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二程和朱熹构建理学理论的根本宗旨是为人君治国平天下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他们从理、道、心、性等理学基本范畴出发,提出以义理正人君;强调人君要格君心和正心诚意,要求人君讲王霸义利之辨;进而使人君明尧舜之道,复三代王道之治。他们从理学基本范畴和原理出发对为君之道所作的系统和深入阐述,本质上是一种内圣外王的圣王“君主论”。这一理论是其理学思想在社会政治和历史理论方面的体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的君主论,对宋元明清时期的君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二程、朱熹、君主论、义理之正、格君心、王道之治
二程和朱熹是程朱理学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程朱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解决宋代以来封建统治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方面的问题,力图给“经世致用”开出新的良方。程朱理学在社会政治和历史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从理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出发,对为君之道作了系统阐述,甚至可以说,程朱构建其理学理论体系的宗旨就是为人君治国平天下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他们从理、道、心、性等理学基本范畴出发,主张以义理正人君,要求人君明义利之辨;强调人君要格君心和正心诚意,要求人君讲王霸之辨。其最终目的则是使人君明尧舜之道,复三代王道之治。他们的君主论本质上是一种内圣外王的圣王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的君主论,对宋元明清时期的君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术界对程朱理学的政治思想和历史理论都有研究,其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他们的君主论,然而,专门和系统论述这一问题的却很少。这里,以二程和朱熹的思想为代表对程朱理学的“圣王”君主论作一疏理和评析。
一、以“义理之正”论君主
“理”是程朱理学的最基本范畴,被视为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本体。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此一理存在于万物之中,使万物各具其理,“自上推而下来,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谓‘乾递变化,各正性命’,然总又只是一个理。” 人类社会也受“理”之主宰,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便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理,其中最基本是就是五伦(理)。他说:“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又说:“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天地万物各得其性,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由于理是绝对的和先验的,因此,程朱理学又称其为“天理”。
那么,理是什么呢?二程和朱熹对此作了许多解释,不过其最基本的观点则是:理即是性。他们认为万物皆有性,“天下无无性之物”。而性即是理,“性即理也”,“理即性也”。程颐说:“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 当然,性即是理是有特定内涵的,朱熹说,性,“即天地所以生物之理”。可见,所谓理即性、性即理的真正涵义是,性是天地万物先天的本质属性,理则是性在天地万物中的存在和反映,或者说,性即是理的本质特征与属性。
程朱将性与理等同,并非是从一般哲学意义来立论的,而是从人类社会生活的道德本位论着眼的。他们所说的性,主要是指人性;所说的理,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理,其目的在于论证人性即(天)理。朱熹说,“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又说,“性是理之总名,仁、义、礼、智皆性中一理之名。”“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体则不过仁、义、礼、智之理而已”。
程朱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进而从性理同一的角度,论证了理即是善,即是仁。二程说,“仁者天下之正理”;又说:“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 朱熹说,天地万物都有性,但人性与物性不同,“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所谓“得形气之正”和“全其性”,就是指人天生便具仁义礼智之性,“自天之生此民,而莫不赋之以仁、义、礼、智之性”。所以说,“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浑然天理便是仁”。
关键词:二程、朱熹、君主论、义理之正、格君心、王道之治
二程和朱熹是程朱理学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程朱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解决宋代以来封建统治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方面的问题,力图给“经世致用”开出新的良方。程朱理学在社会政治和历史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从理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出发,对为君之道作了系统阐述,甚至可以说,程朱构建其理学理论体系的宗旨就是为人君治国平天下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他们从理、道、心、性等理学基本范畴出发,主张以义理正人君,要求人君明义利之辨;强调人君要格君心和正心诚意,要求人君讲王霸之辨。其最终目的则是使人君明尧舜之道,复三代王道之治。他们的君主论本质上是一种内圣外王的圣王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的君主论,对宋元明清时期的君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术界对程朱理学的政治思想和历史理论都有研究,其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他们的君主论,然而,专门和系统论述这一问题的却很少。这里,以二程和朱熹的思想为代表对程朱理学的“圣王”君主论作一疏理和评析。
一、以“义理之正”论君主
“理”是程朱理学的最基本范畴,被视为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本体。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此一理存在于万物之中,使万物各具其理,“自上推而下来,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谓‘乾递变化,各正性命’,然总又只是一个理。” 人类社会也受“理”之主宰,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便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理,其中最基本是就是五伦(理)。他说:“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又说:“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天地万物各得其性,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由于理是绝对的和先验的,因此,程朱理学又称其为“天理”。
那么,理是什么呢?二程和朱熹对此作了许多解释,不过其最基本的观点则是:理即是性。他们认为万物皆有性,“天下无无性之物”。而性即是理,“性即理也”,“理即性也”。程颐说:“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 当然,性即是理是有特定内涵的,朱熹说,性,“即天地所以生物之理”。可见,所谓理即性、性即理的真正涵义是,性是天地万物先天的本质属性,理则是性在天地万物中的存在和反映,或者说,性即是理的本质特征与属性。
程朱将性与理等同,并非是从一般哲学意义来立论的,而是从人类社会生活的道德本位论着眼的。他们所说的性,主要是指人性;所说的理,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理,其目的在于论证人性即(天)理。朱熹说,“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又说,“性是理之总名,仁、义、礼、智皆性中一理之名。”“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体则不过仁、义、礼、智之理而已”。
程朱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进而从性理同一的角度,论证了理即是善,即是仁。二程说,“仁者天下之正理”;又说:“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 朱熹说,天地万物都有性,但人性与物性不同,“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所谓“得形气之正”和“全其性”,就是指人天生便具仁义礼智之性,“自天之生此民,而莫不赋之以仁、义、礼、智之性”。所以说,“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浑然天理便是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