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盛顿邮报》5月5日报道,第一次全美成长失调方面的调查表明,大约有30万美国儿童被诊断患有自闭症,表现为语言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失调等方面,其中男孩子患自闭症的比例是女孩的4倍,具有较高收入的白人家庭患有自闭症的小孩比普通家庭多。不过,报告表明,这也许是因为收入高的父母更容易带孩子就医的缘故。
与之相同,中国医院里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来看自闭症的孩子。就此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刘华清先生。
记者:患了自闭症的孩子都有哪些典型表现呢?
刘华清:不与人交往,孤独,没有社会交往能力,没有目光交流,语言发展缓慢,智力水平下降,有刻板的言语、刻板的动作,比如喜欢固定的玩具、喜欢看广告片。分不清人称代词“你”、“我”、“他”。
记者:造成孩子患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刘华清:既有遗传的因素,也有环境的污染,还有后天的教育与养育因素的影响。如果孩子1岁以内母亲没有给予适当的关照,缺少语言交流,孩子就容易患自闭症,比如高收入的家庭忙着挣钱,母亲疏于与孩子交流,孩子哭了没人抱,饿了没人理。在中国,育儿知识在传统上是口口相传的,社会上没有教如何做妈妈的课程,而现代社会又有许多育儿问题是年轻的妈妈们无法独自解决的。
记者:为什么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呢?
刘华清: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现在的家长掌握的育儿知识比以前的家长多,他们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后,有治疗的意识。而以前都被当作调皮捣蛋,进行思想教育。
其次,家长的性格与教育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家长是粗暴型的,不能理解孩子的需要,打击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只好求诸自身,那么,他就会逐渐把心灵的闸门向外界关闭。而孩子一旦在自我的内心世界和个人世界中找到了寄托和发泄的渠道,就更不会有跟外界打交道的欲望了。
第三,现在网络上的虚拟空间为有自闭倾向的孩子提供了发泄的渠道。他们可以通过聊天、社区活动、打游戏等虚拟世界的活动来满足交友、自尊、发泄等基本的心理需要。久之,加剧了在现实中的孤独感。
记者:那么家长们该怎么办呢?
刘华清:学习如何做一个懂得孩子心理需要的父母。3岁前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孩子在一起。对于繁忙的上班族来说,每周至少要抽出半天跟孩子在一起,把自己交给孩子。1岁以内,母亲每天晚上要陪孩子睡觉,不能交给保姆和爷爷奶奶,也不要频繁换保姆、换居住的地方。
6岁之前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父母不要以为孩子长大了想不起3岁以前的事情而疏于照顾孩子的情绪。对于30岁的人来说,可能都还记得父母那一代人普遍都有这样的育儿经验,就是孩子大了不能打了,再打就有记性了,其实,孩子在1岁之内就该受到正确的对待。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3岁前所受到的待遇,在其成年后会显现出来,自闭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那么,请年轻的父母们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吧,而且越早越好。但关心不等于溺爱,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才是最好的示爱方式。
与之相同,中国医院里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来看自闭症的孩子。就此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刘华清先生。
记者:患了自闭症的孩子都有哪些典型表现呢?
刘华清:不与人交往,孤独,没有社会交往能力,没有目光交流,语言发展缓慢,智力水平下降,有刻板的言语、刻板的动作,比如喜欢固定的玩具、喜欢看广告片。分不清人称代词“你”、“我”、“他”。
记者:造成孩子患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刘华清:既有遗传的因素,也有环境的污染,还有后天的教育与养育因素的影响。如果孩子1岁以内母亲没有给予适当的关照,缺少语言交流,孩子就容易患自闭症,比如高收入的家庭忙着挣钱,母亲疏于与孩子交流,孩子哭了没人抱,饿了没人理。在中国,育儿知识在传统上是口口相传的,社会上没有教如何做妈妈的课程,而现代社会又有许多育儿问题是年轻的妈妈们无法独自解决的。
记者:为什么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呢?
刘华清: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现在的家长掌握的育儿知识比以前的家长多,他们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后,有治疗的意识。而以前都被当作调皮捣蛋,进行思想教育。
其次,家长的性格与教育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家长是粗暴型的,不能理解孩子的需要,打击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只好求诸自身,那么,他就会逐渐把心灵的闸门向外界关闭。而孩子一旦在自我的内心世界和个人世界中找到了寄托和发泄的渠道,就更不会有跟外界打交道的欲望了。
第三,现在网络上的虚拟空间为有自闭倾向的孩子提供了发泄的渠道。他们可以通过聊天、社区活动、打游戏等虚拟世界的活动来满足交友、自尊、发泄等基本的心理需要。久之,加剧了在现实中的孤独感。
记者:那么家长们该怎么办呢?
刘华清:学习如何做一个懂得孩子心理需要的父母。3岁前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孩子在一起。对于繁忙的上班族来说,每周至少要抽出半天跟孩子在一起,把自己交给孩子。1岁以内,母亲每天晚上要陪孩子睡觉,不能交给保姆和爷爷奶奶,也不要频繁换保姆、换居住的地方。
6岁之前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父母不要以为孩子长大了想不起3岁以前的事情而疏于照顾孩子的情绪。对于30岁的人来说,可能都还记得父母那一代人普遍都有这样的育儿经验,就是孩子大了不能打了,再打就有记性了,其实,孩子在1岁之内就该受到正确的对待。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3岁前所受到的待遇,在其成年后会显现出来,自闭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那么,请年轻的父母们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吧,而且越早越好。但关心不等于溺爱,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才是最好的示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