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外地,想家是自然的,当然更希望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
我的家,在河北省行唐县的,一个小山村。有山有水。回想小时候,很是感慨。
早晨把牛牵到山上,在晚上再牵回家,根本不用担心会丢。现在不行了,官老爷大宣特唱所谓“以孝治县”一门心思的搞面子工程,社会治安却一天不如一天。如今莫说把牛放养在山上,就是关在家里也不保险。4年前我回家时,听父亲说丢了一头牛,七八千块钱呀,在一个穷山村,可是不小的数,今年回家,听说又丢了一头。别人家的羊据说也是十几头十几头的丢。经常有人开着车满村转,只要见人不注意,装上车就跑,这些据说公,安,局根本不管。县长大人更是 管孝不管盗。
没有办法,一些家里的老人只好“分居”。有一人睡在牲口棚里。我大姨家就是。结果今年一天夜里,大姨犯病,跟前没有人,就这么无声无息的走了。
如今,我的70多岁的父母也一样“分居”着。
这就是我的家,我千思万想的家。
这就是我的家乡,以孝治县的家乡,曾经路不拾遗的家乡。
想不到,真想不到,家乡,会变化的如此之大。
纵然,在万恶的旧社会,也没有如此混乱吧?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应该是五代和南北朝吧?
英国的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曾经感叹“大约在公元580年,儒学家苏琼在战乱频繁,灾疫蔓延的时代,以仁德的精神治理他所管辖的行省,始终不渝地坚持信念:只要官员忠于职守,一定会建设成团结合作的乐园。”
苏琼在《北史?苏琼列传》中就有记载,他是南北朝时期的东魏人。有一个叫“苏琼悬瓜”的典故,就是说他在当官时是怎么来处理送礼的故事。这个典故中讲,苏琼刚到清河郡上任太守时,管辖内有个老者叫赵颍,原来也是做官的,曾经做过乐陵太守。八十多岁的赵颍当时已经退休回到乡里,听说苏琼来上任,就特地亲自来送上一双新鲜的瓜果,仗着他年纪大,加上苦苦相求,你想不收都不行。盛情难却之下,于是,苏琼也就只好勉为其难地收下。可是呢,收下归收下,他却把这对儿瓜悬挂在了议事厅的门梁上。那意思大约就是,我虽然领情了,却没有享用。家人就很奇怪地说他,说你没必要这样死板嘛。苏琼回答说,哪里会有第一次乐意接受而下次就拒绝的呢?意思是说你这次收下了礼,那下次再有人送礼,你是收还是不收?那就不好办了嘛。果然,听说苏琼收下了瓜,好多人也争先来送礼,可一到议事厅里,看到门梁上悬着的那对儿瓜,就都摇摇头回去了。此后也就再没人来送礼了。
《北史?苏琼传》中记载,苏琼最为拿手擅长的就是平反冤案,并捉到真正的原凶。这真可以说是明察秋毫了。就在他刚开始任清河太守时,这个郡的强盗小偷原来很多,结果苏琼一来之后,官民们都非常敬仰他,于是慢慢地就没人去偷去抢了。整个郡内的动静,苏琼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会马上就知道得一清二楚。清楚到什么程度呢?甚至到了有位官吏喝了人家的一杯酒,苏琼也是无所不知。偶而呢,也有境外的小偷经过清河这里,只要他一作案,马上就会落入法网。
到后来治安好到什么程度呢?老百姓家里的牲畜啊,就都不用圈养了,就散放在外面,根本都不用担心会丢失了。当时还有个附近郡里的一个富翁,就把他的财物特地放到清河郡的地界里。这样有一回强盗小偷找上门来,危急中他就说,我的财物已经寄放到苏公那里了。强盗们一听就马上离去了。
史书中还提到,苏琼不仅为人清廉谨慎和公平正直,而且最重要的,就是李约瑟教授所强调的那点,苏琼一直崇尚恩义养民和谋事在先。
拿“恩义养民”来说,曾经有亲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地家产,多年来一直在打官司,最后竟然闹到有一百多人为他俩作证人。苏琼到任后听说这件事情,就把他们兄弟二人都召集过来,然后当着众人的面劝说道,天下难得的是兄弟情谊,而田地却是容易寻求到的。就算是你们得到了田地,但就此失去了兄弟情谊,你们觉得这样划算吗?说着说着苏琼就流下眼泪来。一旁的众人也都跟着掉下泪来。兄弟二人也被感动了,就出去一同商量了一下,回来就嗑头请求撤回诉状。于是,分居十年后的兄弟二人因此又搬到一起居住,重新成为一家人。这还不算,每年的春天,苏琼还专门请来儒学大师们到郡里来讲学。官吏们在处理公务的空闲时,苏琼就让他们去读书。凡是不合乎国家规定的、不合乎儒学经典中规定的祭祀,他都一律禁止,并且教导老百姓在做红白喜丧事的时候,要注意俭朴而合乎规定的礼仪。
我的家,在河北省行唐县的,一个小山村。有山有水。回想小时候,很是感慨。
早晨把牛牵到山上,在晚上再牵回家,根本不用担心会丢。现在不行了,官老爷大宣特唱所谓“以孝治县”一门心思的搞面子工程,社会治安却一天不如一天。如今莫说把牛放养在山上,就是关在家里也不保险。4年前我回家时,听父亲说丢了一头牛,七八千块钱呀,在一个穷山村,可是不小的数,今年回家,听说又丢了一头。别人家的羊据说也是十几头十几头的丢。经常有人开着车满村转,只要见人不注意,装上车就跑,这些据说公,安,局根本不管。县长大人更是 管孝不管盗。
没有办法,一些家里的老人只好“分居”。有一人睡在牲口棚里。我大姨家就是。结果今年一天夜里,大姨犯病,跟前没有人,就这么无声无息的走了。
如今,我的70多岁的父母也一样“分居”着。
这就是我的家,我千思万想的家。
这就是我的家乡,以孝治县的家乡,曾经路不拾遗的家乡。
想不到,真想不到,家乡,会变化的如此之大。
纵然,在万恶的旧社会,也没有如此混乱吧?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应该是五代和南北朝吧?
