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x吧 关注:4,049贴子:98,053

回复:苏霍伊整合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图片:苏27百度图册http://baike.baidu.com/albums/32557/32557.html#539078$


20楼2011-04-08 16:02
回复
    基于su27的图片烂大街了(太多,太好找)所以我偷懒了


    21楼2011-04-08 16:04
    回复
      苏24
          
      苏-24双座、双发、变后掠翼重型战斗轰炸机是苏联第一种能进行空中加油的战斗轰炸机。该机由苏霍伊设计局研制。60年代后期始研,1970年试飞,1974年始装。已有800余架服役,目前大部分尚在俄罗斯空军。它的出现,增强了苏联航空兵的战区进攻能力和战略突袭能力。苏-24的装备数量已达1000架以上。      苏-24机翼后掠角的可变范围为16°~70°,常用后掠角为16°、45°、70°,起飞、着陆用16°,对地攻击或空战时为45°,高速飞行时为70°。其机翼变后掠的操纵方式比米格-23的手动式先进,但还达不到美国F-14的水平。 


      22楼2011-04-08 16:04
      回复



        23楼2011-04-08 16:06
        回复
          苏15
          苏-15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六十年代初开始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高空超音速截击战斗机,北约集团给予的绰号是“细嘴瓶”(Flagon)。苏-15的原型机于1965年首次试飞,1969年生产型开始装备部队,并逐步取代老式的苏-9/11,成为前苏联的主力国土防空战斗机。在七十年代末期,苏-15是前苏联高度保密的机种之一,只配置在前苏联本土,没有进驻华约其他国家,也未出口,当时前苏联空军曾装备了800架以上的苏-15,如今则只能在航空博物馆的停机坪上看见它。    
          苏-15是前苏联第一种性能比较完善的全天候截击机,采用复合三角翼、尖机头两侧进气的总体布局,兼顾了低速与高速飞行的需要,同时在水平尾翼前方的机身两侧装有两块减速板,用于空中及地面减速。苏-15的动力装置一般为2台P-13Ф-300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约65千牛,加力推力为70千牛,飞机推重比大,翼载荷比较小,具有较好的飞行和机动性能。与西方同类飞机相比,其缺点是航程比较短,电子设备不完善,座舱视界较差,早期型别没有装机炮。在1978年和1983年,前苏联的苏-15战斗机曾经两次攻击韩国的民航客机,造成了伤亡近300人的严重的事故,苏-15也因此而“臭名远扬”。 


          25楼2011-04-08 16:08
          回复

            据说和歼8II非常非常像


            26楼2011-04-08 16:09
            回复
              苏-47“金雕”前掠翼技术验证机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开放型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的一种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
              1997年9月25日首飞,最早被称为S-32,不久改称为S-37。2002年又被重新命名为苏-47。其设计重点突出在大迎角下的机动性和敏捷性以及飞机的低可探测性,基本的尺寸和重量数据与苏-37类似,机头、机尾和座舱与苏-35相似,起落架与苏-27K相同,采用苏-35/37的4余度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      该机采用前掠机翼,有明显的机翼翼根边条和长长的机身边条,能降低阻力和减少雷达反射信号,改善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在亚音速和大攻角时有很好的气动性能,可增加飞机的航程和高空机动性,并能充分利用复合材料的结构特性。扇形不可调进气口道位于机身边条下方,S形进气道侧面苏-47战斗机 精彩图片(20张)靠近机翼前缘处装有鸭翼。双垂尾略向外倾斜,机身中部有两个大的辅助进气门,并且采用雷达吸波涂料对飞机进行了隐身处理。      由于资金限制,该机的前两个阶段的飞行试验到2000年中期才结束,共飞行了90多次,进行了亚音速和超音速飞行。2001年5月,该机开始第三阶段的飞行试验,为研制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积累经验,飞行试验将持续到2005年。2002年5月,苏霍伊被选中作为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的主研制商。俄罗斯的第五代歼击机在性能上不能低于美国的JSF,在一系列参数上不低于F-22,主要特点首先是多功能性(既可空战,也可打击地面目标)、超级机动性(能完成低速和大攻角的可控飞行)、隐身性(光学、红外和雷达波段的低可探测性)、短距起降(在使用长为300~400米的跑道起降),可能会在该机的基础上进行研制,但不会采用前掠翼布局。同时苏霍伊将该机重新命名为苏-47,强调该机不仅仅是验证机,以后会发展成为生产型飞机


              27楼2011-04-08 16:11
              回复



                28楼2011-04-08 16:13
                回复
                       苏-47 具有良好的低空低速机动能力和超机动能力,由于机上将装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操纵系统和火控系统,故飞机可完成 0 速的机动动作,也可在保持航迹不变的情况下,完成 0 半径的转弯(定点转弯)和完成 0 半径的筋斗(定点筋斗),因此在空战中机头可以随时指向敌机,并实施攻击。由于飞机的升阻比大,故飞机的作战半径和留空时间都较大,加上飞机能不加力超音速巡航,它可迅速到达作战空域。(镜中月水中花啊)   苏霍伊飞机设计局总设计师西莫诺夫决定苏-47 的两个研制方案均采用前掠翼,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主要是与其他形状机翼相比,前掠翼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前掠翼的许用迎角大,可增大飞机的转弯角速度;阻力小;不会出现翼尖气流分离现象,故可增大升力,从而显著提高飞机的升阻比;另外还可改善布局,减小迎面对雷达波的反射面积。美国在研制 F-16 的过程中,也曾研制了一架带前掠翼的原型机 SFW/F-16,在机翼后掠角为 -20°~-25° 的条件下,按计算,飞机的转弯角速度可提高 14%,飞机的活动半径可增大 34%,起飞着陆距离可缩短 35%~50%。但是,由于前掠翼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结构发散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还不敢贸然采用这一诱人但又存在巨大风险的技术。 


