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果吧吧 关注:92贴子:5,978
  • 14回复贴,共1

﹋▁ ▁ ▁ ▁ ▁゛﹏         高考物理考点分类汇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力 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 进行计算,其中FN 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 =0,∑Fy =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1楼2011-05-05 13:50回复
    二、直线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楼2011-05-05 13:5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楼2011-05-05 13:50
      回复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5.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6.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7.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a=恒量 (3)★公式: 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s=v0t+ at2  
        速度位移公式:vt2-v02=2as 平均速度V=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4楼2011-05-05 13:50
        回复
          8.重要结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  
          ΔS=Sn+l –Sn=aT2 =恒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9.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3)公式:  
          10.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5楼2011-05-05 13:51
          回复
            三、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 =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合 =ma,F 合 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 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 合 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 合 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N =mg+ma.(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 N =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6、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
            


            6楼2011-05-05 13:51
            回复
              3)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v 1 =7.9km/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 2 =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 3 =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4)地球同步卫星  
              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即T=24h=86400s,离地面高度 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  
              (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  
              “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此情景与“升降机”中物体超重相同.“失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因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时,在卫星上的仪器,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


              8楼2011-05-05 13:51
              回复
                ★★★ 7.机械能守恒定律  
                (1)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E=E k +E p .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4)系统机械能守恒的三种表示方式:  
                ①系统初态的总机械能E 1 等于末态的总机械能E 2 ,即E1 =E2  
                ②系统减少的总重力势能ΔE P减 等于系统增加的总动能ΔE K增 ,即ΔE P减 =ΔE K增  
                ③若系统只有A、B两物体,则A物体减少的机械能等于B物体增加的机械能,即ΔE A减 =ΔE B增  
                〔注意〕解题时究竟选取哪一种表达形式,应根据题意灵活选取;需注意的是:选用①式时,必须规定零势能参考面,而选用②式和③式时,可以不规定零势能参考面,但必须分清能量的减少量和增加量.  
                (5)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  
                ①用做功来判断:分析物体或物体受力情况(包括内力和外力),明确各力做功的情况,若对物体或系统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没有其他力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机械能守恒.  
                ②用能量转化来判定:若物体系中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而无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则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  
                ③对一些绳子突然绷紧,物体间非弹性碰撞等问题,除非题目特别说明,机械能必定不守恒,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机械能也不守恒.
                


                11楼2011-05-05 13:5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8.功能关系  
                  (1)当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2)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W G =E p1 -E p2 .  
                  (3)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W 合 =E k2 -E k1 (动能定理)  
                  (4)除了重力(或弹簧弹力)之外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W F =E 2 -E 1
                  


                  12楼2011-05-05 13:52
                  回复
                    9.能量和动量的综合运用  
                    动量与能量的综合问题,是高中力学最重要的综合问题,也是难度较大的问题.分析这类问题时,应首先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抽象出物理模型,选择物理规律,建立方程进行求解.这一部分的主要模型是碰撞.而碰撞过程,一般都遵从动量守恒定律,但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对弹性碰撞就守恒,非弹性碰撞就不守恒,总的能量是守恒的,对于碰撞过程的能量要分析物体间的转移和转换.从而建立碰撞过程的能量关系方程.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关系分别建立方程,两者联立进行求解,是这一部分常用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13楼2011-05-05 13:52
                    回复
                      2.弹簧振子:周期和频率只取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振子的质量,与其放置的环境和放置的方式无任何关系.如某一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时的周期为T,不管把它放在地球上、月球上还是卫星中;是水平放置、倾斜放置还是竖直放置;振幅是大还是小,它的周期就都是T.  
                      3.单摆:摆线的质量不计且不可伸长,摆球的直径比摆线的长度小得多,摆球可视为质点.单摆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1)单摆的振动可看作简谐运动的条件是:最大摆角α<5°.  
                      (2)单摆的回复力是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并且指向平衡位置的分力.  
                      (3)作简谐运动的单摆的周期公式为:T=2π  
                      ①在振幅很小的条件下,单摆的振动周期 跟振幅无关.  
                      ②单摆的振动周期跟摆球的质量无关,只与摆长L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有关.  
                      ③摆长L是指悬点到摆球重心间的距离,在某些变形单摆中,摆长L应理解为等效摆长,重力加速度应理解为等效重力加速度(一般情况下,等效重力加速度g'等于摆球静止在平衡位置时摆线的张力与摆球质量的比值).
                      


