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3日漏签0天
徐永革吧 关注:81贴子:23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8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徐永革吧
>0< 加载中...

【原创影评】“正说”《中国远征军》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微蓝微澜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穆旦
《中国远征军》,我相信这一定是很多观众期盼了很长久、很长久的一部作品。自从2年多前,《我的团长我的团》用一种近乎于颠覆的创作方式,拂去了覆盖在这段历史之上的第一片尘埃开始,远征军这个名字,和这个名字所承载着的那段惨烈至极致,同时也悲壮、慷慨、铁血至极致的历史,连同六十年尘封所带来的沧桑和凝重,竟成了压在国人心头始终无法移去的一块心碑。不仅仅是这样一段历史与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转折紧密相连而不该被遗忘,更因为对这段历史的回眸和反思,一切屈辱、坚强、气节、牺牲竟又和深刻的震撼、感动、悲悯、亏欠紧紧交融在一起,成为浓烈得化不开去的情结。于是,在各种类型、各种题材有关于这个主题的作品纷至沓来时,人们反而更加急迫地期待着,可以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文艺以一种客观、平实的姿态,直面这段历史、“正说”这段历史,还历史以其应该有的面貌,将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名字,在这个国家和民族泛黄和模糊的记忆里,再一次重新拾起、深深地印进我们的心里。
看完全剧之后,应该用欣慰和感激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其实,主创单位不用刻意宣传十年创作,上亿投资、每集的开销、韩国的后期等等,虽然作品依然存在着疏漏、硬伤,甚至是因某种妥协、逃避而造就的遗憾,但是,作品本身散发出来的气质,已将主创团队的认真、严肃、真诚、敬畏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确实是很对起这个素材,这部作品也以其客观平实的基调、全景式史诗气质,可列于精品佳作之列而毫无愧色。


  • 微蓝微澜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而当编导对素材做了充分的研究、筛选、酝酿和策划后,人物关系,在《中国远征军》中的作用,已不仅仅是支撑起故事框架脉络,使故事能在这些铺设得井然有序的轨道上一路狂奔,编导更是很巧妙地依赖人物关系,营造起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如围绕着韩绍功和他周围的人,母子、兄弟、爱人、情人、战友、朋友等等既依赖又冲突的关系,而韩周围的人,相互之间也有种种因目的、利益、性格而引发的冲突。当这些冲突交织在一起,并有效地深入挖掘下去时,故事格局既大开大阖的宏阔,又中心鲜明;故事的发展更是曲折、跌宕、扣人心弦;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充满张力、又安排精巧的冲突中得以充分展现,使得韩绍功、戴安澜、孙立人、何玉姝、史迪威、罗星,以及无数远征军将士的形象,饱满生动。
从更深的层面去看,通过这些人物关系、和人物关系上戏剧冲突的营造和挖掘,编导同时也承载了他们自己的主体阐释和思考,比如对个体的人生和命运的反思。性格迥异的兄弟、不同信仰的兄妹,在捍卫民族大义的战场上殊途同归;在一个起点上、从一个村庄走出去的子弟,却因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不同,分道扬镳、渐行渐远。而当它真实再现了在不同利益驱动下,一场战争被八颗脑袋,拽去十六个方向的决策失据、疲软,而带来血流成河的牺牲时;当它以平实、客观的基调,还原两位具有代表性的远征军将帅戴安澜将军和孙立人将军的传奇经历,而不加任何主旨至上的粉饰和修饰时,其个人悲剧性的命运,其实已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关联在一起。这样的回眸和反思,带着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敬畏,充满了理性和克制,无论是惋惜批判,还是颂扬,基调之客观、平实和庄重,不仅使作品本身承载的反思更具有现实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的文艺,该如何面对这段历史、这批为了民族危亡而献身的英雄们,提供了一个具有现实价值的艺术视角。



