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装,任冠宇其实早就对“汉服”了如指掌。“它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在过去,穿着汉服与个人的身份地位相关。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此外,各种配饰头饰也是汉服的重要部分。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历经周代的周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崇周礼而使汉服趋向完善并普及。后世的服饰虽在局部上有所改变,但基本上都延续了汉朝服饰的特点,一直绵延到清朝的剃发易服制度推行才归于沉寂。”其实在近几年,随着韩剧《大长今》在中国的火热,汉服其实已经悄悄地热起来了,但大家对汉服在当今社会的角色地位,其实还有着南辕北辙的分歧。
任冠宇说:“如今恢复汉服,应该将它做成一种礼服,用以填补汉民族现在缺乏民族礼服的空缺。”他觉得:汉服和西方的晚礼服、印度的纱丽、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是一样的,它不是功能性的服装,而是一种民族文化内蕴的释放。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更应该是对本民族文化发自内心的尊崇和传承。他认为: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穿长袖长袍一点都不方便,手机、钱包都没处放。汉服不好清洗,特殊的布料也容易脏。当其他不穿汉服的人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定会觉得,汉服没什么好的。任冠宇说:“时代在发展,我从不认为也不主张汉服取代现代服饰。我只是希望汉服成为人生重要场合,比如结婚、参加文化活动时的礼服”
但是,中国传统汉文化中的“礼”,对我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许多人听到古老的礼制,第一个反应就是“繁文缛节”。任冠宇笑着说:“现在有许多人讲究小资,喜欢去西餐厅吃饭,西餐多讲究啊,叉子刀子怎么放,摆成什么角度,这些难道就不繁文缛节吗?”在任冠宇看来,人类社会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规则,这就是礼。而中国的礼制经过历史证明,既是合情合理的又是美妙绝伦的。他说 “当我们惊叹于日本、韩国那些精彩的古代礼仪时,我们应该反省,就在历史的不断进行中,我们却把毫不逊色于他们甚至要更美好的东西,当作垃圾一样轻飘飘地扔掉了。我希望能把它找回来,虽然,我一个人找回来的可能少之又少。我希望我能起到一点表率作用。”
所以,任冠宇在“女儿节”里,组织了一些大学生身着汉服去紫竹院公园,遵循古制为一些女生举行了“笄礼”;端午节时,他又联合京甘棠古典研习社,在陶然亭举办了一系列祭奠屈原的仪式。
任冠宇说,举办这些活动,是希望唤起人们的一种文化记忆,要告诉人们,汉民族并非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只是人们的记忆模糊了,淡化了,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新把它捡回来。
