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秋水吧 关注:167贴子:16,652

【分享 水意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水其自身无色无味而又晶莹剔透,却得到中国传统诗人的特别青睐,可谓三千宠爱在一身。诗人临水,有色有味。水中,有他们的友情、爱情与理想,也有他们的失意、怨愁,连同那留守不住的青春年华……水让他们回望扁舟、桥头与渡口,让他们回到那美丽而又忧伤的遥远岁月。
就中国的诗而言,可以说诗有多远,水就有多远。两者相得益彰,诗起于《诗经》,最早以水作为审美对象而加以描绘的作品也可以上溯至《诗经》,如“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泾以渭浊,其。宴尔新昏,不我屑以”(《诗经•邶风•谷风》)等等,几乎成为中国诗人永远难以超越的恒定模式。《楚辞》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较之《诗经》要生动、细腻得多,如《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对后人咏水诗的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但无论如何,在中国的早期诗歌中,水并不是诗人审美的主体和描写的主要对象,在诗中只处于陪衬地位。中国古代诗史中最早一篇完整的咏水诗,当属曹操的名篇《观沧海》。诗人以博大的胸襟,壮描大海的万千气象,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怀。这是水与志第一次完美的契合。水一旦进入诗人的视野,便再也不能同诗人分离,咏水从此成为中国诗歌的主题之一。历代诗人咏水,风格不同,水亦各异。其中有清有浊有汹涌之潮,亦有如练之水。水在不同诗中,有着不同的意象,既可象征归隐之心又可喻为缠绵之恋;既可吐雄浑之气又可寄悲凉之情;既可化哲理之思,亦可表明品格之清正、高洁;既可比作时光之流逝,亦可自许为人生之无悔……
试从以下诸方面浅析“水.”意象的文化内涵:


IP属地:山东1楼2011-04-04 20:18回复
    一、     醉卧江头:寄失意于水波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治水》)圣人虽未身体力行,却为后世仕人奠定了一个基本的行为范式。仕途失意时,便想乘桴入海,弃绝尘世。这几乎成了后世文人的通病。于是在悠长而又哀婉的水边,我们可以读到无数令人黯然神伤的故事。
    “寒鸦数点绕渭水,西风落叶下长安”,如此摇落情思的季节,令人情何以堪。赴任途中的东晋诗人谢灵运面对七里濑沿江景物,无端被贬的感伤难以排遣:“石浅水潺潺,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阴”,南海边踯躅着被流放的初唐诗人张说,“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欲出世而不能的失意与沮丧溢于言表。四百年后的三塔湖水同样唤起了张孝祥的落魄之情:“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乘舟经洛水而入黄河的韦应物面对汤汤河水,觉得自己如失群之雁一般孤独失意,令人不忍卒睹:“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依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万里渡河汾”时唐朝进士苏颋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飘忽不定、身不由己的严峻命运,年过半百的迟暮感与政治上的失落感接踵而来“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时运不济的杜甫为了安慰自己落寞的情怀,每每在曲江池边以浊酒浇心中块垒:“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失意的诗人,来到水边。来到水边的诗人,倍感失意……


    IP属地:山东2楼2011-04-04 20:18
    回复
      2025-05-24 19:44:14
      广告
      二、     扁舟他乡:睹水而见漂泊
      泛舟水上,朝行暮止。见惯旅雁孤云、枫叶芦根;听尽边城暮角、夹岸猿啼。异乡风物萧索如此,羁旅之人不由回肠荡气。飘泊之感恰如这泛舟之水,凄苦无依,无尽无休……
      诗仙李白离蜀出游,渡荆门而入楚地,目睹壮观奇妙的江景,却突然感受到飘泊异地的尴尬:“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他乡流浪,一切闲情逸志到头来总被雨打风吹去,唐朝柳淡的《江行》便是如此凄苦行状:“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无论风雨,无论寒暑,旅人都要日夜兼程不断前行,正如唐代诗人张祜所描述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相对漂流而言,停泊是暂时的安歇。以后的漫漫长途,更让人夜不能寐。唐代宋之问晚泊湘江时,内心的孤独无奈较白日更难以自抑,“五岭栖惶客,三湘憔悴颜。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唯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孟浩然在求仕无门、长安落第后夜宿建德江,秋瑟日暮的时节无端引起他满怀愁绪“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苏州枫桥江畔,夜泊的大唐诗人张继倍感飘泊的凄凉,吟出了传诵千古的绝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何逊在富阳江畔感慨飘泊:“客心愁日暮,徒倚空望归。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李白在长江岸边哀怨流浪:“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明月向谁明。”羁旅他乡的文人骚客在船头、渡口,因感伤身世或思忆故乡而黯然消魂,将飘泊的孤寂谱成千种姿态。