2025-05-13 18:35:42
广告
  • 微蓝微澜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而在具体叙事手法上,编导更是繁简相间,虚实交融,可谓匠心独运。非常突出的例子是第一次中缅战争的大撤退。为了和三路行军的远征军契合,编导在此也动用了三条叙事线索。戴安澜将军这一路,无疑是电视剧上半部叙事的主线,因此是正面重点着墨的实写,慷慨悲歌,荡气回肠,而将星陨落,更是被渲染得山河变色、草木同悲;而孙立人将军的这一路,这段故事对于后半部叙事重心的转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铺垫作用,但此处也不能喧宾夺主,因此以简单勾勒作为主线的辅助和补充,笔墨只集中在突出孙将军之思想、性格,及造就之后兰姆伽中印军基地的重点部分,其他基本忽略;而第三条辅助叙事线,表面是实写杨文和众女兵穿越野人山的经历,但其实质却是一枚映射的镜子。整部远征军军史中最惨烈的部分,杜聿明率部撤出胡康河谷,5万多远征军将士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埋葬在了这片土地上。我无法猜测编导创作时的心态,也许是这样的牺牲太沉重?太黑暗?太压抑?太残酷?以至于很难用镜头去直面?但是我却要感谢编导对这一段所采用的虚写手法,这一回,他们的镜头只是捕捉了那枚“镜子”里的映射。我们看到了那些女兵,如朝露般纯净、如初升太阳般灿烂的生命,就在我们眼前,在杨文竭尽全力,却再也抓不住的霎那间,一个个无法挽留地消逝。所谓感同身受、以点带面,为一切美好的破碎痛彻心肺、扼腕痛惜落泪的这一刻,5万将士残酷的牺牲竟变得如此近、如此真实;我们也通过杨文他们的眼睛,看到了这条累累尸体和白骨堆砌出来的路,“你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穆旦),巨大的牺牲,因饥饿、疾病、山洪、毒虫噬咬、瘴气侵害而带来牺牲,即便仅仅是“镜子”般的映射,但也怵目惊心的惨烈。于是,这样三条主辅得当、虚实相间的叙事线,既全景又极有层次地将这段历史演绎得撼天动地的悲壮,同时也在冷峻、广袤、厚重之上,延续着与整体基调一脉相承的、一种蕴涵着温情的理性和克制。



  • 微蓝微澜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人物
而在人物的设计和架构上,主创们延续着虚实相间的创作思路。对戴安澜、孙立人,以其精神风貌和个性品格为立足点的真实还原,使虚构的韩绍功增添了置身历史现实环境和背景下的生活真实感;而发生在韩绍功身上、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细节,又和戴、孙两位将军真实经历交融穿插在一起,在真实战役为基础之上的艺术虚构,也将远征军之铁血、悲壮的军史渲染烘托得更加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 微蓝微澜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应该说在具体人物的塑造上,尤其是戴、孙两位将军的塑造,编导并不拘泥于塑“形”――满足于对两位将军履历的艺术完善和充填,而完成所谓历史真实和人物全“形”的任务和使命。这一次,编导们强调的是塑“神”和塑“魂”,他们真正想要还原的是一代中国军人典范的风骨风貌。于是,史海钩沉中不时泛起的记忆浪花,在对角色之思想、品格、个性的深入挖掘中被揉和进来,和故事的发展、和演员徐永革、张丰毅极为出色的演绎融为一体。也许对远征军军史极其熟悉,我可以挑剔主创对部分战役的艺术嫁接、虚构,但我却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接受另一种真实到逼真境界的还原,那是对将军从气质思想个性品行之“神”和“魂”上的还原,无论是徐永革的戴安澜,还是张丰毅的孙立人。
当戴将军日记、家书、诗歌中的内容,被非常巧妙地融入到荧屏一个个悲壮惨烈的情景中,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忠诚、仁义、儒雅、英武的儒将已栩栩如生的立在观众眼前。而表演功力已近炉火纯青境界的张丰毅,这次恰巧面对着一个他非常适合的角色,挥洒自如中,将一个受西方现代军事理论湮浸,独立、决断、孤傲、敢作敢为的杰出将领和其睥睨群雄的胆略、智慧和豪气演绎得酣畅淋漓。面对着荧屏上的张丰毅,我会有片刻的怔忡和模糊的错觉,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想起孙立人,浮现的都会是这一刻的张丰毅。
