真相的那一天,不也很好?或许在得知真相以后伊万会认为那是对他自身的惩罚,但我却坚持认为那是生活对他的馈赠。
              我的泪点很奇怪,有时候高有时候低。我的感觉系统也很奇怪,哪怕故事本身再好,叙述风格的特点就能让我感受不到它原本的氛围。《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我在看的时候哭了四次,一次开头,一次忘了(……),一次JACK死ROSE保证会好好活下去,一次ROSE梦回船只。而另一本是《沉默的羔羊》,在看那本书前我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一类的东西,因为我害怕,发自内心的。可真的当我(出于好奇)摸黑半夜看完了那本书,我却发现自己半点都不害怕还能安然入睡。原因就是因为那本书的叙事风格相当冷静,就像是记叙文一样,半点渲染的氛围都没有,所以我一点都不怕。
              而回过头来说《肖像》,我一直以来都没有觉得哪里戳中萌点哪里戳中泪点,会喜欢完全是因为在下的系统和文章很好的兼容了(喂……),所以有的时候也会产生完全不知道该回复什么好干脆默默X掉的念头……但是最后的结局那里,我真的被戳到泪点了。
              第一个起源于娜塔莎,那里是头一个让我想哭的地方。
              【起初他没有反应过来。但是当她那白发苍苍的头颅垂到了他的肩上,再也不动了的时候,他就什么都明白了。】
              这里的道理和JACK死是一个原因,死亡。
              但是真正引得我眼眶发热的却不是这件事,而是托里斯的那句话。
              【“娜塔莎!我的小姑娘!”他怀着漫长一生中最后的柔情,俯在她那再也听不见的耳畔,“我的会唱歌的小星星……”】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托里斯依然平静且温柔地接受了这一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情感能让死亡来临的一刻变得如此温馨?
              第二个,是伊万在画完那幅画像后的第二天夜里。这个和ROSE梦回船只是一个道理。因为不曾得到的美好此刻实现,而格外容易被现实的反差所感动。简单说来,就是夙愿得偿所以热泪盈眶吧。
              永远年轻的侦察兵王耀,忠实的千年良驹科斯嘉,以及威风凛凛的骑兵万尼亚,共同踏上了梦幻而又星辉熠熠的侦察兵道路。这是一幅多么美好而不可想象的画面,如果时光倒流,他们是不是有机会共同完成这一景象?或许,还会发生许多更美好的事情?
              只可惜,时光无法倒流。
              所以,更加感人肺腑。
              如果可以,我愿铭记着这样的场景一生一世。
              感谢作者小白桦给我们带来如此好的文章。也希望可以看到更多更好的文。^_^
              (回头来看,其实也不怎么长?)
              


              IP属地:北京675楼2011-07-10 02:12
              回复
                我……要怎么说才好?……
                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但是有时很快乐很欣慰的两种有些矛盾的情感融洽的交融在一起。可是没有眼泪,姑娘你会怪我吗?(笑)


                676楼2011-07-10 08:55
                回复
                  看见TELINY姑娘的长评,确实很欣慰。
                  既然活着,就不可能永远年轻,不可能永远像青年时代那样恋爱。对于伊万来说:七十年间,战争的旧伤夺去了他的健壮;流逝的时光夺去了他的俊美;生活本身则夺去了他青年时代那不顾一切的热情,渐渐让他屈从于结婚生子的家庭生活。可是伊万始终没有意识到王耀已经牺牲。这是七十年来唯一没有改变的事情。
                  “这就是生命!”伊万在给王耀画像时是这样说的,七十年后重见肖像时也是这样说的。是的。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化为尘土,可是作为整体的生命是不死的。在青年时代,一个人愿意将自己所爱的人,同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当战争的残酷让美好倍显珍贵时,这种情感就会更强烈。
                  因此,对于二十岁的伊万来说,王耀就是坚不可摧的生命本身——年轻英俊;朝气蓬勃;忠实于亲人、友人和爱人;梦想着将来做出一番事业。
                  这种定义其实应该属于青春,而不是属于生命。因为生命中有更多凡庸和疲惫的事情。但是当一个人活到老年,回首往事的时候,他更愿意
                  因此伊万不可能真正理解王耀留下的那句话,因为他压根不相信王耀会牺牲,就像他不相信生生不息的大地有一天会毁灭一样。
                  因此,到了临死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超越感伤的欣慰、超越恐惧的勇气。所以,托里斯会怀着莫大的柔情,坦然地跟着娜塔莎一起离开人世;所以,伊万会怀着无限的骄傲和平静,接受王耀早已不在的消息。既然生活是比战争更大的考验,那么,活到了八十多岁、九十岁的这些人,就什么都不怕了。
                  就像我在文中多次提到、同时也被TELINY姑娘在评论中引用的一句话:这就是生命。这就是生活。尽管这个故事以战争的外衣出现,但白桦想要写的并不是战争,甚至也不是爱情——而是生命。
                  猫熊姑娘留意到了两处情节之间的关系,不知道别的姑娘有没有注意到:王耀牺牲于1944年春天,而前面提到过:伊万也正是在1944年春天受了震伤,在昏迷的幻觉中看见王耀向他走来。猫熊姑娘在评论中说:她觉得那时王耀确实是来看伊万了。
                  是的,那时王耀是来看他了,在青春生命即将与大地融为一体的时候。他在幻觉中将王耀一把抱起,毫无顾忌地大步前行。当他醒来后,大地上就只剩下了他一个人,而王耀回到了大地母亲那里去——“继续迈着大步向前吧,万涅奇卡!直到许多年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大元帅伊丽莎白,将青春、科斯嘉和我,归还给你的那一天。”
                  


