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夏所谓的“拉威尔事件”是本世纪前十年巴黎音乐生活中的轰动事件之一。已创作了《水之嬉戏》以及《弦乐四重奏》的拉威尔在最后一次竞选“罗马大奖”时,却在预选阶段就惨遭淘汰,在报刊及其他各界引起了一片哗然。
回顾整个事件,与其说是拉威尔遭到淘汰令人奇怪(他提交给评委会的部分和声显然是在故意挑衅),还不如说是他参赛这一行为本身就让人不解。拉威尔并未真正身处于学术派氛围中,而是与一群自称“捣蛋帮”的朋友在一起(“捣蛋帮”的名称并非源自北美印第安的阿帕切族,而是“appassionato[热情的]”一词的词根)。对他们而言,让当权派头疼是其众多有趣目标之一。尽管《小奏鸣曲》仍然在可接受的条理范围内(虽然拉威尔之后声明说这部作品与《镜子》部分相似),但《镜子》却刻意追求奇特的创新。拉威尔将这五首曲子分别题献给五位“捣蛋帮”同伴的举动也证明了这绝非偶然。正如马塞尔·马纳所言:“拉威尔在这时候开始成熟,目标明晰、始终如一且锐意进取,尽管从表面上看他为了脱离乌合之众而故意采取了冷淡态度。”然而该作品在技法方面并未脱节:“《小奏鸣曲》的古典主义线条在《镜子》中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式:隐晦不明显,含蓄不明晰。”
对拉威尔追求变化的证明来自他的朋友兼传记作者罗兰-曼纽尔:
“某晚,当瑞卡多·维涅什演奏了《来自草稿本》这一德彪西鲜为人知的作品以献给该著名作曲家后,他带着满脑子刚听到的话来到西弗里街:德彪西对他说,他梦想着一种音乐,一种曲式非常自由以至于听起来像是即兴创作的音乐,整部作品似乎是刚从草稿本上扯下来的。拉威尔出席了这次聚会。他出人意料地赞成这一想法,并称认说他正在创作的音乐正是以类似的原则为基础。‘我应该感到高兴’,他说,‘因为我在创作能把自己从《水之嬉戏》中解放出来的作品’。”
他当时脑海中构思的可能是《悲伤的鸟儿》。
关于标题《镜子》的含义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因为拉威尔本人并未就该问题表态,仅仅说道:”钢琴套曲《镜子》标志着我和声语汇发展中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令当时那些欣赏我这一风格的作曲家也感到了苦恼。”不过美国学者阿尔比·奥然斯坦的最新研究发掘了之前未曾公开的补充声明,拉威尔在其中说道:
“写于1905年的五首钢琴作品以《镜子》为标题,这让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属于印象派作品。如果是通过类比来理解该标题,那么我并不完全否认这一点,更何况这种类比并无充分论据,因为印象主义在绘画外的其他领域似乎没有什么准确的含义。不管怎样,‘镜子’一词不应是使人理所当然认为我主张艺术主观论。莎士比亚的一行诗表达了我完全相反的立场:眼睛不能瞧见它自己,必须通过反射,借助外物(《尤里乌斯·凯撒》第一幕第二场。”
整部作品必定是完成于1905年的深秋,因为瑞卡多·维涅什在日记的圣诞节篇中写道,拜访拉威尔时发现他正在修改校样。就在两星期厚的1906年1月6日,维涅什在埃拉尔音乐厅首演了这部作品。从遗留的材料来看,其接受情况较为复杂。《音乐杂志》认为它为相对冷淡的晚会音乐注入了温暖活力⑥,而《音乐邮报》的卡米尔·莫克莱尔则认为拉威尔“创造了迷人且虚幻的奇迹,让我们接受了原本归入音乐美学经典错误之列的拟态和声”。他唯一担心的是演奏该作品所需要的精湛技巧,这让他想到了“日本杂技演员的虚妄魅力”。从长期职业生涯的一开始就抵制拉威尔的批评家皮埃尔·拉罗因其音乐与德彪西的相似而感到愤怒,认为拉威尔的作品与德彪西的作品有“血缘关系”。拉威尔对改制则非常不满。若干年后,乔治·让-奥布里回想起了“瑞奥多·维涅什首演莫里斯·拉威尔的《镜子》时得到的嘘声(他第一次在音乐会上见到拉威尔)。另一方面,维涅什自己在日记中写道:尽管没有完全理解这部作品,但他获得了”奇怪的成功“,并加演了《丑角的晨歌》。