而主创在塑造两位将军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历史宏观的掌控力,充满温情,但又极理智、平实、客观的省视和反思的角度,令我发自内心地想要赞叹。即便是安澜将军,主创们融入他们太多的尊敬、感佩、壮怀激烈的情绪,但他们同样也理智又克制地表露了一种含着深情的遗憾。而孙立人将军,在将其一切思想个性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将他和杜聿明之间在撤退策略上的矛盾、和史迪威的契合真实还原再现之时,所有熟稔孙将军个人经历的观众,在此处竟和主创有了一次心照不宣的默契。观众追忆的思绪早就不再局限于1942至1945年的这段历史,那些羽檄争驰、戎马悾惚、庭院深深中迎着风霜淡然绽放的一朵朵的“将军玫瑰”,竟无可阻挡地在脑海中闪现。多少峥嵘岁月的意气奋发,多少宦海浮沉的辛酸苍凉,如今尽付汗青卷轴中薄薄几页泛黄的书页!是思想和个性造就了个人的命运,还是冥冥中那只捉摸不定的手!时也、势也,沧海桑田间的广袤,是渺小的你怎么都无法抗衡的。虽然个人命运的悲剧决不是一道可以简单推演的一元算式,很多时候,那是自身诸多的变量和客观大环境的诸多变量混杂、交错、互为作用的结果,但今日之因,未尝不是缘起他日之果中重要的一笔。于是,孙立人将军充满传奇色彩的跌宕人生,在掠过心头的这一刻幻化成了一声悠长的叹息。



  • 微蓝微澜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而在虚构人物的塑造上,同样也相当见功力,此处不得不提的是韩绍功。宛如身处“蛛网”之核心,韩绍功塑造之成功与否,对《中国远征军》而言,基本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编导和演员此处倾情奉献给荧屏的,又是一个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判断、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之下,接近完美的中国男人形象。而几乎就是一个悖论,真实的生活经历排斥对完美的认同和接受,但也正是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完满,在艺术创作的虚拟世界中,完美,反而是最容易俘获观众的心的,在这样的青睐里,观众其实是有效地释放了某种慰藉、寄托和疗伤般的情绪,当然,其前提则是,当他们面对着荧屏的那刻,那一个完美的角色,至少在这一刻是完全能让他们信服的。而这样的信服又取决于主创能否为角色提供一个具有真实感的背景环境、一段具备生活质感的故事经历、一个精准到位的演绎和阐释方法,更重要的是,当角色的个性特点和蕴涵着价值观的内在思想被基本确立之后,其一切行为、一切行为之下发展的故事、围绕着故事演员表达的一切喜怒哀乐,是否在观众认同和接受的范围之内。
韩绍功,当主创们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之下的美德,如忠、信、仁、义、智、勇、礼,全部加载在他的身上,同时还赋予他杰出的军事才能时,他已基本接近完人。但这一完人,最终并未令人产生符号化神祉般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完全走入了观众的心里,是因为除了思想之根基,韩绍功还拥有极鲜明的个性。淡泊名利的价值观下开阔的胸怀、内敛的气质,重情重义的人生准则下澎湃的男儿血性和真性情。这些个性特质使得韩绍功具备条件,跻身于一大批或实、或虚的优秀军人之中,依然脱颖而出地醒目。而且紧紧依托在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衍生的行为、发展的故事,更将个性烘托得饱满、生动、令人信服。尤其是当编导通过罗星和韩绍功有关于美国军人和中国军人做比较的一段对话,将“责任”两字由黄志忠无限感慨又淡然坚定地轻轻吐落时,我的心竟在瞬间被击中。于是,基于品德个性之上一切完美的行为,忽然就有了一个支撑,而且这样的支撑,没有半点空洞的高大美化,它简单、朴素、但却又极其厚重,它让我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和深深叹服,不仅仅为了是荧屏上的韩绍功,更为了那那群能够懂得用“责任”为自己的角色奠定其坚实的人格基石的编导们!