                  29楼2011-04-08 16:15
                  回复
                    在航空史上,只有三种前掠翼飞机完成了试飞,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第一种是纳 粹德国的 Ju 287 四发轰炸机,于 1945 年 2 月完成了首飞,在后来的试飞中速度达到 815 公里/小时,当时仅有的两架原型机均被苏军俘获;第二种是美国格鲁门公司研制的 X-29A 前掠翼研究机,共制成两架,于 1984 年 12 月 14 日首飞。在 1984~1989 年间,两架研究机共试飞了数百小时,速度达到了 M1.6,飞行高度 15,000 米,过载 6.4g。不过 X-29A 只是一种研究机,机上没有武器装备,设计上也没有采用“隐身”技术;第三种就是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S-47“金雕”了。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俘获了德国的前掠翼轰炸机 Ju 287 和大量资料及有关专家,对前掠翼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认识。进入 80 年代以来,俄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的一些专家,又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对前掠翼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从而为从 80 年代末着手研制的 S-37 采用前掠翼技术打下了基础。      按计划,苏-47 将装两台由留里卡“土星”设计局研制的推力矢量可控制的 AL-41F 带加力的涡扇发动机,推力为 20 吨级,保证飞机具有良好的加速性能、操纵性能和不加力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苏-47 在设计上十分重视“隐身”能力,在飞机外形设计上大量采用包容、蔽挡、散射和冷却技术。如对雷达波反射信号强的进气道、发动机压气机和外挂武器,全采用了包容、蔽挡;对辐射红外信号强的发动机尾喷口等,则除用飞机结构对其蔽挡外,还用冷气流进行冷却并把尾气流吹散。再加上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吸波材料,飞机的雷达反射信号和红外信号非常小,另外飞机上还装有各种主动和被动干扰技术和欺骗技术,因此,可以达到敌机无法发现的程度


                    30楼2011-04-08 16:15
                    回复



                      32楼2011-04-08 16:18
                      回复
                        苏32/34
                             苏—32是一种独特的并排双座位打击型战斗/轰炸机,机体与苏—30相比稍大,配备两台装有矢量喷嘴和加力燃烧AL—31FP或AL—35涡扇发动机,航程更远、续航时间更长。
                        苏-32/34"鸭嘴兽"也是一个重要改进型。该机采用了并列双座座舱,从正面看   苏-32战斗机
                        与苏-24"击剑手(Fencer)"战斗轰炸机类似,后者目前仍在服役,并作为一种重要的对地支援飞机在车臣(Chechnya)战争大量使用。苏-34于1986年首次披露,但与最初的设计相比,目前该机已经有可较大变化,例如在该机座舱内为飞行员设置了休息间,甚至还有卫生间。俄罗斯Ria-Novosti通讯社曾经披露过该机的很多相关细节。据报道,该机将于近期正式投产,从而结束该机自1990年原型机(当时编号为T10V/SU-27IB)首飞以来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中的状态。 


                        33楼2011-04-08 16:20
                        回复



                          34楼2011-04-08 16:20
                          回复
                            苏35(有鸭翼,无鸭翼)
                            苏-35/苏恺35 (北约代号:Flanker-E))是第4.5代重型战机,具有远程,多用途,空优和打击等特性。和苏-30有同样血统设计,有相似性能特征和零件;也可说是苏-30的一种特制版。更助长了苏-35BM型的研发。目前苏-35只有少量的五架服役于俄罗斯空军。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27[1]战斗机的横空出世,“侧卫”家族的各个成员开始频繁现身于世界各国的航空航天博览会,不断地展示自身的独门绝技,并陆续成为了多个国家空军的主力作战飞机。然而,随着国际战斗机市场的不断变化,尤其是一些第五代战机的相继推出后,苏-30系列战斗机已经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难以再现昔日辉煌。为了今后10年内在战斗机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苏霍伊公司又不失时机地利用了正在研制之中的第五代战斗机的一些尖端技术,在确保空战性能明显优于世界上所有的第四代战斗机的基础上,正在竭尽全力打造一种号称第4++代的多用途战斗机,它就是“侧卫”家族的最新也是最后一名成员——苏-35超机动性多用途战斗机。   俄制苏-35战斗机
                            [2]该机的生产和交付最早从2009年开始,将一直持续到俄罗斯生产的第五代战斗机开始进入到市场为止。苏霍伊公司对于苏-35战斗机寄予厚望,希望借助其多用途能力,及时填补目前苏-30MK系列战斗机和第五代战斗机之间的缺口,在国际战斗机市场上再创辉煌。


                            35楼2011-04-08 16:23
                            回复
                              图片吗来个人帮我补上吧。。


                              36楼2011-04-08 16: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