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园吧 关注:16贴子:1,222
  • 3回复贴,共1

柳如是别传----缘起(陈寅恪)

收藏回复

  • 58.66.235.*
关于靖难事件的文章,因为那个网站不知什么回事,老连不上,所以只能等等了

前两周去了陈寅恪先生在中山大学的故居,陈先生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可惜吾生亦晚,不能亲耳听听他的教诲。
这一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很喜欢,先生的词作和诗评,和王国维先生并为双壁,以后大概不会再有这样的国学大师了。


1楼2006-05-28 23:33回复
    • 58.66.235.*
    ○咏红豆(并序)
      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
    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始克属草。适发旧箧,此
    豆尚存,遂赋一诗咏之,并以略见笺释之旨趣及所论之范围云尔。
      第一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送客筵前花中酒,
    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灰刧昆明
    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题牧斋初学集并序
      余少时见牧斋初学集,深赏其“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
    夕阳天。洞房清夜秋灯里,共简庄周说剑篇。”之句。(牧斋初
    学集参陆“谢象三五十寿序”云:“君初为举子,余在长安,东
    事方殷,海内士大夫自负才略,好谭兵事者,往往集余邸中,相
    与清夜置酒,明灯促坐,扼腕奋臂,谈犁庭扫穴之举”等语,可
    以参证。同书玖拾天启元年浙江向试程录中序文及策文第伍问,
    皆论东事及兵法。按之年月节候,又与诗意合。牧斋所谓“庄周
    说剑篇”者,当是指此录而言也。)今重读此诗,感赋一律:
      “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夕阳芳草要离家,东
    海南山下巽田。”(牧斋有学集壹参东涧诗集下“病榻消寒杂咏”
    四十六首之四十四“银磅南山烦远祝,长筵朋酒为君增。”句下
    自注云—“归玄恭送春联云,居东海之滨,如南山之寿。”寅恪
    案,阮吾山葵生茶余客话壹贰“钱谦益寿联”条记兹事,谓玄恭
    此联,“无耻丧心,必蒙叟自为。”则殊未详考钱归之交谊,疑
    其所不当疑者矣。又鄙意恒轩此联,固用诗经孟子成语,但实从
    庾子山哀江南赋“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
    粟。”脱胎而来。其所注意在“秦庭”“周粟”,暗寓惋惜之深
    旨,与牧斋降清,以著书修史自解之情事最为切合。吾山拘执孟
    子诗经之典故,殊不悟其与史记列女传及哀江南赋有关也。)谁
    使英雄休入彀,(明南都倾覆,牧斋随例北迁,河东君独留金陵。
    未几牧斋南归。然则河东君之志可以推知也。)转悲遗逸得加年。
    (牧斋投笔集下后秋兴之十二云:“苦恨孤臣一死迟。”)枯兰
    衰柳终无负,莫咏柴桑拟古篇。
      右录二诗,所以见此书撰著之缘起也。
      寅恪少时家居江宁头条弄。是时海内尚称义安,而识者知其
    将变。寅恪虽年在童幼,然亦有所感触,因欲纵观所未见之书,
    以释幽尤之思。伯舅山阴兪觚斋先生明震同寓头条弄。两家衡宇
    相望,往来便近。兪先生藏书不富,而颇有精本。如四十年前有
    正书局石印戚蓼生钞八十回石头记,其原本即先生官翰林日,以
    三十金得之于京师海王村书肆者也。一日寅恪偶在外家检读藏书,
    获睹钱遵王曾所注斋诗集,大好之,遂匆匆读诵一过,然实未能
    详绎也。是后钱氏遗著尽出,虽几悉读之,然游学四方,其研治
    范围与中国文学无甚关系,故虽曾读之,亦未深有所赏会也。丁
    丑岁芦沟桥变起,随校南迁昆明,大病几死。稍愈之后,披览报
    纸广吿,见有鬻旧书者,驱车往观。鬻书主人出所藏书,实皆劣
    陋之本,无一可购者。当时主人接待殷勤,殊难酬其意,乃询之
    曰,此诸书外,尚有他物欲售否?主人踌躇良久,应曰,曩岁旅
    居常白茆港钱氏旧园,拾得园中红豆树所结子一粒,常以自随。
    今尚在囊中,顾以此豆奉赠。寅恪闻之大喜,遂付重值,藉塞其
    望。自得此豆后,至今岁忽忽二十年,虽藏置箧笥,亦若存若亡,
    不复省视。然自此遂重读钱集,不仅藉以温旧梦,寄遐思,亦欲
    自验所学之深浅也。盖牧斋博通文史,旁涉梵夹道藏,寅恪平生
    才识学问固远不逮昔贤,而研治领域,则有约略近之处。岂意匪
    独牧翁之高文雅什,多不得其解,即河东君之清词丽句,亦有瞠
    目结舌,不知所云者。始知禀鲁钝之资,挟鄙陋之学,而欲尚论
    女侠名姝文宗国士于三百年之前,(可参云间杜九高豋春尺五楼
    诗集贰下“武静先生席上赠钱牧斋宗伯”)诗云:“帐内如花真
    侠客。”及顾云美苓“河东君传”云:“宗伯大喜,谓天下风流
    