而在韩绍功身上,主创们也一样在展示由于他个人思想性格造就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是良好的教育、天赋才华、理性和极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开阔的胸怀,另一方面则是重情重义的铁血男儿的真性情,这些特质矛盾和冲突的结果,是荧屏上的韩绍功,接二连三地在犯“错误”。这些“错误”,有违法理、军纪,但当韩绍功淡定地承担起一切后果时,观众却更多地从情理的角度出发,被深刻地感动着。于是,这些“错误”,不但对于一个完美角色可能有的神性进行了有效的校正,同时站在观众的角度上,这种种违背军纪法理的“错误”,反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完美。
而反衬技法,在塑造韩绍功这一角色时,更是被运用得极其得当和出色。观众对韩绍功的美好印象,一次又一次,因为韩绍功周围的人,他们看韩绍功的眼光而不断地被渲染、烘托和强化着。戴安澜将军给予他如兄弟般的关爱,史迪威将军、孙立人将军给予他欣赏和信任,何玉姝可以为他不惜一切代价做任何事,那个不离不弃的上尉勤务兵大秦,那个先抵触,之后生死相随的李克己……还有那个罗星,美丽、善良、热情、聪慧、执着的罗星。她的存在,不仅仅只是将一段永远无法得到的、既凄美又无比炽热的爱,绚烂地绽放在烈火和热血浸染的修罗战场上;那封浪漫的战地情书一次次在烽火硝烟中传递和回响,烘托和折射的,也不仅仅是那些平凡但又造就伟大功勋的远征军士兵们,最真实的人性;它同时更是一种反衬,通过一个人人心目中的仙女的眼光,再一次烘托出韩绍功之不同凡响,它极具信服力地告诉每一个观众,怎样的男人,才是女性心目中真正的男人。



  • 微蓝微澜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而韩绍功之成功和黄志忠极为出色的表现密不可分。初识黄志忠,是在张黎导演的《大明王朝》,那个海瑞,令我惊艳得无以复加,尤其是黄志忠表现出来的可称为杰出的爆发力,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再次赞叹不已的,依然是张黎导演的戏,《人间正道是沧桑》,那个心思细密复杂的杨立仁,黄志忠以其极细腻、极有层次、极具分寸感的表演,生生把颠峰状态的孙红雷在这一次沦落成一种“正常”、甚至是一种陪衬。这一次的黄志忠,令我“领教”了他表演上的控制力,虽然以我自己的审美观,杨立仁并不是我所喜好的角色类型。之后也看过志忠哥不少的作品,有一些还真是完全冲着“黄志忠”这三个字而去的,但我也曾一度疑惑过,莫非黄志忠只有在张黎的镜头下,才能完全没有束缚地自由驰骋?才能勃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才能熠熠生辉得令人不可逼视?我很庆幸,这一次的志忠哥打破了这个悖论,而这个韩绍功又确实是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角色。当黄志忠将韩绍功的思想、个性、情感梳理得丝丝入微,并极细腻、精确、传神地演绎出来,一个血性男儿张扬澎湃的情感,在控制得当的、收敛的表演中反而积聚着充盈激荡的能量,我无法不为之而震撼、而狂喜!有这样一个韩绍功,对于黄志忠,我已经没有遗憾!当然,我更相信演艺事业正如日中天的黄志忠,一定会给我更多的惊喜和震撼。
(未完待续)



  • 时光之上
  • 活跃吧友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楼主好有才呀,期待下文。


2025-05-13 18:29:42
广告
  • 微蓝微澜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谢谢时光之上网友,但愿我这下文没有吓着你。


  • 微蓝微澜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遗憾