英国的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曾经感叹“大约在公元580年,儒学家苏琼在战乱频繁,灾疫蔓延的时代,以仁德的精神治理他所管辖的行省,始终不渝地坚持信念:只要官员忠于职守,一定会建设成团结合作的乐园。”
苏琼在《北史?苏琼列传》中就有记载,他是南北朝时期的东魏人。有一个叫“苏琼悬瓜”的典故,就是说他在当官时是怎么来处理送礼的故事。这个典故中讲,苏琼刚到清河郡上任太守时,管辖内有个老者叫赵颍,原来也是做官的,曾经做过乐陵太守。八十多岁的赵颍当时已经退休回到乡里,听说苏琼来上任,就特地亲自来送上一双新鲜的瓜果,仗着他年纪大,加上苦苦相求,你想不收都不行。盛情难却之下,于是,苏琼也就只好勉为其难地收下。可是呢,收下归收下,他却把这对儿瓜悬挂在了议事厅的门梁上。那意思大约就是,我虽然领情了,却没有享用。家人就很奇怪地说他,说你没必要这样死板嘛。苏琼回答说,哪里会有第一次乐意接受而下次就拒绝的呢?意思是说你这次收下了礼,那下次再有人送礼,你是收还是不收?那就不好办了嘛。果然,听说苏琼收下了瓜,好多人也争先来送礼,可一到议事厅里,看到门梁上悬着的那对儿瓜,就都摇摇头回去了。此后也就再没人来送礼了。
《北史?苏琼传》中记载,苏琼最为拿手擅长的就是平反冤案,并捉到真正的原凶。这真可以说是明察秋毫了。就在他刚开始任清河太守时,这个郡的强盗小偷原来很多,结果苏琼一来之后,官民们都非常敬仰他,于是慢慢地就没人去偷去抢了。整个郡内的动静,苏琼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会马上就知道得一清二楚。清楚到什么程度呢?甚至到了有位官吏喝了人家的一杯酒,苏琼也是无所不知。偶而呢,也有境外的小偷经过清河这里,只要他一作案,马上就会落入法网。
到后来治安好到什么程度呢?老百姓家里的牲畜啊,就都不用圈养了,就散放在外面,根本都不用担心会丢失了。当时还有个附近郡里的一个富翁,就把他的财物特地放到清河郡的地界里。这样有一回强盗小偷找上门来,危急中他就说,我的财物已经寄放到苏公那里了。强盗们一听就马上离去了。
史书中还提到,苏琼不仅为人清廉谨慎和公平正直,而且最重要的,就是李约瑟教授所强调的那点,苏琼一直崇尚恩义养民和谋事在先。
拿“恩义养民”来说,曾经有亲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地家产,多年来一直在打官司,最后竟然闹到有一百多人为他俩作证人。苏琼到任后听说这件事情,就把他们兄弟二人都召集过来,然后当着众人的面劝说道,天下难得的是兄弟情谊,而田地却是容易寻求到的。就算是你们得到了田地,但就此失去了兄弟情谊,你们觉得这样划算吗?说着说着苏琼就流下眼泪来。一旁的众人也都跟着掉下泪来。兄弟二人也被感动了,就出去一同商量了一下,回来就嗑头请求撤回诉状。于是,分居十年后的兄弟二人因此又搬到一起居住,重新成为一家人。这还不算,每年的春天,苏琼还专门请来儒学大师们到郡里来讲学。官吏们在处理公务的空闲时,苏琼就让他们去读书。凡是不合乎国家规定的、不合乎儒学经典中规定的祭祀,他都一律禁止,并且教导老百姓在做红白喜丧事的时候,要注意俭朴而合乎规定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