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凭栏论世
作者: 荷塘风月 发表时间 2010-12-14 22:48:00 人气:78
编辑按:
2008年3月25日下午,教育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音乐和艺术的课程标准里面,本来就列入了京剧的教学要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是本来就有的教学要求,是本来就在进行当中的教学工作。
我认为,这是“独尊京剧、罢黜百戏”的做派,是不符合现代中小学基础教育目的错误,是当前基础教育中“以人为本”的路上的退步。
京剧之外中国戏剧有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吉剧、晋剧、蒲剧、秦腔、鄂剧、陇剧、豫剧、越剧等大量的剧种。就京剧进课堂,成为教学要求,实在难以理解京剧横扫百戏的巨大威力何在?京剧无非也就在北方的三大城市:北京、上海和天津有一定数量的喜好民众外,这区域之外实在很拿出有力的数字说明中国应该全民总动员,从娃娃抓起,学习京剧。以一种政策性的推行手段,以地方爱好植进全国这片大土壤,姑且让它理想一点,就算不会广种薄收,那么这种打着弘扬传统文化大旗的行动的下一步该选择哪一种戏剧作推广呢?目前没有下文。如果我们的孩子今年学京剧,明年会不会要求学越剧,后年学学秦腔?都是传统文化精华,都该弘扬的。
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旗交到小孩手里,孩子会觉得沉重吗?交到我头上我都觉得沉甸甸的。如果传统文化到了非得用政策去弘扬的地步,艺术的发展规律,是靠艺术自身来寻求出路?还是靠政策要求呢?京剧的表演程式繁复复杂,无论是“唱”、“念”、“做”、“打”,还是“生”、“旦”、“净”、“末”、“丑”,其表演都非常细腻,要学习和欣赏京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样的学习精力和时间成本,无疑会让早已对学业感到沉重的中小学生们觉得雪上加霜。教育部何妨这样试行一下,就在推行的省区先从机关,企业,学校教职工先学起,从这些大人做起,学习京剧,看看效果如何再推及孩子。如果大人都坚持培养不出这份爱好,就不要为难我们的孩子。这高雅的艺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也不会有很好的理解,既然如此,就不要给孩子搞这一套亮丽的装饰教育了。
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明确地说,“孩子能否喜欢京剧的关键是教师。”在政府部门方面,教育部将于3月份组织音乐教师培训工作。北京市教委美体处副处长王军说,短期培训不敢奢望教师京剧唱功如何,每个教师都能开口唱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对京剧一窍不通。明知道关键在于老师,在老师对京剧这块田业务不熟悉的情况下,甚至是对这块田身在何方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把孩子们赶到京剧这块田里玩玩泥巴,都用传统文化这一粘度极高的稀泥搽搽身子,大概也算是对京剧的发展交了差。孩子愿不愿意不重要,孩子嘛,要听安排才是好学生;何况,孩子也没有选择教育的条件呀!
京剧学习耗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京剧课程势必削减其它音乐内容以获得教学时间,那音乐课的总体音乐意义怎么体现?15出剧目,9出样版戏,这是根据小学生的爱好来定的吗?小学音乐课的内容是谁在说了算?“样板戏”大都是当时的政策宣传的产物,样板戏根本代表不了京剧的精髓又怎能对京剧发展带来好处呢?放开来看,这样的教育无法让人不感到被政治化了。在教育的领域里,我们要什么样的教育,是要适合孩子的教育,还是要大人认为合适的教化?