打下这两个字时,免不了也有挣扎,因为,在这样一部沉甸甸的作品之上,主创们付出的心血之巨大、过程之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但也正是因为主创们的真诚,使我觉得惟有毫无保留的坦诚,才能回报于万一,希望接下来一切可能的犀利,不至于被认做轻狂和孟浪。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我从不以为一部历史剧可以等同于历史,无论它怎样立足于还原,具备怎样的史诗风格,文艺作品毕竟只是文艺作品,历史史实和细节只是它的背景、它的素材,在历史观的判断没有偏差的前提下,它应该拥有更多属于文艺创作的自由,包括艺术化的夸张和虚构。我们当然希望每一部历史剧,所有的细节都是经得起考证的,但是,艺术家毕竟也不是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因此,对于某些细节上可能的疏漏、错误,只要不影响故事总体真实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我更愿意宽容对待。其次,我所看到的是45集的版本,并非所谓未删节的52集版本,因此,对之后评判的内容,多多少少有几分忐忑,如果我所谓遗憾又是“二剪”作恶的结果,那更得恳请主创们的宽宏大量了。



  • 微蓝微澜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一个遗憾和《远征军》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谢孝彰有关。也许主创们的创作意图,就是要在谢孝彰的身上体现变化,但是,当这样的变化给观众“完全变了一个人”的感觉时,是必需对变化的理由有充分的交代的。而发生在谢孝彰身上足以“面目全非”的变化,却实实在在是缺少铺垫的,于是,谢孝彰前后判若两人的突变,从思想和性格发展的脉络来看,都显得突兀和跳脱。
前两分之一的篇幅,编导花费了诸多笔墨,在着力表现谢孝彰的抱负理想和几分投机心态的同时,也突出了他的重情重义。诸如毛淡棉救援被困学生,他理智地选择拒绝,但在事关朋友和那群孩子生死的关键时刻,他又放弃了理智,选择了驰援;仁安羌战役,自告奋勇地带领突击队摧毁日军榴炮阵地,正是这一路的身先士卒和肝胆相照,使他不仅赢得了孙立人将军的信任,也和李克己等一批新三十八师的基层将官结下了生死情谊;第一次缅北大撤退,正因为他看重与安澜将军、与韩绍功及200师官兵们的情谊,因此“传令官”变成了一名基层指挥官,甚至于主动挑起了最艰巨的重担。当他和200师的官兵们,走过那堆满累累白骨的胡康河谷时,共进退、同生死,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誓言,那是一个铮铮铁汉,其心灵最真实的写照――用生命做代价,都要捍卫的信和义。谢孝彰,他加入军统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可以有效地影响战局,影响战局也不是为了其个人的飞黄腾达,他是实实在在地想为前线的将士们做些力所能及而且职所应当的事,为了让他们不为上峰错误的判断所累,白白牺牲生命。而真正“刺激”他幡然省悟的,其实正是孙立人将军的一句话,在现中国,要想让士兵们少流血、少牺牲,你唯有自己掌握了控制军队命运的能力。因此,投身军统也好,钻营谋取兵权也好,其出发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前程,他更多是为了士兵们的生命,又或者说,他以为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可以让自己的士兵少流血、少牺牲。
这样一个良好的出发点为基础,又有重情重义的品格和人生原则为支撑,其行为举措怎么可能变得如此乖张、背信弃义、不可理喻至全无约束、全无底线的境地?后半部的谢孝彰,编导似乎是完全颠覆了前半部对其思想、品德、个性上的塑造,于是,自己的初衷可以扔到九霄云外;孙立人将军的知遇之恩也可以视若敝屣、甚至把它当作可供利用的武器;和韩绍功几十年积累下的友情忽然变得轻如鸿毛;与李克己等将官所结下的情谊原来也只是争权夺利的一颗砝码;至于士兵们,那鲜活的、失去了再也无法逆转的生命,原来也只不过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让那热血恣意地流淌也只是为了染红自己的顶戴!