      IP属地:山东3楼2011-04-04 20:18
      回复
        三、     愁怨恰如春水,更行更远还生
        “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尽时。”以流水来摹写哀愁,构成咏水诗中一种奇妙境界,每每给人生添加无限惆怅。浓浓的离愁在诗中体现了流水的多种形态,或急或缓或短或长。“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己,江上望归舟。”(孟浩然)从江西到江东,望不到流水的尽头。从初春到暮秋,等不到季节的结束。这悠长、浩大的流水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IP属地:山东4楼2011-04-04 20:18
        回复
          五、     人行千里: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水不思其故,不恋其源,只知一去向前。而行人却不能如此超脱,伫舟回望,水天茫茫,不禁击舷暗问:归期是何期?
          杜甫在夔洲望着波涛翻滚的长江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登高望远以慰归思,是远游者的另一种情怀。“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李益)“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洲是故乡。”(刘皂)狐死首丘,叶落归根。放舟水上,游子一步三回头。千里流水映相思。故乡是游子望过流水之后一生为之低首的地方。
          六、孤帆远影:秋水共长天一色
          阳关唱遍,酒尽席残,正留恋处,兰舟催发。“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的人在岸边,看朋友慢慢远去,消失在那水天一色的天边:“吴钩结客佩秋霜,临别燕郊各尽觞。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姚鼐痴望着淮水的尽头,期盼着朋友的归来。“孤舟从此去,客思一何长。直望清波里,唯余落日光。”诗人储光羲依然伫立江边,伴着他的是无际的空旷、孤寂以及无限相思。为了排遣别后愁怀,诗人许浑借酒麻木自己:“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多情的诗人因为送别朋友而暗自怅惘,但在朋友为他饯行时却倍感欣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扬舟东渡的季节,挥手相送的岸边,滋生着多少依依惜别的故事。诗人以感人肺腑的诗篇饯别朋友,偶尔也饯别自身,只为那厚笃无边的友情。


          IP属地:山东6楼2011-04-04 20:19
          回复
            八、归隐青溪 闲适恬淡
            诗人钟情于流水的自然、清淡、幽静,因为它与内心的闲适淡泊异质而同构。每每临溪垂钓天人合一之际,便有归隐之意。“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的王维彼时的心境恰如此时青溪的恬淡素雅,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IP属地:山东8楼2011-04-04 20:20
            回复
              面对自由奔泻、悠闲自得的白云泉水,白居易艳羡不已,不由产生辞官归隐、独善其身的出世之想:“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IP属地:山东9楼2011-04-04 20:20
              回复
                停舟水深波平处,垂钓绿蒲围绕中。诗人全身心地浸沉到水中,清明透澈,一尘不染。
                水流千古,诗吟万年。有水,便有诗人畔临,便有临水之叹。


                IP属地:山东10楼2011-04-04 20:20
                回复
                  2025-05-24 19:38:14
                  广告
                  咏井水的佳句还有“碾为玉色尘,远汲芦底井。”(宋·梅尧臣《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莆中苦茶出土产,乡味自汲井水煎。”(元·洪希文《煮土茶歌》)“下山汲井得甘冷。”(宋·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等。井水是浅层地下水,易污,易腐。
                       宋人唐庚《斗茶记》云:“茶不问团夸,要之贵新;水不江井,要之贵活。”如何活?陆羽的经验是“井水,取汲多者”,“汲多则水活”。雪水、雨水,古人誉为“天泉”,宜于煮茶。分析表明,雨水雪水是软水,硬度一般在0.1毫克当量/升左右,含盐量不超过50毫克/升,较纯洁。咏雪水佳句有“融雪煎香茗”(唐·白居易《晚起》)“细写茶经煮香雪”(宋·辛弃疾六么词令)“试将梁苑雪,煎动建溪春”(宋·李虚已《建茶呈学士》)“夜扫寒英煮绿尘”(元·谢宗可《雪煎茶》)等。
                       茶人如此重视水质,“真水”又不是随处可汲,于是一门特殊服务行业--运水业应运而生。此业始于明代,明人李日华书有“运泉约”,说明双方买卖宜茶泉水的交易情况,并以此为凭。这是专为饮茶者服务的行业。这一古老行业在大陆今不复存,但在台湾至今还有操此业者,多是茶艺馆购买,5加仑一桶的泉水时价50-70元(台币)。运泉人一要会找泉,二要会品水。他们的经验是远离人烟、水温冬暖夏凉、甘而不寒的泉水最佳,用这样的泉水烹茶,茶味发挥好,茶水口感好,不咬舌(涩感)。同一口泉,秋季最佳。而且据说全年以端午节11时45分到12时15分取的“午时水”最佳,可经年不坏,卖价亦高平时一倍。这一说法不大可信,或许为了渲染行业神秘色彩并哄抬水价故如此说。与之相类似的说法是端午节“百草皆可入药”。这不科学,但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其中有“道”。
                  


                  IP属地:山东12楼2011-04-04 20:23
                  回复

                    听着音乐看撒
                    


                    IP属地:山东13楼2011-04-04 20:26
                    回复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IP属地:山东14楼2011-04-04 20:42
                      回复
                        水知道


                        15楼2011-04-05 09:59
                        回复
                          回复:15楼
                          虾米哈


                          IP属地:山东16楼2011-04-05 10:04
                          回复
                            有本神奇的书叫做≪水知道答案≫

                            姐姐可以看看里面的理论哦


                            17楼2011-04-05 11:38
                            回复
                              2025-05-24 19:32:14
                              广告
                              回复:17楼
                              水知道答案,不错


                              18楼2011-04-05 1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