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之首太昊伏羲论
汉代时陈即古宛丘,今河南淮阳。在这里最早记载了陈是太昊的故都。
之后,《竹书纪年·太昊伏羲氏》说:“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远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即位,都宛丘。”其较之《大传》详细多了。
《竹书纪年》成书于汉代,为什么年代越后对太昊伏羲的记载越具体清楚,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即太昊、伏羲和太昊伏羲名号的流变和形成史。因此,必须弄清楚这个命题的来龙去脉。
太昊是东夷集团最早的氏族,太昊最早出现在《左传》。
《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陈,太( )之虚。”陈就是今河南省淮阳,今存占地875亩的太昊伏羲陵、太昊伏羲故都宛丘城和太昊伏羲画卦台。太昊的子孙封地为任、宿、须句、颛臾。
与伏羲相伴的是女娲。女娲始见于《楚辞·天问》,《礼记·明堂位篇》、《山海经·大荒西经》,后二者只能算汉代的典籍。
女娲与伏羲并称始见于《淮南子·览冥篇》。伏羲、女娲以兄妹或夫妇,成为人类开天辟地的一对人祖,历史发展到了战国时代,距伏羲时代已经4000余年了。
在《庄子·缮性篇》中说:“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在这里伏羲已排在燧人氏之后,神农、黄帝之前。
《庄子·田子方篇》说:“古人真人……伏戏,黄帝不得友。”
从上述可以看出伏羲在中国远古帝王中的地位了。也就是说,伏羲已排到炎帝、黄帝之前。
伏羲仰俯察、制器尚象的显赫功绩,毫不含糊,而且堂而皇之地放到了炎帝、黄帝、尧、舜之前。
大圣人孔子的地位是安若磐石的。孔子是非常审慎的。他只所以这样把伏羲放在炎帝、黄帝、尧、舜之前,没有充分的依据,孔子也不会轻易断定。至于这具体如何的“何”,留待历史学家继续研究吧!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说:“太昊,号伏羲氏。据说,伏羲作卦已是父系社会的事了。据记载,'陈,太昊之墟也',今河南省淮阳县。那么,太昊应当是淮河流域的氏族部落想象的祖先了。”
历史的综合并非憾事,例如把神农、炎帝合二而一,又反神农与烈山氏之子柱合二而一,而后又把炎帝、神农、柱三人综合为一人,为什么?烈山氏地域在今湖北随县境,炎帝遂成江汉民族的酋长;其实炎帝根本不是神农。《史记·封禅书》说:“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在氏族林立的原始农业社会,同时进入农业时代是不足为怪的,然而他们合二而一,成了农业时代艺五谷的祖先。正象炎帝非神农、二人合而为炎帝神农一样,太昊是太昊,伏羲是伏羲,二人合而为太昊伏羲。
但是,我们可以断定,太昊所处的时代非常古远。而伏羲所处的时代同样非常古远,太昊处在渔猎时代,伏羲也处在渔猎时代,先民一谈起渔猎时代,谈起太昊,或谈到伏羲,或既说太昊,又说太羲,这些统化了先民口头传说的渔猎时代祖先,便为太昊、伏羲所占有了。天长日久,几千年同几百年一样地传说下去,说不上精确的综合,不否定历史传说,久远的年代之后,在经过氏族融溶同化,东夷集团、南蛮集团及华夏集团的先民,说起渔猎时代的远祖,便是太昊伏羲了。至于东夷集团的太昊和南蛮集团的伏羲,是什么时代通的户、合的家,谁也说不清。这时候,统一的中华民族概念便产生了。这个演生的过程是漫长的,但历史意义是巨大的。
《史记·封禅书》说:“虑戏登泰山,禅云云;神农登泰山,禅云云;炎帝登泰山,禅云云。”泰山和云云山皆在山东境内。如果南蛮的伏羲同东夷的太昊没有合二而一,伏羲怎么到东夷内封禅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司马迁以前,太昊和伏羲已经合为太昊伏羲了。
太昊成了伏羲的号和别名。
在清《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中说:
[纲]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
[纪]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今陕西蓝田县境)之渚,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省泰安县北。)以木德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