这样一个谢孝彰,哪里还有前半部的一丁点影子?当然,我不否认这样一种颠覆性的变化是可能会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但是推动变化在短期内产生,却必然会有极为强大的动因。但是,对谢孝彰而言,这样的动因在哪里?他有受到刺激吗?这样的刺激足够大吗?大到忽然间私欲膨胀、鬼迷心窍、浑忘了几十年来做人原则的地步了吗?因此,围绕着谢孝彰的变化,衍生的故事虽然波澜迭起;刘小宁的表演依然丝丝入扣,少一分不足,多一分则过,但人物思想、性格变化上的突兀和跳脱,却终究使得对谢孝彰的回味也失了几分悠长深厚的韵味。



  • 微蓝微澜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二个遗憾,和韩绍功“被设计”的军统身份有关。我并不反对编导的“设计”,相反,我以为韩绍功为了不错过驱逐鞑虏的大业,不得已委屈自己接受军统身份,这样的安排本身极好。不仅仅再一次烘托出韩绍功铁血男儿快意恩仇的真性情,而且这样的人生选择,也透着一种悲壮和绝决的况味,同时也可以使韩绍功故事的组织安排进入更加开阔的界面、将人物置身在更加丰富复杂的戏剧冲突的漩涡之中。而一个完美角色身上无可奈何沾染上的“污点”,不但再一次实现着从神性向人性的又一轮回归,而且如挖掘得当,还能体现极具审美价值的悲剧精神。美好总是在被无情打破而无法完美的过程中彰显着生命的意义和力图超越困厄的力量,而人生也总是在无法两全的夹缝间苦苦挣扎于“得”与“舍”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几乎都是痛苦和苍凉的,因为在选择的这一刻,谁都不知道现在的选择是否是真正的“得”,而现在放弃的,又会对自己的命运造成多么长远的影响。
因此,当我看到编导这样的安排时,当时我的心里确实是充满了惊喜和期待,我以为这样一个对韩绍功个人而言非常重要的选择,即使不说是人生的转折,但至少会给他个人命运带来很多重要的影响,所谓军统的使命、任务、工作方法,和韩绍功个人的理想追求、军人责任、良心操守之间必将酝酿出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使韩绍功身上的故事变得更复杂、更曲折、更精彩、更有反思价值。但是,我没想到的是,这一回我真的是一厢情愿了。原来这么重要的一个选择,编导居然可以把它彻底漠视!我们看不到军统给韩绍功的压力,也看不到韩绍功的“反抗”给军统压力;原来有没有韩绍功这人对军统没关系,加不加入军统对韩绍功的军旅生活也没有关系;原来这样一个我以为对任何人都可能很严重的事项,但编导和电视中的韩绍功都可以轻易地遗忘!韩绍功忘了要给孙将军一个交代,而编导忘了要给观众一个交代!而如果这部《中国远征军》没有呈现出这样的精品像,我真的不必去计较此安排的合理性,但问题却是,本剧的编导太出色,这一回交出来的作业太出色,使得我终于难以按捺住自己吹毛求疵的陋习。当我坚持用精益求精的精品杠杆去衡量时,酝酿起漫天的积雨云,却既无雷电,也无风雨,使常规认知的期盼在这一回彻底落空,竟也成了我心中徘徊不去的遗憾,我无数次问我自己,是不是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 微蓝微澜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三个遗憾是本剧收官之仓促,使我大跌眼睛,实在无法抑制脑海中翻腾出来的一个个问号。与全剧整体叙事风格之细腻、从容、铺展有序、进退有致构成了极大的反差,45集版本的最后两集,彷佛是有人掐着秒表站在后边“督工”,编导们竟是急匆匆地赶着要跑完最后100米的冲刺,快进、压缩、跳越、删减,竟成了看这两集时最直觉的主题词。
