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临兰亭序的时候,发现绝大多数笔画都是一波三折,很极像三拍子乐曲的乐句。我以“齐彭殇为妄作”中的“为”为例说说我的理解。
请看“为”字的撇,有三道弯儿:从1到3左凸右凹,从2到4左凹右凸,从4到6又是左凸右凹。横撇从6到8上凹下凸,从7到9上凸下凹。这就像二胡上的揉弦,又像民歌里的颤音。
婉转悠扬,韵味十足。在临习这个字帖的时候,我会自然地联想到一些熟悉的华尔兹乐曲。
至少冯承素在摹写原作时,对每一字上的每一笔每一画都灌注了饱满的情感,所以我们把原作1.5厘米的小字放大到15厘米之后再端详,每个笔画依然那么光洁圆润。
下面这个字是我临写的,我注意到了笔画的波折,但是由于功夫不够,不需放大多少便可看到笔画上的毛刺,所谓有形无神。
管见,请批。

请看“为”字的撇,有三道弯儿:从1到3左凸右凹,从2到4左凹右凸,从4到6又是左凸右凹。横撇从6到8上凹下凸,从7到9上凸下凹。这就像二胡上的揉弦,又像民歌里的颤音。
婉转悠扬,韵味十足。在临习这个字帖的时候,我会自然地联想到一些熟悉的华尔兹乐曲。
至少冯承素在摹写原作时,对每一字上的每一笔每一画都灌注了饱满的情感,所以我们把原作1.5厘米的小字放大到15厘米之后再端详,每个笔画依然那么光洁圆润。
下面这个字是我临写的,我注意到了笔画的波折,但是由于功夫不够,不需放大多少便可看到笔画上的毛刺,所谓有形无神。

管见,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