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得太多,有时候太不在乎别人,有时候又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说到底是自卑在作怪。高一的时候,老师不止一次跟我说这些,可我还是不太中用,胡思乱想的毛病可谓‘病情每况愈下’,如今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自卑的人会一天比一天自卑,正如我也想做个好孩子,却从不曾成为目光汇聚的地方——现在想想这些念头都是极度可笑的,我觉得我是有自己的主意和坚持的,可常常更在意别人对我的态度。也许人性的矛盾就体现在两种极端的思绪或品质集于一身互相冲突吧?可这种冲突也是一种融合,(虽然我还不知道是怎么融合的,可我至少了解到),自己身上这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特质,一直在我身上存在着,此消彼长,仿佛非此即彼地互相折磨和倾轧,但竟然在动荡、消解与重构中长期共存(或许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天然的相悖,倒是那些不极端的人身上存在的相反的两方面品质都能在现实中施展得相对充分些,不因一方的过分而挤压另一方存在的空间以及削弱另一方发展的力量)。对一些事情刻意为之,本质上都是一种自轻,既然我一直不是心境开阔心性恬淡的人(这甚至让我一度无法爱上陶渊明),故意为之的事情早已太多,那就别再故作达观了,太累。
故作骄傲,故作放达,说到底都是在经营些虚假的东西,可我们往往对虚假的东西有着特殊的青睐乃至偏执。世上有几个人是真的骄傲或放达或者其它的?虚构是人的天性,无法避免,而年轻如我一般的人,往往身上虚构的成分更多。正如动笔写东西,无论是剧本、小说还是诗歌,都有大量的虚构,甚至日记,当你下笔的那一刻,笔下的东西和真实的东西总会有不一样的地方。虚构往往来源于回忆,回忆已是过去,经过时间的打磨和过滤,总会有些地方变了色彩变了样子,有人想通过回忆留住过去,殊不知回忆的次越多数,脑海里存留的东西就越不真实。经过回忆,人开始懊悔,开始试图改变,便会故意把自己扮成具有某种品质的人,可是往往适得其反,越努力改变,结果越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但即便了解到改变的本质不过是自欺,却也无法让自己停止。无妨。在无法返璞归真的年代,既然摆脱不掉,也就只好尽情地虚构——人生即如此,不断地虚构自我,虚构周围的世界,直到这份虚构自己再也无法容忍,便进入下一轮虚构。
故作骄傲,故作放达,说到底都是在经营些虚假的东西,可我们往往对虚假的东西有着特殊的青睐乃至偏执。世上有几个人是真的骄傲或放达或者其它的?虚构是人的天性,无法避免,而年轻如我一般的人,往往身上虚构的成分更多。正如动笔写东西,无论是剧本、小说还是诗歌,都有大量的虚构,甚至日记,当你下笔的那一刻,笔下的东西和真实的东西总会有不一样的地方。虚构往往来源于回忆,回忆已是过去,经过时间的打磨和过滤,总会有些地方变了色彩变了样子,有人想通过回忆留住过去,殊不知回忆的次越多数,脑海里存留的东西就越不真实。经过回忆,人开始懊悔,开始试图改变,便会故意把自己扮成具有某种品质的人,可是往往适得其反,越努力改变,结果越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但即便了解到改变的本质不过是自欺,却也无法让自己停止。无妨。在无法返璞归真的年代,既然摆脱不掉,也就只好尽情地虚构——人生即如此,不断地虚构自我,虚构周围的世界,直到这份虚构自己再也无法容忍,便进入下一轮虚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