绕开这些重大教育问题不再深谈,说个小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要求,基础教育就有了这样的目的:多出京剧人才,早出京剧人才,快出京剧人才。现代教育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到底是培养“人才”还是“人”?“人才”,具体的人才总是具有一定的专门性和专业性,因此很难说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教育以人为本,就必须把学生当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看,把学生当有其兴趣的主体看。这些,正是中国基础教育最为所缺,最为所需的。京剧以要求性的推广方式进基础教育的课堂暴露目前教育改革中“以人为本”的路上,我们在退步。
这样的教学要求之下,中国戏剧难保不会变成只有京剧这一条腿的瘸子。孩子,这样的京剧已经成了只有一条腿的瘸子,我支持你离他远一点。你的爱好,你说了算。
转载自《且听风吟》网站
作者: 荷塘风月 发表时间 2010-12-14 22:48:00 人气:78
编辑按:
2008年3月25日下午,教育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音乐和艺术的课程标准里面,本来就列入了京剧的教学要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是本来就有的教学要求,是本来就在进行当中的教学工作。
我认为,这是“独尊京剧、罢黜百戏”的做派,是不符合现代中小学基础教育目的错误,是当前基础教育中“以人为本”的路上的退步。
京剧之外中国戏剧有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吉剧、晋剧、蒲剧、秦腔、鄂剧、陇剧、豫剧、越剧等大量的剧种。就京剧进课堂,成为教学要求,实在难以理解京剧横扫百戏的巨大威力何在?京剧无非也就在北方的三大城市:北京、上海和天津有一定数量的喜好民众外,这区域之外实在很拿出有力的数字说明中国应该全民总动员,从娃娃抓起,学习京剧。以一种政策性的推行手段,以地方爱好植进全国这片大土壤,姑且让它理想一点,就算不会广种薄收,那么这种打着弘扬传统文化大旗的行动的下一步该选择哪一种戏剧作推广呢?目前没有下文。如果我们的孩子今年学京剧,明年会不会要求学越剧,后年学学秦腔?都是传统文化精华,都该弘扬的。
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旗交到小孩手里,孩子会觉得沉重吗?交到我头上我都觉得沉甸甸的。如果传统文化到了非得用政策去弘扬的地步,艺术的发展规律,是靠艺术自身来寻求出路?还是靠政策要求呢?京剧的表演程式繁复复杂,无论是“唱”、“念”、“做”、“打”,还是“生”、“旦”、“净”、“末”、“丑”,其表演都非常细腻,要学习和欣赏京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样的学习精力和时间成本,无疑会让早已对学业感到沉重的中小学生们觉得雪上加霜。教育部何妨这样试行一下,就在推行的省区先从机关,企业,学校教职工先学起,从这些大人做起,学习京剧,看看效果如何再推及孩子。如果大人都坚持培养不出这份爱好,就不要为难我们的孩子。这高雅的艺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也不会有很好的理解,既然如此,就不要给孩子搞这一套亮丽的装饰教育了。
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明确地说,“孩子能否喜欢京剧的关键是教师。”在政府部门方面,教育部将于3月份组织音乐教师培训工作。北京市教委美体处副处长王军说,短期培训不敢奢望教师京剧唱功如何,每个教师都能开口唱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对京剧一窍不通。明知道关键在于老师,在老师对京剧这块田业务不熟悉的情况下,甚至是对这块田身在何方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把孩子们赶到京剧这块田里玩玩泥巴,都用传统文化这一粘度极高的稀泥搽搽身子,大概也算是对京剧的发展交了差。孩子愿不愿意不重要,孩子嘛,要听安排才是好学生;何况,孩子也没有选择教育的条件呀!
京剧学习耗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京剧课程势必削减其它音乐内容以获得教学时间,那音乐课的总体音乐意义怎么体现?15出剧目,9出样版戏,这是根据小学生的爱好来定的吗?小学音乐课的内容是谁在说了算?“样板戏”大都是当时的政策宣传的产物,样板戏根本代表不了京剧的精髓又怎能对京剧发展带来好处呢?放开来看,这样的教育无法让人不感到被政治化了。在教育的领域里,我们要什么样的教育,是要适合孩子的教育,还是要大人认为合适的教化?
绕开这些重大教育问题不再深谈,说个小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要求,基础教育就有了这样的目的:多出京剧人才,早出京剧人才,快出京剧人才。现代教育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到底是培养“人才”还是“人”?“人才”,具体的人才总是具有一定的专门性和专业性,因此很难说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教育以人为本,就必须把学生当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看,把学生当有其兴趣的主体看。这些,正是中国基础教育最为所缺,最为所需的。京剧以要求性的推广方式进基础教育的课堂暴露目前教育改革中“以人为本”的路上,我们在退步。
这样的教学要求之下,中国戏剧难保不会变成只有京剧这一条腿的瘸子。孩子,这样的京剧已经成了只有一条腿的瘸子,我支持你离他远一点。你的爱好,你说了算。
转载自《且听风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