                  679楼2011-07-12 15:05
                  回复
                    嘿嘿,其实我想说的还没有怎么展开。因为那天纯粹是受了别人的长评刺激所以自己就动手写了一个。但那时天色太晚外加没有草稿导致有很多我想说的没有说全。不过最近排练MODE全开浑身酸软真是麻烦……今天坐车无论是去还是回来的时候都睡着了导致过站了,还都是一两站……
                    废话不多说,我是来对白桦姑娘的回复回复的w
                    说实话,我并不善于关注时间点,所以很不幸那个点我没有发现。不过猫熊说的那句话我倒是看到了。那个时候我倒也有同感,可惜只是一闪而过……(因为着急看下一章去了,果然连载就是要慢慢看的吗?ORZ)
                    我现在知道了为什么这篇文章吸引我了,因为这篇文章洋溢着生命的张力与朝气。或许说战争可以让这种朝气更突出?所以这篇文兼顾着战争的残酷、人性的考验与生命的蓬勃,深而不枯,而正是这股子气味吸引了本就对这些很兴趣的我,当然最后那个是最重要的。
                    然后,关于娜塔莎那里。上次写到那里突然就词穷了,不知道用什么来表述才能讲清楚我心里的感受,只好留下那一个问句。现在我想到了,我是为这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而感动。对于娜塔莎而言,他们的结婚日就是那次火车站送行。而托里斯也不多辩驳,就那样轻易地接受了她的说法。而托里斯坦然地面对娜塔莎的离去,甚至连死亡都显得不再冰冷。这种长年累月所累积起的默契与两人间这份无可比拟的深情,正是感动了我的地方。不过我是不知道白桦原本是想怎样表示这关系的,回复里似乎有解释但是莫名消失了?
                    【但是当一个人活到老年,回首往事的时候,他更愿意】←这句话没完吧?总觉得少了好长一段导致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如果可以,我愿铭记着这样的场景一生一世。
                    解释一下,这句话里面的【场景】一词,并不是仅仅指代文章最后结尾的我所描述的梦幻般的场景,而是包括种种一切,从一开始到最后的,属于那两人的愉快时光(我算露中肉食女吧……)。同样,也有包括我自己本身在阅读这篇文时所感到的新鲜与思考。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写下那篇不算长的长评。好文配长评,我一直这么认为的。只可惜我并没能做到给我认为值得的文章都写出长评来,想来还真是汗颜啊……


                    IP属地:北京680楼2011-07-14 00:36
                    回复
                      是少了一段,我在输入过程中有误~~
                      但是当一个人活到老年,回首往事的时候,他更愿意将生命最重要的意义归于青春,而非后来的漫长岁月,因为青春的数量虽少,质量却胜于其他的时光。


                      681楼2011-07-14 08:16
                      回复
                        如果有姑娘想要完整脱水版的此文,可以去这里下~
                        表示文库的效率惨绝人寰,只好求助RAYFILE大神了
                        http://www.rayfile.com/files/b25f10c5-ac58-11e0-9468-0015c55db73d/


                        682楼2011-07-14 08:21
                        收起回复
                          对完结后才发现这篇文深表自责。这篇文章里包含了我们很久都无法体会的过去,抱怨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怎会知道当年的战士们为之做出多少努力。这就像是坐在中途不停靠的火车上,风景再美也无法停留,多么不舍也要到终点。(在下继续自责去了)


                          来自手机贴吧683楼2011-07-14 11:11
                          回复
                            原来如此~的确很有道理~(想来我现在是不是有些浪费青春的感觉= =)
                            谢谢无水版的了啊~本来昨天想说,打完那一大段以后就忘记了……(记性真的很差抱歉ORZ)
                            这就去下~


                            IP属地:北京684楼2011-07-14 2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