汉代时陈即古宛丘,今河南淮阳。在这里最早记载了陈是太昊的故都。
之后,《竹书纪年·太昊伏羲氏》说:“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远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即位,都宛丘。”其较之《大传》详细多了。
《竹书纪年》成书于汉代,为什么年代越后对太昊伏羲的记载越具体清楚,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即太昊、伏羲和太昊伏羲名号的流变和形成史。因此,必须弄清楚这个命题的来龙去脉。
太昊是东夷集团最早的氏族,太昊最早出现在《左传》。
《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陈,太( )之虚。”陈就是今河南省淮阳,今存占地875亩的太昊伏羲陵、太昊伏羲故都宛丘城和太昊伏羲画卦台。太昊的子孙封地为任、宿、须句、颛臾。
与伏羲相伴的是女娲。女娲始见于《楚辞·天问》,《礼记·明堂位篇》、《山海经·大荒西经》,后二者只能算汉代的典籍。
女娲与伏羲并称始见于《淮南子·览冥篇》。伏羲、女娲以兄妹或夫妇,成为人类开天辟地的一对人祖,历史发展到了战国时代,距伏羲时代已经4000余年了。
在《庄子·缮性篇》中说:“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在这里伏羲已排在燧人氏之后,神农、黄帝之前。
《庄子·田子方篇》说:“古人真人……伏戏,黄帝不得友。”
从上述可以看出伏羲在中国远古帝王中的地位了。也就是说,伏羲已排到炎帝、黄帝之前。
伏羲仰俯察、制器尚象的显赫功绩,毫不含糊,而且堂而皇之地放到了炎帝、黄帝、尧、舜之前。
大圣人孔子的地位是安若磐石的。孔子是非常审慎的。他只所以这样把伏羲放在炎帝、黄帝、尧、舜之前,没有充分的依据,孔子也不会轻易断定。至于这具体如何的“何”,留待历史学家继续研究吧!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说:“太昊,号伏羲氏。据说,伏羲作卦已是父系社会的事了。据记载,'陈,太昊之墟也',今河南省淮阳县。那么,太昊应当是淮河流域的氏族部落想象的祖先了。”
历史的综合并非憾事,例如把神农、炎帝合二而一,又反神农与烈山氏之子柱合二而一,而后又把炎帝、神农、柱三人综合为一人,为什么?烈山氏地域在今湖北随县境,炎帝遂成江汉民族的酋长;其实炎帝根本不是神农。《史记·封禅书》说:“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在氏族林立的原始农业社会,同时进入农业时代是不足为怪的,然而他们合二而一,成了农业时代艺五谷的祖先。正象炎帝非神农、二人合而为炎帝神农一样,太昊是太昊,伏羲是伏羲,二人合而为太昊伏羲。
但是,我们可以断定,太昊所处的时代非常古远。而伏羲所处的时代同样非常古远,太昊处在渔猎时代,伏羲也处在渔猎时代,先民一谈起渔猎时代,谈起太昊,或谈到伏羲,或既说太昊,又说太羲,这些统化了先民口头传说的渔猎时代祖先,便为太昊、伏羲所占有了。天长日久,几千年同几百年一样地传说下去,说不上精确的综合,不否定历史传说,久远的年代之后,在经过氏族融溶同化,东夷集团、南蛮集团及华夏集团的先民,说起渔猎时代的远祖,便是太昊伏羲了。至于东夷集团的太昊和南蛮集团的伏羲,是什么时代通的户、合的家,谁也说不清。这时候,统一的中华民族概念便产生了。这个演生的过程是漫长的,但历史意义是巨大的。
《史记·封禅书》说:“虑戏登泰山,禅云云;神农登泰山,禅云云;炎帝登泰山,禅云云。”泰山和云云山皆在山东境内。如果南蛮的伏羲同东夷的太昊没有合二而一,伏羲怎么到东夷内封禅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司马迁以前,太昊和伏羲已经合为太昊伏羲了。
太昊成了伏羲的号和别名。
在清《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中说:
[纲]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
[纪]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今陕西蓝田县境)之渚,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省泰安县北。)以木德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