                      14楼2011-05-05 13:52
                      回复
                        4.受迫振动  
                        (1)受迫振动:振动系统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受迫振动.  
                        (2)受迫振动的特点:受迫振动稳定时,系统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跟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  
                        (3)共振: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动物体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共振的条件: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5.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1)机械波产生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2)机械波的分类 ①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横波有凸部(波峰)和凹部(波谷).  
                        ②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纵波有密部和疏部.  
                        〔注意〕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纵波,但气体、液体不能传播横波.  
                        (3)机械波的特点  
                        ①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②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都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③离波源近的质点带动离波源远的 质点依次振动.  
                        6.波长、波速和频率及其关系  
                        (1)波长:两个相邻的且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振动在一个周期里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2)波速:波的传播速率.机械波的传播速率由介质决定,与波源无关.  
                        (3)频率:波的频率始终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与介质无关.  
                        (4)三者关系:v=λf  
                        7. ★波动图像:表示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当波源作简谐运动时,它在介质中形成简谐波,其波动图像为正弦或余弦曲线.  
                        (1)由波的图像可获取的信息  
                        ①从图像可以直接读出振幅(注意单位).②从图像可以直接读出波长(注意单位).  
                        ③可求任一点在该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包括大小和方向)  
                        ④在波速方向已知(或已知波源方位)时可确定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⑤可以确定各质点振动的加速度方向(加速度总是指向平衡位置)  
                        (2)波动图像与振动图像的比较:  
                          
                        振动图象 波动图象  
                        研究对象 一个振动质点 沿波传播方向所有的质点  
                        研究内容 一个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 某时刻所有质点的空间分布规律  
                        图象  
                        物理意义 表示一质点在各时刻的位移 表示某时刻各质点的位移  
                        图象变化 随时间推移图象延续,但已有形状不变 随时间推移,图象沿传播方向平移  
                        一个完整曲线占横坐标距离 表示一个周期 表示一个波长  
                          
                        8.波动问题多解性  
                        波的传播过程中时间上的周期性、空间上的周期性以及传播方向上的双向性是导致“波动问题多解性”的主要原因.若题目假设一定的条件,可使无限系列解转化为有限或惟一解  
                        9.波的衍射  
                        波在传播过程中偏离直线传播,绕过障碍物的现象.衍射现象总是存在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比波的波长小或能够与波长差不多.  
                        10.波的叠加  
                        几列波相遇时,每列波能够保持各自的状态继续传播而不互相干扰,只是在重叠的区域里,任一质点的总位移等于各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两列波相遇前、相遇过程中、相遇后,各自的运动状态不发生任何变化,这是波的独立性原理.  
                        11.波的干涉: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的现象,叫波的干涉.产生干涉现象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稳定.  
                        〔注意〕①干涉时,振动加强区域或振动减弱区域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加强区域中心质点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减弱区域中心质点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②两列波在空间相遇发生干涉,两列波的波峰相遇点为加强点,波峰和波谷的相遇点是减弱的点,加强的点只是振幅大了,并非任一时刻的位移都大;减弱的点只是振幅小了,也并非任一时刻的位移都最小. 如图若S1、S2为振动方向同步的相干波源,当PS1-PS2=nλ时,振动加强;当PS1-PS2=(2n+1)λ/2时,振动减弱。  
                          
                        12.声波  
                        (1)空气中的声波是纵波,传播速度为340m/s. (2)能够引起人耳感觉的声波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3)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①超声波的重要性质有:波长短,不容易发生衍射,基本上能直线传播,因此可以使能量定向集中传播;穿透能力强.  
                        ②对超声波的利用:用声纳探测潜艇、鱼群,探察金属内部的缺陷;利用超声波碎石治疗胆结石、肾结石等;利用“B超”探察人体内病变.  
                        13.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其特点是: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两者相互接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两者相互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15楼2011-05-05 13:53
                        回复
                          八、分子动理论、热和功、气体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 -10 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宏观反映.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体的内能  
                          (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研究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研究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变化而变化.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所有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别.  
                          4.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5★.热力学第一定律  
                          (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ΔU)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吸收的热量(Q)的总和.  
                          (2)表达式:W+Q=ΔU  
                          (3)符号法则: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物体吸收热量,Q取正值,物体放出热量,Q取负值;物体内能增加,ΔU取正值,物体内能减少,ΔU取负值.  
                          6.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传导的方向性  
                          热传递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65308;硎?
                          ①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②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3)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①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第一类永动机,这种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的,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②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热源,并从这个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叫做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它虽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7.气体的状态参量  
                          (1)温度: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两种温标的换算关系:T=(t+273)K.  
                          绝对零度为-273.15℃,它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  
                          (2)气体的体积:气体的体积不是气体分子自身体积的总和,而是指大量气体分子所能达到的整个空间的体积.封闭在容器内的气体,其体积等于容器的容积.  
                          (3)气体的压强:气体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气体分子的总冲量.  
                          ①产生原因: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碰撞器壁,形成对器壁各处均匀的持续的压力.  
                          ②决定因素:一定气体的压强大小,微观上决定于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密度;宏观上决定于气体的温度和体积.  
                          (4)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PV/T=恒量  
                          8.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子直径的10倍.(2)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以把气体分子看作没有相互作用的质点.(3)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很大,常温下大多数气体分子的速率都达到数百米每秒.离这个数值越远,分子数越少,表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统计分布规律.
                          


                          16楼2011-05-05 13:53
                          回复
                            http://tieba.baidu.com/f?kz=528192274


                            17楼2011-05-05 13:5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http://t.sina.com.cn/19821220520jason


                              18楼2011-05-17 14: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