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疗吧 关注:50贴子:127
  • 1回复贴,共1

老年氧疗护理应用

收藏回复

  • 218.18.36.*
 近年来,随着全球步入人口老龄化,老年疾病的防治研究倍受社会关注,而老年人的患病率为100%。临床观察表明,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生理功能衰退,患病后其缺氧症状较为常见,尤其是呼吸、心、脑血管系统的病人。而老年人常常是多个器官患病,并呈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而氧疗可以有效地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提高运动能力和耐受性,以及减少住院时间等,但若应用不当,则可引起副反应。现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氧疗方法

  供氧源有:中心供氧,压缩氧气瓶,液态氧,制氧机,可根据病情和诊断选择输氧方法。

  1.鼻导管或鼻塞法最常用,简便,经济安全,不影响咳嗽,进食和说话,但FiO2(吸入人体的气体氧含量)随通气量增大而降低,呼气时氧气被浪费30%~70%,易堵塞,对局部有刺激。

  2.普通面罩法FiO2可达40%~70%,湿化好,但耗氧量大(氧流量5~6L/min),适用于重度缺氧而无CO2潴留者,影响咳嗽,进食,睡眠体位更换时易脱落。

  3.附贮袋的面罩法耗氧量少,能以低流量氧供应FiO2。Venturi面罩可控制FiO2在25%~50%,面罩内氧浓度稳定,耗氧量少,基本上无重复呼吸,适于II型呼吸衰竭患者。

  4.经皮气管给氧法行环甲膜穿刺经皮插入,入径1~2mm高强度导管。氧可送达隆突气管内,疗效高,舒适,耗氧量少,氧流量低至0.5L/min仍可达充分氧含量。但易发生干燥分泌物阻塞导管末端,需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每天2~3次,偶有皮下气肿、皮肤及肺部感染及出血。适用于常规氧疗不能达到充分氧合,对其它氧疗手段依从性差,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不能耐受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者。

  5.贮氧导管法是鼻导管与贮氧容器结合的产物,可减少用氧量30%~50%。按需脉冲阀仅在吸气相开始时输送氧气,通过鼻导管由自主呼吸触发,在患者呼气时不给氧,不妨碍呼气舒适,大多数节约氧用量50%~60%;还有一种Oxymatic型节氧装置可在吸气的极早期输送高速脉冲氧,节约量可达86%。贮氧导管简便,实用,价廉,应用范围广,更适合我国国情。

  6.正压通气法当单纯给氧不能缓解老年患者的低氧血症时,可用正压给氧治疗,以尽快提高患者的组织缺氧。正压给氧分为无创正压通气(如常频或高频正压通气及高压氧治疗)和有创通气即机械通气。相对于有创通气,无创通气无人工气道合并症,易于撤机,病人能正常吞咽、进食、说话、咳嗽,保留了上呼吸道生理温湿化和免疫功能,兼可持续及间断使用。但应用无创通气对气道引流无直接帮助,并且其通气辅助水平不及有创通气,不能保证较高的吸氧浓度,因而有时不能保证通气效果,对于严重低氧的病人不适用。

  氧疗的作用

  1.改善老年患者的神经精神状态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因而出现慢性缺氧,表现为头痛,心悸,胸闷,烦躁,抑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智力下降,睡眠紊乱等一系列神经精神异常,其轻重与缺氧程度有关。单纯氧疗可以改善患者大脑的缺氧状态,进而减轻老年人的神经精神症状。

  2.提高生活质量有研究证明,氧疗不仅可以减轻老年人静息状态下的呼吸困难,还可以改善活动后气短,增加日间活动范围,提高运动耐力;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给氧(1.2~1.8L/min),可提高PaO2,改善心肌氧合,有助于减轻心肌缺氧性损伤;对减轻胸痛、焦虑、恐惧等也有积极作用,兼有治疗和心理护理双重效果。有关研究显示:氧疗后的老年患者合并呼吸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充血性心衰、睡眠紊乱的发生率低,症状好转快,住院天数、次数减少,心理和精神也得到改善,因此提高了生活质量。

  3.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率据报道,氧疗能降低老年患者的死亡率。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报告了3个中心87例COPD患者LTDOT(1~3L/min)的结果,平均随访5年,结果显示:氧疗组(每天吸氧15h以上)病死率为45%,而非氧疗组为67%。王健等对58例老年患者的研究证实了:夜间氧疗能纠正多数COPD患者的夜间低氧血症,对疗效不良者加用无创持续正压通气可获满意效果。陈献言等对47例重叠综合症患者氧疗的研究显示:老年患者长期吸氧加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比单纯氧疗后2年死亡率低;赵兰云等发现术后低氧血症已构成与麻醉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和死亡因素,而通过氧疗可以保持大多数患者SpO2≥95%,效果显著。



1楼2006-06-02 09:37回复
    • 218.18.37.*
     慢性呼吸衰竭(简称慢性呼衰)常由支气管—肺部疾病引起,多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病死率较高,氧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现将多年来对慢性呼衰病人氧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1 氧疗浓度不当