回顾整个事件,与其说是拉威尔遭到淘汰令人奇怪(他提交给评委会的部分和声显然是在故意挑衅),还不如说是他参赛这一行为本身就让人不解。拉威尔并未真正身处于学术派氛围中,而是与一群自称“捣蛋帮”的朋友在一起(“捣蛋帮”的名称并非源自北美印第安的阿帕切族,而是“appassionato[热情的]”一词的词根)。对他们而言,让当权派头疼是其众多有趣目标之一。尽管《小奏鸣曲》仍然在可接受的条理范围内(虽然拉威尔之后声明说这部作品与《镜子》部分相似),但《镜子》却刻意追求奇特的创新。拉威尔将这五首曲子分别题献给五位“捣蛋帮”同伴的举动也证明了这绝非偶然。正如马塞尔·马纳所言:“拉威尔在这时候开始成熟,目标明晰、始终如一且锐意进取,尽管从表面上看他为了脱离乌合之众而故意采取了冷淡态度。”然而该作品在技法方面并未脱节:“《小奏鸣曲》的古典主义线条在《镜子》中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式:隐晦不明显,含蓄不明晰。”
对拉威尔追求变化的证明来自他的朋友兼传记作者罗兰-曼纽尔:
“某晚,当瑞卡多·维涅什演奏了《来自草稿本》这一德彪西鲜为人知的作品以献给该著名作曲家后,他带着满脑子刚听到的话来到西弗里街:德彪西对他说,他梦想着一种音乐,一种曲式非常自由以至于听起来像是即兴创作的音乐,整部作品似乎是刚从草稿本上扯下来的。拉威尔出席了这次聚会。他出人意料地赞成这一想法,并称认说他正在创作的音乐正是以类似的原则为基础。‘我应该感到高兴’,他说,‘因为我在创作能把自己从《水之嬉戏》中解放出来的作品’。”
他当时脑海中构思的可能是《悲伤的鸟儿》。
关于标题《镜子》的含义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因为拉威尔本人并未就该问题表态,仅仅说道:”钢琴套曲《镜子》标志着我和声语汇发展中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令当时那些欣赏我这一风格的作曲家也感到了苦恼。”不过美国学者阿尔比·奥然斯坦的最新研究发掘了之前未曾公开的补充声明,拉威尔在其中说道:
“写于1905年的五首钢琴作品以《镜子》为标题,这让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属于印象派作品。如果是通过类比来理解该标题,那么我并不完全否认这一点,更何况这种类比并无充分论据,因为印象主义在绘画外的其他领域似乎没有什么准确的含义。不管怎样,‘镜子’一词不应是使人理所当然认为我主张艺术主观论。莎士比亚的一行诗表达了我完全相反的立场:眼睛不能瞧见它自己,必须通过反射,借助外物(《尤里乌斯·凯撒》第一幕第二场。”
整部作品必定是完成于1905年的深秋,因为瑞卡多·维涅什在日记的圣诞节篇中写道,拜访拉威尔时发现他正在修改校样。就在两星期厚的1906年1月6日,维涅什在埃拉尔音乐厅首演了这部作品。从遗留的材料来看,其接受情况较为复杂。《音乐杂志》认为它为相对冷淡的晚会音乐注入了温暖活力⑥,而《音乐邮报》的卡米尔·莫克莱尔则认为拉威尔“创造了迷人且虚幻的奇迹,让我们接受了原本归入音乐美学经典错误之列的拟态和声”。他唯一担心的是演奏该作品所需要的精湛技巧,这让他想到了“日本杂技演员的虚妄魅力”。从长期职业生涯的一开始就抵制拉威尔的批评家皮埃尔·拉罗因其音乐与德彪西的相似而感到愤怒,认为拉威尔的作品与德彪西的作品有“血缘关系”。拉威尔对改制则非常不满。若干年后,乔治·让-奥布里回想起了“瑞奥多·维涅什首演莫里斯·拉威尔的《镜子》时得到的嘘声(他第一次在音乐会上见到拉威尔)。另一方面,维涅什自己在日记中写道:尽管没有完全理解这部作品,但他获得了”奇怪的成功“,并加演了《丑角的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