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过汪宛夫先生的《建德市市政府应该东迁乌驻市》,颇有感动。汪先生作为建德在外从事公职工作的知名作家,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号构思。在此予以参考。
个人认为汪先生在该篇幅中的构思建议还是很中肯的,也是和《建德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吻合的。在《建德市市政府应该东迁乌驻市》中,汪先生提到:市府东迁乌驻市,将市区规划连到严州古城,最后形成一个从新安江水电厂一直到梅城严东关的带状城市,以应对《杭州市:关于将建德打造成“杭州西部的交通旅游集散中心”》和与杭黄高铁“建德东站”的衔接,新城和古城的互动,增加历史文脉,不至于建德的文化断层。
但是在汪先生的《建德市市政府应该东迁乌驻市》文中,还是有不妥之处的。我们建德市是五六十年代由当年的建德县、寿昌县和县级新安江区三个县级单位合并而来,市域面积较大,从“姚村--李家”或者从“下包--大慈岩”都有一百五六十里路。所以市府东迁必定将引起西南部寿昌区块的“真空区”,增大寿昌、大同区块市民出行成本。
个人认为,就目前建德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还是很给力的,但是发展力度还是非常不够的,确实如汪先生所言“螺丝壳里做道场”。以前在论坛和百度建德吧里本人也多次呼吁建德市市政府东迁。东迁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建德再迷恋于新安江城,是没有出路的,最后的结果是--市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太小,逃不过被周边县市瓜分的厄运。
建德,从三国黄武年间立县,是千百年来浙江唯一一个没有改变县级名称的城市,1800年前的三国叫建德,现在我们还是建德,在整个中国的行政区划中也是一个奇迹。本人庆幸,1992年的撤县设市没有改成“新安江市”。
终上所述,本人认为:
1.建德市市政府东迁是正确的,可以迁到下涯、杨村桥一带,个人认为下涯埠靠江的那一带是最好的选择。不能太远,以至于与新安江的脱节。
2.市府东迁必须保证新安江还是城区的底线上,以获得更多市民的支持。个人认为:市委市政府东迁下涯埠,建立新的建德市行政中心,市人大和市政协留守新安路1号。
很多大城市都是这么做的,如青岛。
3.市府东迁,不能增加寿昌、大同区块市民的失落感。可以把寿昌升格为副县级管理区,市各局都在寿昌设立分局,以方便服务西南市民。或者把寿昌、大同、大慈岩等西南乡镇委托省级建德经济开发区管理,以更大手笔的建设建德开发区。
国内很多地方都这样做的。如苍南龙港镇,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威海荣成市石岛管理区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
4.修改现有的建德市乡镇街道行政区划:
将桥南与更楼合并为白沙街道街道办驻黄泥墩或湖涔畈的国道边上,更楼街道发展沿着国道建设。
新安江街道剩余地区和洋溪街道洋安新城合并成新的新安江街道。
洋溪街道剩余地区和莲花镇合并新的洋溪街道。
下涯镇改成下涯街道办。
杨村桥镇改成杨村桥街道办。
梅城镇改成梅城街道办。
马目、五马洲、南峰合并成建德高新技术开发区。
寿昌管理区下辖:
万松街道、航头街道、大慈岩镇、大同镇、李家镇。
其他乡镇行政区划暂时不变。
5.毛主席说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随着市府东迁、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分署办公、寿昌升格,城市化必将如虎添翼,那么如何吸引这么多人口进城落户呢?参考龙港,从80年代的5个小渔村到现在人口达到40万的方针政策。以进一步夯实“大县大城”(个人根据云和以及开化的“小县大城”而提出,丽水市云和县全县人口12万,其中县城人口6万多,是中国木制玩具之乡)的基础。
个人认为汪先生在该篇幅中的构思建议还是很中肯的,也是和《建德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吻合的。在《建德市市政府应该东迁乌驻市》中,汪先生提到:市府东迁乌驻市,将市区规划连到严州古城,最后形成一个从新安江水电厂一直到梅城严东关的带状城市,以应对《杭州市:关于将建德打造成“杭州西部的交通旅游集散中心”》和与杭黄高铁“建德东站”的衔接,新城和古城的互动,增加历史文脉,不至于建德的文化断层。
但是在汪先生的《建德市市政府应该东迁乌驻市》文中,还是有不妥之处的。我们建德市是五六十年代由当年的建德县、寿昌县和县级新安江区三个县级单位合并而来,市域面积较大,从“姚村--李家”或者从“下包--大慈岩”都有一百五六十里路。所以市府东迁必定将引起西南部寿昌区块的“真空区”,增大寿昌、大同区块市民出行成本。
个人认为,就目前建德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还是很给力的,但是发展力度还是非常不够的,确实如汪先生所言“螺丝壳里做道场”。以前在论坛和百度建德吧里本人也多次呼吁建德市市政府东迁。东迁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建德再迷恋于新安江城,是没有出路的,最后的结果是--市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太小,逃不过被周边县市瓜分的厄运。
建德,从三国黄武年间立县,是千百年来浙江唯一一个没有改变县级名称的城市,1800年前的三国叫建德,现在我们还是建德,在整个中国的行政区划中也是一个奇迹。本人庆幸,1992年的撤县设市没有改成“新安江市”。
终上所述,本人认为:
1.建德市市政府东迁是正确的,可以迁到下涯、杨村桥一带,个人认为下涯埠靠江的那一带是最好的选择。不能太远,以至于与新安江的脱节。
2.市府东迁必须保证新安江还是城区的底线上,以获得更多市民的支持。个人认为:市委市政府东迁下涯埠,建立新的建德市行政中心,市人大和市政协留守新安路1号。
很多大城市都是这么做的,如青岛。
3.市府东迁,不能增加寿昌、大同区块市民的失落感。可以把寿昌升格为副县级管理区,市各局都在寿昌设立分局,以方便服务西南市民。或者把寿昌、大同、大慈岩等西南乡镇委托省级建德经济开发区管理,以更大手笔的建设建德开发区。
国内很多地方都这样做的。如苍南龙港镇,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威海荣成市石岛管理区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
4.修改现有的建德市乡镇街道行政区划:
将桥南与更楼合并为白沙街道街道办驻黄泥墩或湖涔畈的国道边上,更楼街道发展沿着国道建设。
新安江街道剩余地区和洋溪街道洋安新城合并成新的新安江街道。
洋溪街道剩余地区和莲花镇合并新的洋溪街道。
下涯镇改成下涯街道办。
杨村桥镇改成杨村桥街道办。
梅城镇改成梅城街道办。
马目、五马洲、南峰合并成建德高新技术开发区。
寿昌管理区下辖:
万松街道、航头街道、大慈岩镇、大同镇、李家镇。
其他乡镇行政区划暂时不变。
5.毛主席说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随着市府东迁、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分署办公、寿昌升格,城市化必将如虎添翼,那么如何吸引这么多人口进城落户呢?参考龙港,从80年代的5个小渔村到现在人口达到40万的方针政策。以进一步夯实“大县大城”(个人根据云和以及开化的“小县大城”而提出,丽水市云和县全县人口12万,其中县城人口6万多,是中国木制玩具之乡)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