      慢性呼衰多属Ⅱ型,既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潴留,此时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刺激已不敏感,主要依靠缺氧来维持其兴奋性。因此,应采用限制性给氧,通常采用低流量持续鼻导管(或鼻塞)吸氧,氧浓度24%~28%,氧流量1 L/min~2 L/min。若氧疗浓度及吸氧方式不当常导致氧疗失败。


      1.1 高浓度间断吸氧 常由于病人或其家属不了解慢性呼衰氧疗知识,致病人自感喘憋加重时自行调节氧气装置而吸入高浓度氧,而症状缓解则完全停用。此法非但不能阻止二氧化碳潴留,且可加重缺氧。病人吸氧时缺氧症状暂时改善,通气被抑制而使PaCO2升高,中断吸氧后肺泡通气量以及PACO2恢复到吸氧前的水平,而PAO2低于吸氧前的数值,促使低氧症加剧。


      1.2 高浓度持续吸氧 由于基层医院条件差及医护人员经验不足,有时将慢性呼衰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安排在同一病室,采用同一输氧管道,给予高流量、高浓度持续吸氧;或者由于病人及家属自行调节氧流量所致。这种氧疗方法虽能暂时提高PaO2,但继之病人呼吸中枢兴奋性下降,呼吸抑制,使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甚至出现或加重肺性脑病。

      2 吸入氧气温度过低


      慢性呼衰病人多以慢性阻塞性肺病为基础,常在冬季等气侯寒冷时发生或加重,且存在严重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氧疗时如将氧气直接吸入或仅通过蒸馏水,使吸入的氧气过冷及过于干燥,将刺激气道,使之收缩和痉挛,同时使痰液更加粘稠,气道阻塞更加严重,加剧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所以慢性呼衰病人氧疗时要注意吸入氧气的加温与湿化,也可将75%~95%酒精注入湿化瓶内以减低肺内泡沫的表面张力,有利于气体交换。

      3 忽略影响氧疗效果的其它因素


      3.1 气道阻塞 慢性呼吸衰竭时多有支气管痉挛,病人痰多粘稠难以咳出,形成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造成呼吸衰竭。而在治疗时往往只注重氧疗本身,而忽略了保持气道的通畅,从而影响了氧疗效果。若不注意呼吸道的湿化与吸痰、体位引流等,通过氧疗虽可暂时提高PaO2,但二氧化碳潴留更加严重,达不到有效的氧疗效果,使呼衰加重。应用高频通气吸氧可迅速提高PaO2,但如不注意使用呼吸兴奋剂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使PaCO2急剧升高。大剂量利尿剂应用亦可使痰液粘稠,气道阻力增加,故用药过程中应给予雾化等。


      3.2 血液酸碱度 慢性呼衰病人常存在酸碱失衡,而酸中毒更为常见。酸中毒可能继发于通气不足、二氧化碳潴留,亦可能是组织缺氧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而临床治疗时往往急于补充碱剂,迅速纠正血液pH值,但结果使组织缺氧更趋严重。因为随着pH值的纠正,酸中毒对呼吸中枢的刺激缓解,加剧了二氧化碳潴留。另外,pH值的上升使氧离曲线左移,组织摄氧减少。一般认为,只有pH值<7.2时才应予以纠正。


      3.3 心脏功能 由于呼吸衰竭表现突出而严重,致使治疗时侧重于呼吸衰竭,而忽略了心脏功能。心脏功能衰减时将不能很好地将氧合后的血液运送到组织中去,因此即使有较高的PaO2,组织缺氧仍难以解决。欲取得良好的氧疗效果,在治疗基础病因和呼吸衰竭的同时,必须努力改善心脏功能,包括限盐、利尿、扩血管、慎用强心剂以及良好的有关护理措施。我们应用多巴酚丁胺治疗肺心病并顽固性心力衰竭取得了良好效果,总有效率达86.4%,同时合并呼吸衰竭者PaO2明显提高,PaCO2显著下降。


      3.4 贫血 慢性阻塞性肺病可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但亦有部分病人伴有贫血,使携氧能力下降,因而组织摄氧量减少。因此慢性呼衰合并贫血时应及时纠正贫血,否则不能获得满意的氧疗效果。


      3.5 高粘血症 慢性呼衰常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粘度增加,使微循环血液淤滞,影响了肺与组织部位的血气交换,通气/血流比值增加,因此造成肺部氧合与组织供氧减少。近年来,我们采用川芎嗪、肝素、蝮蛇抗栓酶及放血疗法综合治疗高粘血症,取得了良好效果。


      3.6 低渗血症 合并低渗血症时病人饮食减少,常存在低血钾、低血氯和碱中毒、血浆渗透压下降、红细胞可塑性降低,因而肺与组织部位的血气交换下降,降低了氧疗效果。临床上应重视低渗血症的治疗,及时补充电解质,以提高氧疗效果。


    4楼2006-07-12 01: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