明明对密支那战役的艰难困苦做了极充分的铺垫,但当韩绍功真正返回战场、该正面描写这场缅北大反攻中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时,在讲完两个狙击手的故事之后,电视荧屏却吝啬地只愿奉献给观众匆匆掠过的几个“压缩快进”;明明谢孝彰在本剧中是个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可编导可以给此剧很多很多次重要、次要角色都有个结局的交代,李克己、姚二林、木匠,连个汉奸编导都没有遗漏过,但偏偏对谢孝彰的处理,竟草草以一句“少尉谢孝彰的遗物”就匆匆带过了。如果这样的草草和潦潦是本剧编导自始而终的风格,本人倒也无话可说,可是这只发生在收官阶段的草草和潦潦,不仅仅影响收官故事叙述之本身,而且其和整部故事叙事风格之极大反差、故事节奏之极大反差,既造成了系统上的一种混乱失据,也造成了观影感受上的巨大落差,而且还是在非常关键的收官阶段,在原本应该设法加强观众印象、进一步挖掘和升华主题的收官阶段,这种仓促,非常致命地给观众陡然间失去力度和厚重感的感觉。
虽然此处我依然要盛赞编导和张丰毅,是他们极具匠心的策划和已臻化境的精准表演,在最后关头又为自己挣回来几分。当张丰毅以一种刻意收敛但张力澎湃的语调,将远征军牺牲将领的名字,那仅一点点熟悉,更多更多生疏和陌生的名字,一个个念出,配合着镜头的闪回,那些前赴后继为了民族的危亡牺牲的英雄们,再一次充满生命力、鲜活地重现在我们眼前。有谁知道,那每一个陌生的名字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而当岁月的沧桑、尘封的帷幕终将这一切在今天的安逸幸福和美好里模糊、淡化成一种再也不被提起和忆起的生疏和陌生时,一种深刻的敬畏和亏欠的情绪笼上心头,为了历史的健忘,也为了身在幸福安逸之中的人的健忘!这样的处理,在我的心里,用一个“精彩”来形容,实在太轻太轻,因为那里面承载的,是主创们无限追思、缅怀、敬仰乃至于直欲将铭记幻化成力量的情怀!技巧有价,而情怀无价!在那一刻,无法抑制双眸再一次被雾翳所笼罩的那一刻,我向本剧全体主创人员致以深深的敬意!
但也惟其因为这份敬重,我又不得不不说,也许有很多原因,也许有很多无奈,但最后收官之仓促,终是本剧无法弥补的一个硬伤。对于这样一部以精品风范打造的长篇巨制,这样的错误,像一个没有经验的演讲者,在台上口若悬河、海阔天空、滔滔不绝,忽然瞄到后排高举着时间提醒牌,还剩最后半分钟,于是,急急打住。即使是有很多编导无法左右的客观原因,但从整体谋篇布局上看,出现这般仓促收尾的现象,终也是策划掌控上的疲软和失控。



  • 微蓝微澜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但是,我其实是应该欣慰的,为了我们终于也可以真正走入这段历史,学着去铭记那些应该被铭记的;我其实是更应该表达我最深切的敬意的,向着这批值得我敬重的文艺人,当他们将《中国远征军》和《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样的作品奉献在大众面前时,他们其实才是真正懂得、并愿意承担起文艺的责任的那群人。
六十年风风雨雨,可以泛黄历史青卷中的书页,但曾经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字符和篇章,却已深深镌刻进一个民族的记忆里。远征军,那是一座值得这个民族自豪和骄傲的丰碑!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穆旦《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2025-05-13 18:23:42
广告
  • 微蓝微澜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全文完)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8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徐永革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