    2楼2006-05-28 23:3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 58.66.235.*
      日泛舟诗中“莫为卢家怨银汉,年年河水向东流。”之句,与最
      初出处之玉台新咏“歌词”二首之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
      儿名莫愁”,“卢家兰室桂为梁”,“头上金钗十二行”,“平
      头孥子擎履箱”,“恨不嫁与东家王”等句及第贰出处之李义山
      诗集上“代(卢家堂内)应”云:
        “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卢家白玉堂。论证与王昌报消息,
      尽知三十六鸳鸯。”有关,固不待言。其实亦与东山训和集壹牧
      翁“次韵答柳如是过访山堂赠诗”:“但似王昌消息好,履箱擎
      了便相从。”有关。尤更与牧翁未见河东君之前,即初学集壹陆
      丙舍诗集“(崇祯十三年春)间观美人手迹,戏题绝句七首。”
      其三云:
        兰室桂为梁。蚕书学采桑。几番云母纸,都惹郁金香。(原
      注云:金壶记“蚕书,秋胡妻玩蚕而作。”河中之水歌“十四采
      桑南陌头。”)
        及同书壹柒移居诗集永遇乐词“(崇祯十三年)八月十六夜
      有感”云:
        银汉红墙,浮云隔断,玉箫吹裂。白玉堂前,鸳鸯六六,谁
      与王昌说。今宵二八,清辉香雾,远忆破瓜时节。(寅恪案,牧
      斋“观美人手迹”七首之五云:“笺纸劈桃花。银钩整复斜。却
      怜波磔好,破体不成瓜。”)、原注云:“李群玉诗,瓜字初分
      碧玉年。”)剧堪怜,明镜青天,独照长门鬒发。莫愁未老,嫦
      娥孤另,相向共嗟圆阙。长叹凭兰,低吟拥髻,暗与阴蛬切。单
      楼海燕,东流河水,十二金钗敲折。何日裹,并肩携手,双双拜
      月。
        有密切关系。今之读者,若不循次披寻,得其脉络,则钱柳
      因缘之诗,必不能真尽通解矣。(寅恪检初学集壹柒移居诗集有
      “杂忆诗十首次韵”当赋成于崇祯十三年庚辰五月间。不知为何
      人而作。岂为杨汉而作耶?抑或与河东君有关耶?姑识此疑,以
      俟详考。)职是之由,此书释证钱柳之诗,止限于详考本事。至
      于通常故实,则不加注解,即或遵王之注有所未备,如无大关系,
      则亦不补充,以免繁赘。但间有为解说便利之故,不得不于通常
      出处,稍事征引,亦必力求简略。总而言之,详其所应详,略其
      所当略,斯为寅恪释证钱柳因缘诗之范围及义例也。
        复次,沈偶侩雄江丹崖尚质编辑之古今词话,“词话”类下
      云:
        沉雄曰,花信楼头风暗吹。红栏桥外雨如丝。一枝癄悴无人
      见,肯与人间绾别离。离别经春又隔年。摇青漾碧有谁怜。春来
      羞共东风语,背却桃花独自眠。此钱宗伯牧斋竹枝词也。(寅恪
      案,此二诗乃初学集壹壹桑林诗集“柳枝十首”之第壹第贰两首。
      作“竹枝词”,误。牧斋此诗乃崇祯十年丁丑初夏被逮北行途中
      所作。)宗伯以大手笔,不趋佻俭,(寅恪案,“俭”疑当作
      “险”。)而饶蕴藉,以崇诗古文之格。其永遇乐三四阕,偶一
      游戏为之。又袁朴村景辂所编松陵诗征肆沉雄小传略云:
        周勒山云,偶僧覃思著述,所辑诗余笺体,足为词学指南。
      其自着绮语,亦超迈不群。
        朴村云,偶僧从虞山钱牧斋游,诗词俱有宗法。
        寅恪案,沈氏为牧斋弟子,故古今词话中屡引牧斋之说。袁
      氏谓偶僧所著诗词受牧斋影响。诗固牧斋所擅场,词则非所措意。
      偶僧于其书中已明言之。(并可下今词话“词品”上“钱廉益曰,
      张南湖少从王西楼刻意填词”条。)若如朴村之说,沈氏之词亦
      与师门有关,则当非受之师父,而是从师母处传得衣钵耳。盖河
      东君所作诗余之传于今者,明胜于牧斋之永遇乐诸阕,即可为例
      证。不仅诗余,河东君之书法,复非牧斋所能及。傥取钱柳以方
      赵管,则牧斋殊有愧子昂欸遇僧诗词仅见选本,未敢详论。但观
      王兰泉昶国朝词综壹肆所录偶僧词二首,则周袁二氏之语,颇为
      可信。寅恪别有所注意者,即兰泉所选偶僧词,浣溪沙“棃花”
      云:
        压帽花开香雪痕。一林轻素隔重门。抛残歌舞种愁根。遥夜
      微茫凝月影,浑身清浅剩梅魂。溶溶院落共黄昏。
        又云:
        静掩棃花深院门。养成间恨费重昏。今宵又整昨宵魂。理梦
      天涯凭角枕,卸头时候覆深樽。正添香处忆温存。主
        沈氏之词有何所指,自不能确言。然细绎语意,殊与河东君
      身世人品约略符合,令人不能无疑。东出训和集壹牧翁所作“寒
      夕文宴,再叠前韵。是日我闻室落成,延河东君居之。”诗(自
      注:“涂月二日。”)结语云: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疎影蘸寒
      流。(自注:“河东君寒柳词云,约个梅魂,与伊深怜低语。”)
      若取偶僧之词与牧翁之诗综合观之,其间关锁贯通之处,大可玩
      味,恐非偶然也。至关于河东君诗余之问题,俟后论之。兹附言
      及此,不敢辞传会穿凿之讥者,欲为钱柳因缘添一公案,兼以博
      通人之一笑也。


      6楼2006-05-28 23:34
      回复
        谢谢


        来自手机贴吧禁言 |7楼2018-11-21 00: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