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吧 关注:83贴子:297
  • 1回复贴,共1
王弼,字辅嗣,三国时代魏山阳高平人(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生於魏文帝黄初七年(西元226),卒於齐王芳正始十年(西元249),享年二十四岁。

  王弼的祖父王凯是王粲的族兄;外祖父刘表,是荆州经学的领袖,长於易学。蔡邕是东汉著名的藏书家,十分赏识王粲的才学,後来将毕生藏书送给了王粲。而王凯的儿子王业,过继到王粲家,这些藏书後来便由王业继承;他就是王弼的父亲。王弼家除了继承这些丰富的藏书外,也承袭了易学的家学传统。王粲的祖父王畅,是易学名家,也是刘表的老师,所以清人焦循认为:「弼之学盖渊源於刘〔表〕,而实根本於〔王〕畅。」  

王弼天才早慧,享年才二十四岁,就注解了《周易》及《老子》这两部思想名著,後来都成为魏晋玄学的经典之作。这样重要的思想家,陈寿《三国志》却没有他的传记,只在<锺会传>里说:「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馀卒。」短短二十几字,非常粗略。何劭的<王弼传>则比较详细地纪录了王弼的生平、性情、交游,以及他跟当时名士清谈的言论,纪录了王弼这个天才思想家与裴徽、何晏、刘陶、锺会、荀融等清谈名流交光互影的片段。大体而言,王弼的思想,在圣人论方面,他提出「圣人体无」、「圣人有情而无累」的命题;在思维理论方面,他提出「忘言、忘象以得象、得意」的理解和诠释方法;在本体论方面,他提出「崇本而息末」的体用观;在政治伦理方面,他主张「名教出於自然」。王弼吸取《老子》「有生於无」的思想,以「无」表述万事万物的宗主、本体,崇尚「无为」、「自然」,而又同时肯定孔子为圣人,不废弃「名教」。他认为圣人「体冲和以通无」,能体验「道」的冲灵境界,并跟一般人同样也有喜怒哀乐之情;然而,由於「体无」,所以能不受外物牵累。圣人是指孔子,孔子「体无」,而言必及有;老子则尚未达到圣人的境界,但是善於「言无」--说明「道」的精义。所以王弼认为读书明理应该「忘」--也就是超越语言文字或物象等具体的形。「忘」不是弃置不顾,而是不执著、不拘泥,直接去把握事物的根源、本体。换言之,王弼将无、有的关系转化为本与末、形上与形下的「体用关系」。他循著这样的思维理路重新注释《周易》、《老子》等书,而对「自然」与「名教」的争议,提供了调和的基础。所以说王弼是正式奠立「魏晋玄学」思想根基的典范,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之一。

王弼的著作主要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以及《论语释疑》等五种。今人楼宇烈的《王弼集校释》(台北华正书局版改题《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释》),汇辑上述五种著作,重新校释、标点,又辑录传记资料等多则作为附录,相当方便学者参读。林丽真的《王弼》(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一书,综论王弼《易》、《老》、《论语》之学,揭橥其思理内涵,是研读王弼思想的导读专书。

 

 

【参读资料】

<王弼传>    何劭撰

  弼幼而察慧,年十馀,好老氏,通辩能言。父业,为尚书郎,时裴徽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见而异之,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寻亦为傅嘏所知。于时,何晏为吏部尚书,甚奇弼,叹之曰:「仲尼称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正始中,黄门侍郎累缺,晏既用贾充、裴秀、朱整,又议用弼。时丁谧与晏争衡,致高邑王黎於曹爽。爽用黎,於是以弼补台郎。初除,觐爽,请间,爽为屏左右,而弼与论道,移时无所他及,爽以此嗤之。时爽专朝政,党与共相进用,弼通不治名高。寻黎无几时病亡,爽用王沈代黎,弼遂不得在门下,晏为之叹恨。弼在台既浅,事功雅非所长,益不留意焉。

淮南人刘陶,善论纵横,为当时所推。每与弼语,常屈弼。弼天才卓出,当其所得,莫能夺也。



1楼2006-06-08 15:11回复
    古代算的虚岁24,其实只有23岁


    IP属地:重庆3楼2011-10-16 2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