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姓李,祖籍贵州,老祖公不幸病逝时,老祖婆已有身孕。后老祖婆改嫁云南镇雄中屯郭家河徐氏,为感徐氏之恩,老祖婆之子便随徐氏姓三代,故名“三代还宗”。
据民间传说,云南省镇雄县中屯乡郭家河村的徐氏乃明朝开国元勋徐达之后,徐达的后人从江南一代到云南镇雄征兵征粮,后见此地山青水秀,便有意留住。此说法与镇雄县志记载的明朝军队从七星关进入镇雄的时间和地点都吻合。如今中屯乡的头屯、中屯、稍屯(柳林)等地名也是因为明军驻扎而产生的。
每年清明,都要回老家上坟,而郭家河徐氏的祖坟已无人问津,只有我这个家族还在年年不断地给徐氏祖人祭奠扫墓。前些年也想抽空证实一下郭家河徐氏是否是徐达之后,都因时间紧迫而放弃,今年,带着妻儿回家扫墓,一所主人名叫“徐士奎”的墓引起了我的注意。
坟墓为双棺,三碑四柱,墓碑上以“皇”字开头,最右边墓碑记载的是“皇清待赠严讳显考徐公(讳)士奎老大人之墓”。中间的墓碑记载的是徐士奎来云南镇雄的简历,大多数文字已经模糊,但令人欣喜的是,墓碑上依稀可见“曾祖字达(徐达)”字样,说明墓中人乃徐达之曾孙。左边的墓碑上刻着“皇清待诰庄静严妣徐母余氏老孺人之墓”,记载了徐士奎16个曾孙的名字(其中徐正清与本家族有关,但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还有待考证),仍以“皇清待赠”字样开头。
该墓出现了“皇清待赠(诰)”字样,说明墓中人自认客死异乡的归属感,也说明墓中人反清复明的坚定的政治立场,或许墓主人是一个反清复明的政治领袖,无论如何,“皇清待赠”字样开头的墓碑,足以说明墓中人生前的荣耀。
不能看出,此墓建于明末清初,历经几百年风雨。墓碑上记载的后人在郭家河已经无法找到,据说是受160多年前的苗族起义影响,举家迁往贵州等地。
文化大革仧命期间和十多年前,该墓被盗墓贼抢劫一空,究竟坟墓中的陪葬品有些什么,至今无人知晓。而坟头的“状元帽”和周围的碑石,早已被当地人取来砌台地,在坟周围仍然可以看到被取下的石头。
今年清明,我回家扫墓,与家族中人商量,决定重新整修徐士奎之墓,一是仍感徐氏之恩,二是留住历史。
尽管富贵功名早已成过眼云烟,但几百年的历史兴衰总让人心潮起伏。留住这所墓的意义,不是显耀自己是什么皇亲国戚,而是警醒自己:那怕是皇亲国戚,最终都是荒冢一堆。
徐达 (1332~1385),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初朱元璋为郭子兴部将,往归之。从南略定远,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大将,统兵征战。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

据民间传说,云南省镇雄县中屯乡郭家河村的徐氏乃明朝开国元勋徐达之后,徐达的后人从江南一代到云南镇雄征兵征粮,后见此地山青水秀,便有意留住。此说法与镇雄县志记载的明朝军队从七星关进入镇雄的时间和地点都吻合。如今中屯乡的头屯、中屯、稍屯(柳林)等地名也是因为明军驻扎而产生的。
每年清明,都要回老家上坟,而郭家河徐氏的祖坟已无人问津,只有我这个家族还在年年不断地给徐氏祖人祭奠扫墓。前些年也想抽空证实一下郭家河徐氏是否是徐达之后,都因时间紧迫而放弃,今年,带着妻儿回家扫墓,一所主人名叫“徐士奎”的墓引起了我的注意。
坟墓为双棺,三碑四柱,墓碑上以“皇”字开头,最右边墓碑记载的是“皇清待赠严讳显考徐公(讳)士奎老大人之墓”。中间的墓碑记载的是徐士奎来云南镇雄的简历,大多数文字已经模糊,但令人欣喜的是,墓碑上依稀可见“曾祖字达(徐达)”字样,说明墓中人乃徐达之曾孙。左边的墓碑上刻着“皇清待诰庄静严妣徐母余氏老孺人之墓”,记载了徐士奎16个曾孙的名字(其中徐正清与本家族有关,但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还有待考证),仍以“皇清待赠”字样开头。
该墓出现了“皇清待赠(诰)”字样,说明墓中人自认客死异乡的归属感,也说明墓中人反清复明的坚定的政治立场,或许墓主人是一个反清复明的政治领袖,无论如何,“皇清待赠”字样开头的墓碑,足以说明墓中人生前的荣耀。
不能看出,此墓建于明末清初,历经几百年风雨。墓碑上记载的后人在郭家河已经无法找到,据说是受160多年前的苗族起义影响,举家迁往贵州等地。
文化大革仧命期间和十多年前,该墓被盗墓贼抢劫一空,究竟坟墓中的陪葬品有些什么,至今无人知晓。而坟头的“状元帽”和周围的碑石,早已被当地人取来砌台地,在坟周围仍然可以看到被取下的石头。
今年清明,我回家扫墓,与家族中人商量,决定重新整修徐士奎之墓,一是仍感徐氏之恩,二是留住历史。
尽管富贵功名早已成过眼云烟,但几百年的历史兴衰总让人心潮起伏。留住这所墓的意义,不是显耀自己是什么皇亲国戚,而是警醒自己:那怕是皇亲国戚,最终都是荒冢一堆。
徐达 (1332~1385),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初朱元璋为郭子兴部将,往归之。从南略定远,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大将,统兵征战。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